7000字长文——提起俄罗斯你能想到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21:50 2

摘要:虽然说,大毛也像欧美日韩那样,有过许多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影视、文艺作品。但受制于各种五花八门的制裁,一直走不出国门。

提起俄罗斯,你首先想到什么?

伏特加、毛熊,还是AK47?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战斗民族。

毕竟,军事新闻,才是时下关于俄罗斯最热门的东西。

虽然说,大毛也像欧美日韩那样,有过许多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影视、文艺作品。但受制于各种五花八门的制裁,一直走不出国门。

既然大家看不到他的艺术造诣,那么对他的主观印象,就只剩下了剽悍好战的一面。

的确,俄罗斯不光能打,还特爱展示自己有多能打。

其中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每次的阅兵典礼。
你可能会觉得,阅兵是件大事儿,几年办一次,才能显得隆重。

像咱们国家,“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

建国到现在,大规模阅兵一共18次(也有说17次的)。

但在俄罗斯,阅兵就跟不要钱似的。

从1995年起,最高规格的红场大阅兵,每年至少要举行一次到两次(2015年之前是两次)。仅2020年因疫情推迟至6月举行

每逢重大战役纪念日,各地还会举办联动庆典。
有条件的看排场,坦克导弹齐上阵;没条件的讲氛围,学生军装一穿,老兵勋章一挂,军车开路,气势不输红场。

哪怕是远东小镇,都能给你凑出个正步小方队来。

总之,不管形式大小,只要能摆出阵势,俄罗斯人都乐此不疲。
这就让人非常好奇:为啥他们会如此偏爱阅兵?

是为了纪念?还是为了展现实力?

又或者,与他们好战的民族性格有关。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阅兵我们能看到俄罗斯的经济,文化,向东看齐的远东大开发,这都是最直观的体现。
带着这个问题,我决定亲自去趟俄罗斯,看一次真正的红场阅兵,体验一把最正宗的俄罗斯文化。

在我的身后,就是莫斯科,俄罗斯历史的起点。

15世纪末,伊凡三世大公,就是以莫斯科为中心,向四周扩张,才有了今天俄罗斯的雏形。

莫斯科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就如同中国的中原地区。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这跟俄罗斯爱阅兵,又有啥关系呢?

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莫斯科的地形上。

中国的中原,是一个大平原。

俄罗斯也一样,莫斯科坐落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

我们从飞机上一眼望去,一马平川,几乎看不到山头。

这种地理上的“无遮无拦”,造就了他们对国家安全的高度敏感。

同时也注定了莫斯科公国从建立之日起,就特别容易被其他势力盯上,免不了经常打仗。

而仗打得多了,后世肯定会举行各种活动,纪念祖辈打过的战役,阅兵便是纪念方式之一。

所以俄罗斯人爱阅兵也好、好战也罢,都有他的深层次原因在里面。

而且俄罗斯人打过的仗,那是真的多。

毕竟地形劣势摆在那里。注定了他没法像历史上的蜀汉或者南越国那样,可以依托秦岭、大巴山、五岭的险要地势,据险而守。

只要还住在东欧平原上一天,偏安一隅是不可能的了,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来打你。

而要想守住脚下的方寸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多占一亩三分地。

用广阔的领土纵深,弥补地形屏障的不足。

这样别人打过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外围的土地,消耗他们的优势兵力。

而那片拿来“挡刀”的领土,就叫做“缓冲区”。

历史上,无论是拿破仑的法军,还是希特勒的德军,都栽在了俄罗斯的缓冲区上。

可缓冲区屯垦久了,人口逐渐增多,又会变成新的核心区。

而这些核心区,也刚好处在东欧平原上,真打起来同样不好守。

这可怎么办呢?

只能继续扩张,收编更多的缓冲区。

于是,从东欧平原到波德平原,从乌拉尔山脉再到西伯利亚高原,俄罗斯人一路杀到了太平洋边上。

巅峰时期,还得是战后的苏联,势力范围一路扩张到东德,与西方阵营隔墙而治。

从波兰到柏林墙,整个东欧都是他们的缓冲区。

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就是这么来的。

但随着时间进入90年代,一切都变了。

苏联解体后,红旗下的兄弟各奔东西。

原有的地缘影响力大幅减弱,再加上90年代国家转型阵痛期,经济困难,生活压力陡增,以及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

民众信心跌落谷底。原本靠“东征西讨”维系起来的凝聚力,也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上层不忍看着国人躺平认输,于是便开始寻找新的“抓手”——一个能够重新唤起民族自豪感的精神符号,让他们相信国家还会赢。
找来找去,最终还是回归到了那段最能打、同时也是最让世界尊重的历史——卫国战争。

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政府大力包装卫国战争,大搞纪念仪式。用一遍又一遍的大场面,唤起民众心中的骄傲和自豪感。

那么,俄罗斯明明打过无数胜战,为何会偏偏选择卫国战争呢?

首先卫国战争

不仅是苏联击败纳粹、确立世界强国地位的起点,更是全体国民共同牺牲、并肩作战的高光点。这种“团结起来对抗外敌”的氛围,放在任何年代,都是最能打动人心和强化民族认同的。

其次从舆论方面来看,1995年正值叶利钦任期之初,实行亲西方的外交策略,非常重视国际舆论。而卫国战争又是俄罗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正义战争,这一点全球公认。因此,举办相关纪念活动,西方国家不容易找茬谴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2015年之前每年举行的两次大规模阅兵,都跟卫国战争有关。

一次是11月7日的纪念阅兵。

当然,这不是在纪念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

而是为了纪念1941年11月的那次红场阅兵。当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

挥师百万兵临城下,距离莫斯科最近仅25公里。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力排众议,在红场上冒着被德军轰炸的风险,照常举行阅兵。

检阅完毕之后,仪仗队全部投身前线,变成一线作战部队。

为了重温这段历史,俄罗斯政府规定,每年11月7日,举行红场阅兵。直到2015年才取消。

另一次则是5月9日的胜利日阅兵,对应80年前德国投降。

也就是我们今天身后看到的这些。

(插播红场镜头)

阅兵前的夜晚刮起大风,早晨奇迹般的停了下来。

阴云散去,阳光虽迟但到,照在红场上。

普京与二战老兵逐一握手,并在主席台上发表了一通振奋人心的演讲:接拍摄的画面和演讲话语。。。

伴随着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响起,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俄乌冲突老兵组成的方阵,朝着检阅台的方向徒步走来。

多款武器相继亮相。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与往年相比,阅兵形式可能有所调整,尤其是空军部分,受限于战事未平,很多主力装备要么留在前线,要么为了出于安全考量没拿出来。

但即便如此,俄方还是祭出了不少现役主力装备撑场面。

还有一个细节也挺有意思的。

那就是除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常客”之外,俄罗斯还特别邀请了我们和越南等国的外军代表参加阅兵,可惜的是没有看到朝鲜军队。

通过这种安排,我们不难看出,俄罗斯外交路线的转变:“稳住独联体,拓展亚非拉,努力打破西方孤立”

虽不知道今年参加阅兵的将士,会不会像80年前那样,被拉到前线开打。

但有意思的是,当年斯大林坐镇的红场阅兵时,德军正兵临城下。

而如今俄乌冲突未平,普京就这么直勾勾的站在检阅台上,这对红场的安保工作而言,属实是莫大的挑战。

毕竟乌军无人机

总喜欢挑这个时候出来捣蛋。例如,两年前红场阅兵的时候,乌军就曾出动自杀式无人机,直奔莫斯科州,等着看普京笑话。

但都被俄防空

和电子战部队拦了下来,没有伤及红场分毫。

今年红场的观众更多了,这么多国家政要在那里,但凡有一架无人机漏网,掉下来,后果都不堪设想。

但没办法,士气不能垮、民心不能散。

红场阅兵年年办,要是怕死,说今年不搞了,那前线的士兵会怎么想?城中的百姓会怎么想?

所以红场阅兵不能停,纪念仪式也不能断。

说到纪念,具体的形式就有很多种了,阅兵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红场阅兵之外,莫斯科市内大量的建筑,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卫国战争的历史。
像我身后的武装力量大教堂,就是一座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修建的东正教堂。

没错,很神奇,他是一座军事风格的教堂。

看看这配色,苏联坦克同款绿漆,相当的硬核。

外面的台阶,据说是用德国坦克、火炮熔掉以后的铁水,铸成的。

做成台阶,让全世界的反法西斯人民踩踏。

走进去以后,是一间宽敞的军事纪念馆。

里面还有座雕像,用来纪念所有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母亲,看了挺让人心碎的。

其实吧,来莫斯科之后,几乎每一座教堂,都挺让人惊艳的。

穹顶琳琅满目的彩色玻璃,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人的艺术造诣。

但这次非常特别,是特别的震撼,因为墙上的画面和图案的组合,让我有点没缓过神来。

左边是象征苏联意识形态的锤子镰刀,右边是象征东正教信仰的十字架。

说实话,乍一看有点突兀,甚至不搭。

再看看这幅油画,苏联红军战士,站在圣光之下。

天上飘着的,可能是天使或者圣徒。

那么,红军战士,为何会出现在教堂里,还被画得像个虔诚的教徒?

我想,这或许反映了当代俄罗斯人对前朝的一种矛盾心理。

既崇拜苏联的强大,又反对苏联的意识形态。

俄罗斯人怀念苏联,不代表他们想回到计划经济或者集体农庄。

更没办法全盘否认过去。

于是,就将苏联的集体荣誉感,还有战斗精神,全部保留,装进一套新的叙事框架里。

民族性格一直都在。

只是作为内核的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换成了宗教信仰。

所以你看,现在的俄罗斯,不再宣传阶级斗争,也不鼓吹什么世界革命,他们讲的是民族使命,标榜自己是“东正教文明”的守护者,传统价值观的堡垒,西方堕落文化的对立面。

而这个民族使命,又恰好可以和卫国战争对应上:当年打纳粹,现在打***。

宗教、国家、历史,三者就这样巧妙的拧在一起了。

过去的辉煌得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

这也是为什么,你能在教堂里看到这么多混搭符号的原因

苏军战士站在圣光之下,是因为他象征的早已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俄罗斯精神”的一部分。

锤子和镰刀也不再是阶级斗争的象征,而成了一种被“去政治化”的复古装饰;那些庄严肃穆的雕像,也变成信仰的一部分,供人膜拜、怀念,甚至朝圣。

走出教堂,回头看,印入眼帘的,是一扇玄黑色的大铁门,门顶上有一个显眼的金色图案。

俄罗斯导游介绍说,这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标志,象征着牺牲。

一个士兵,在战场上亦是如此。

明知道自己大概率会死,但还是义无反顾的举起枪。

不是因为他不想活,而是因为他心里头清楚,自己的牺牲,换来的可能是身后的和平,国家的存续,家人的安全。

听完他的解释,我的内心无法平复

心中的疑惑,瞬间只剩下无尽的佩服。

锤子和镰刀,象征无神论、唯物主义、以及革命;十字架,则寄托着千百年来的神圣信仰。

要问哪个国家,能把这两种对立符号,放进同一间圣堂里,甚至还不违和,让人肃然起敬?大概也只有俄罗斯了。

教堂也好,胜利日阅兵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民族记忆。但这种记忆的维系,不是没有代价的。每年举行阅兵的日子,恰恰又是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候。

敌对分子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搞偷袭。

离开武装力量大教堂,我顺着主干道慢慢走回市区,路上随处可见的征兵广告,提醒着我们,冲突仍未结束……

胜利日前夕,乌军一名退役少校,就曾挑衅说,要袭击红场。

他们可不是口嗨而已。上月25号,乌军情报部门,就在距离莫斯科20km的巴拉希哈市,策划了一起汽车爆炸事件。

59岁的总参谋部

作战总局副局长在家门口被杀。当时普京正在莫斯科会见美国特使。

如今再算上去年年底,俄军三防司令在莫斯科的遇刺事件。那么半年之内,光是中将级别的高级将领,俄军就损失了两位。

要说皇城底下的老百姓,完全不受冲突影响,那是绝不可能的。

我也采访过路人,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冲突后你觉得对谁影响最大?普通人有没有影响?

然后他们就跟我说,中产影响大,冲突之前下楼就能买到的东西,冲突后有些欧美奢侈品要加价买,但富人不在乎这些差价,底层的话就更不需要这些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俄罗斯的物价他们是怎么看的?

然后他们就说物价没什么感觉,莫斯科一直都是这个价格,在冲突开始的时候有所波动,现在已经稳定下来了。没啥影响

所以我们了解到,俄乌冲突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在最初的时候挺大,现在没什么感觉。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一是物价。

走进超市,可以明显感受到,俄罗斯有些商品,比我们国内要贵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用赚人民币的眼光去看外国的消费,要看就看本土的薪资与消费是怎么样的。莫斯科一直都是这样,消费可不低。

例如瓜果蔬菜、面包牛奶芝士。

据当地民众透露说,有些物价不变,有些比和平时期涨了一倍甚至两倍之多,基本是由于制裁的缘故,但这也有平替品。

同样因为制裁,俄罗斯的供应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整间超市,该有的商品还有,基本没有断货的情况。

但不少国际品牌,撤出了俄罗斯市场。

超市货架上几乎都是俄罗斯本土产货,连可口卖的都是俄国产,味道有点不太一样。(但我喝的时候其实没感觉,还是那个味道,就是没什么气)
走出超市,在城市转一圈,就能明显感觉得到,莫斯科的中国元素变得越来越多了。

尤其是一些汽配市场、批发城、还有本地商场,能看到不少中国商人的影子。

那是因为,西方资本撤离后,中国厂商迅速填补缺位,成了新的供应商。

俄罗斯出口受阻,油气、煤炭、粮食,统统要寻找新的买家,而最大的买家就是我们。

俄乌冲突第一年,中俄双边贸易翻倍,我们一跃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两国间九成以上的贸易使用本币结算。

那么今年的行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正好,我在莫斯科认识一些做汽车的中国商人,他们能带我去采访一下当地最大的汽车经销中心,正好我们也去瞅一瞅。

当然由于是秘密采访嘛,进去后直接把摄像头和录音设备关了,人家不愿出镜也能理解,但是得到的信息还是很关键的,可以更好的了解俄罗斯经济

聊完之后,我们就出来逛逛了,能看到以前卖德系车、日韩车的,现在展厅里一多半,都换成了中国车,像长城、奇瑞、比亚迪,琳琅满目的新款车种让人有种错觉,仿佛来到了沈阳或重庆的4S店。

老板跟我说,西方品牌撤离之后,俄罗斯汽车市场经历过一次大洗牌。

整个国家的新车销售量同比下降59.8%。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中国车企才得以迅速补位,填满市场空白。

通过采访,我们还了解到一些灰产,由于制裁和众所周知的事情,很多品牌车型由于上市原因,不能在俄本土贩卖,倒爷们只能通过这些渠道倒腾,你可以理解为几百公里的二手车,有市场自然有生意,这是市场规律,当然还衍生了一个新产业,那就是刷车机,由于国产车是中文系统,在俄罗斯本土售卖要刷机,刷一次大概1500人民币,有的便宜车型大概几百块。这种价格我听着也能接受。

当然我们还得到一个信息,在冲突后,中国车型大面积铺盖俄本土市场,现在已经到了瓶颈。毕竟电车真正发力也才几年时间,欧美传统油车有上百年的历史,能达到这种市场规模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今年没有前几年那么好过,一是因为汽车本身。

在俄罗斯,能看到很多老型车在路上开,对换车需求没那么频繁。

二是我看网上说,俄罗斯车主,在用过电车之后,抱怨最多的问题,莫过于容易生锈。大家都知道我们2月份去了俄罗斯,正直大雪天,路面上经常见到除雪剂,这玩意容易腐蚀汽车。

但根据访谈后,车商告知目前没有生锈的情况。我反手来一句是不是年限没到,然后对方说,也有可能,没必要看新闻引发焦虑,自己去看去考察才是真的。

当然这里还是需要给国产车一些建议了,如果布局又太快,考虑欠佳。就会低估市场的复杂性。

而且,中国出口最多的是电车。电车是中国的强项,但在俄罗斯这种油价比电价便宜的地方,还真不是那么适合,所以混动车型卖得更好。

纯电系反而在俄市场不佳。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汽车产业都是大事。一个成熟的汽车产业,往往能够带动成千上万的高质量就业,带动经济回升很有帮助。

市场蛋糕就这么大,俄罗斯想保护本土品牌,这一点无可厚非。

毕竟将心比心,咱们也做不到,只进口俄罗斯一家的石油,对吧。


虽然,中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但我相信,双方的合作关系肯定会越来越紧密。

事实上,自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大俄就已经不断在将贸易重心,从欧盟转向亚洲,他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向东看”。

我们和印度呢,是大俄最想拉拢的两个对象。一个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一个则是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

俄罗斯对中印都非常重视。

但谁更可靠,或者说谁更值得重视,其实早有定论。

举个例子,胜利日阅兵前夕,我们和印度都收到了俄方的邀请函。

我们予以最高规格的回应。

而印度却显得有些诚意不足。

莫迪不知道是在顾虑什么,就派了个国防部长来走走过场。

谁是能搭把手的朋友,答案不言自明。

既然印度不好好把握,那么俄罗斯自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向我们倾斜。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胶着、西方市场几乎全面封锁的背景下。谁能帮它稳住经济、托住底盘,谁就是最优先的合作对象。

特别是在远东地区,中企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众所周知,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只可惜俄罗斯的重心一直放在西边,东边开发缓慢。

但现在不一样了。

随着俄乌冲突变成持久战,俄罗斯发现,西边是真的靠不住,原本指望着卖能源,赚外汇。

结果欧盟压根不按套路出牌,一边断气一边制裁。愣是把俄罗斯连本带利的坑了个干净。

再加上打仗花钱如流水。

西边的老本,快吃没了。这可咋办呢?

普大帝回头一看,不慌,咱还有个远东没开发呢。

只要把远东经济盘活起来,那后方,不就有保障了吗。

该找谁开发呢?大俄想到的,是背靠背的战略伙伴——中国。

大俄深知,没有中国,远东开发很难搞动。

于是在2023的远东经济论坛上,普京向中方释放善意,诚邀中企入股。

近年来,东北经济,一直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东三省人口外流严重,年轻人一波波往关内跑。

我们虽然出台了不少政策。像扶持资金、招商引资,什么招都使了,但还是留不住人才。

根源在于,市场太小,外面资源进不来,自己兜兜转转,不过是大循环中的小死角。

这时候,远东,或许会成为振兴东北的突破口。

只要远东一开放,港口、资源、物流全打通。东北也能跟着沾沾光。

货出去,人进来,资金流转起来,整盘棋就活了。

比方说,远东粮产量低,优质木材多。东北可以卖粮食过去,跟他们换木材。

再比如,吉林、黑龙江没有出海口。

想把货物运出去,还得绕道大连、天津,中间不光多了路程,还少不了运输成本。

但如果把远东港口搞起来,东北的货直接从俄罗斯出海,走日本海,去到北美日韩。借港出海,那可就比南下方便多了。

运输时间起码能节省一半,成本也能降低不少。

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搞点跨境园区,把工厂开到边境线上,享受双边政策优势,既能生产,又能出口,产业链一条龙转起来。


能源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远东油气资源多得是。将来铺设更多的跨境管道,让东北的工厂暖气、发电都能直接用上俄气俄油。能源成本降下来,老工业基地焕发第二春,将不再是梦。

和商人的交谈,让我学到了很多。告别汽车经销中心和采访地点后,我们又前往了莫斯科国立大学观看胜利日烟花秀和莫大灯光秀。,——接拍摄的画面。

晚上一眼望去全是人,很多年轻人开着车,挂着旗帜庆祝胜利日,氛围感很好,在烟花开始前,看到了很多人围着唱歌,欢呼鼓掌,我强行挤进去。

这气氛确实不错,能看到他们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我一个i人都跟着嗨了起来。虽然听不懂唱什么。

莫斯科河畔人头攒动。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照着克里姆林宫的轮廓,也照亮着每一个抬头仰望的人。

短暂的绚烂过后,是一地硝烟味和逐渐散去的人群。

隔天,我们去机场的路上,大街上还残留着昨夜庆典的余温。
飞机滑出跑道的那一刻,窗外的云层瞬间被夕阳染成一片玫红色。

回望这趟俄罗斯之旅,我们既看到了冲突的沉重,又听见经济转型的回响。

每一站的见闻,都宛如拼图一般,拼凑出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俄罗斯。

但我深知,一趟旅途下来,收获得再多,都只不过是冰山中的一角。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精彩,等待我们发掘。而我,也期待着与它的再次相遇。

来源:戏京本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