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绝症,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各种类型的癌症,不过在“谈癌色变”的今天,还有另一种疾病更加令人避之不及,那就是无法被完全治愈的艾滋病!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说起绝症,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各种类型的癌症,不过在“谈癌色变”的今天,还有另一种疾病更加令人避之不及,那就是无法被完全治愈的艾滋病!
很多人都认为,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人数已达到132.9万。
中国各省艾滋病疫情参考地图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我们身边的每1000人中,就可能有1名感染者,而这些人,很可能还曾与你一同乘坐地铁、排队购物,甚至与你擦肩而过!
大河网 12月01日 关于“世界艾滋病日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受害者,应得到理解和关心”的报道
那么,面对难以辨别的艾滋病携带者,我们究竟该怎么有效避免呢?
艾滋病的传播并不像感冒那样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因为握手、拥抱、共餐这样的日常接触就悄无声息地蔓延。
它的传播需要一个“精准”的过程,依赖特定的媒介和条件,而恰恰也正是这种“精准”,让很多人掉以轻心,忽视了身边潜在的风险。
首先,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据了绝大部分感染案例。
其实性接触本身并不危险,危险的是缺乏保护措施,以及对伴侣健康状况的不了解,当性伴侣不固定、没有安全防护时,风险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加。
尤其是一些看似健康的人,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已经感染,依然与他人发生关系,然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便将病毒给传播了开来。
其次,血液传播是另一条高效的感染通道,但这条通道并不常见,对于违法吸毒者而言,共用针具是最危险的行为,但血液传播的隐患远不止于此。
纹身、穿孔、拔牙等看似寻常的行为,如果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感染的契机。
那些不正规的纹身店或者美甲店,甚至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一个针头、一滴残留的血液,就足以成为病毒的桥梁。
正因为这种隐蔽性,令很多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次美容或装饰行为,竟然也可能暗藏“杀机”。
最后,母婴传播则将这一问题延续到了新生命之中,在孕期、分娩或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如果母亲是感染者,病毒可能通过体液传递给胎儿或婴儿。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母婴阻断措施已经可以大幅降低这种风险,但仍有一些感染者由于不知情或缺乏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及时干预。
大家或许不会每天都接触到这样的传播条件,但也千万不要因此放松警惕。
艾滋病的初期症状常常被人忽视,它不像一些急性疾病那样来势汹汹,而是潜伏在身体里,用细微的变化提醒着我们,皮肤就是身体的“报警器”之一。
当艾滋病毒开始侵袭免疫系统时,皮肤会不经意地泄露一些秘密,最常见的警报是皮疹。
这些皮疹很多时候并不显眼,有时只是些小小的红点,分布在胸背、颈部或者四肢,看上去像普通的过敏反应。
不过它们还是有些特别之处的,首先就是不容易消退,有时还会瘙痒难忍。
对此,很多感染者可能会涂抹一些止痒的药膏,甚至以为是换季导致的皮肤问题,却很少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健康隐患。
除了皮疹外,皮肤干燥和瘙痒也很常见,但这并不是普通的皮肤干燥,而是一种深层的缺水感,皮肤甚至可能开始脱屑,用再多的护肤品也无济于事。
有时瘙痒也会突然变得剧烈,抓挠后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细微的裂痕或者发炎,似乎平时健康的皮肤突然变得脆弱了。
在艾滋病进入更严重阶段时,皮肤还可能出现溃疡或者脓疱,溃疡会出现在口腔、舌头,甚至是私处附近。
脓疱则是小而隆起的脓点,有时候单独存在,有时候成片分布,触碰时甚至能感到轻微的刺痛感,这些症状表明免疫系统已经被削弱,身体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如果发现有类似这些的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检查,毕竟早发现才能早治疗,并且还不会因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他人。
近年来,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年轻化”和“老龄化”两头翘的特点。
15至24岁的青少年因性观念开放、性行为低龄化等因素,成为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
这一群体对疾病的认知较低,性行为往往缺乏保护措施,此外,同性恋群体在这一年龄段的感染比例高达85%,更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的艾滋病感染率近年来迅速上升,这部分人群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性行为意识,或因孤独等心理原因从事高风险行为。
预防艾滋病并非难事,只要了解其传播机制,切断高风险行为即可。
洁身自好是最基本的要求,规范防护是有效的保护手段,同时避免多伴侣关系,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还有就是避免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孔等操作,选择医院等正规机构接受注射、拔牙等操作,确保所有工具为一次性用品。
此外,千万要远离吸毒行为,共用针具的风险不可忽视,最关键的是,一定要远离这些高风险的“易感染”人群。
如果艾滋病感染者有生育计划,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咨询和治疗,通过专业指导进行母婴阻断,可有效避免病毒传染给下一代。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防可控的疾病,但社会对感染者的偏见却仍然存在。
许多人在谈到艾滋病时,带着歧视和恐惧,这不仅加重了感染者的心理负担,也阻碍了疾病的防治工作。
事实上,艾滋病的传播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日常接触并不会导致感染。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需要摒弃对艾滋病的偏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一疾病。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规范自身行为,远离高危行为,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通过早期检测和规范治疗,感染者完全可以与常人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从认知开始,远离艾滋病,并为感染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大河网 2024年12月01日 关于“世界艾滋病日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受害者,应得到理解和关心”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羊城派 2024年12月01日 关于“对话HIV携带者:在隐匿中寻找正常生活|世界艾滋病日”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光明网 2024年12月03日 关于“预防艾滋病,个人能做些什么?”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九派新闻 2024年12月01日 关于“关于艾滋病的几个真相:日常接触不会感染,95%来源性传播,艾滋病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的报道
来源:漫步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