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无论哪个时代,大多数人都难以分辨“知识、观点、情绪”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情绪是驱动人行动的根本力量,几乎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而我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情绪的表达。
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无论哪个时代,大多数人都难以分辨“知识、观点、情绪”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情绪是驱动人行动的根本力量,几乎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而我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情绪的表达。
每一次与他人互动,本质上都是一种“使用”关系的建立。这种“使用”往往需要通过指令来实现,但直接的命令很难奏效,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控制。于是,人们学会了将指令包裹在情绪之中,从而达成一种“看似被使用,实则被操控”的效果。比如训练小狗时,主人用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反馈,让小狗以为自己是在“使用”主人获得零食,实际上却完成了主人想要它握手的动作。这种奖赏机制背后的核心,正是“满意与否”这样的情绪操控。
情绪本身是廉价的,它不具备真正的营养价值,也无法长期保存。大量收集情绪对人没有实质帮助,但人类制造的信息里总免不了夹杂着情绪。只有当我们尝试剥离这些情绪之后,才有可能提炼出一些有用的内容——那就是观点。观点虽然仍然带有立场,但它至少包含了可供分析和讨论的逻辑成分。
当两个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情绪中的观点找出来,并尝试判断这个观点是否合理。情绪的碰撞只会产生更多无意义的情绪,而观点则能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明确讨论的对象以及下一步的方向。
观点的基础是知识。只有真正了解某件事,才能基于这件事形成有逻辑支撑的观点。没有知识支撑的人,只能依靠情绪表达喜好或厌恶。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无法被阻止,也没有人有权去干预别人的情绪。但在没有知识的前提下,双方都拥有“不讲理”的特权,一旦特权遇到特权,就容易演变成对抗甚至冲突。
知识的存在,就像是言语中的法律条文,它为观点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例如,当A说“地球是圆的”,B说“地球是扁的”,知识的存在就能帮助我们判断哪一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拥有让“非法”闭嘴的权利,你至少得有一个站得住脚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又必须依赖知识来支撑。最好是双方共同掌握某些知识,这样交流才有推进的可能。即使知识不一定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如果没有它,争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获取知识的动机很功利,他们只关心知识能否带来便利或收益。其实知识就像货币,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它是传递价值的工具。大多数人接触知识的方式,是被动地接收情绪化信息。而书籍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你看完一本书后,哪怕你骂它愚蠢,它也不会回应,更不会改变。这种冷静的状态,有助于你剔除自己的情绪,从书中、也从自己的思维中提炼出观点。
现代娱乐内容大多不希望你这么做。它们更希望你保持情绪的敏感和冲动,因为这种状态更容易被利用。情绪传播快、见效猛、排他性强,还能迅速变现。营销号、明星、公知……无数角色都在争夺你的情绪注意力。只要你足够情绪化,他们就能从中获利。相比之下,知识的操作门槛太高,时效性早已消逝。即便是曾经流行的知识,如今也不再轻易激发情绪波动。
一个短视频的笑点过期了,你就不会再觉得好笑;可一本历经数十年甚至千年的书,依然会被不断翻阅、推荐。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部分,很可能包含着你不读就永远无法理解的观点和知识。当你积累越来越多这样的知识时,你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观点体系,而这正是对抗情绪侵蚀的重要武器。
知识就像你前行时的配重,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风向中保持方向感。今天南风吹来,明天西风吹过,但只要你清楚自己的目标,就不会被情绪之风吹得迷失方向。而情绪不稳定的人,他们的信息来源本身就是混乱的,形成的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
面对无知之人,我们有时会产生一种想法:“我拿这种人怎么办?”这并不是轻蔑或冒犯,而是一种无奈的放弃——你已经糟糕到别人不想再与你交互、也不想再“使用”你了。
这就是穷人的基因锁,一把由情绪和观点铸成的枷锁。而打开它的钥匙,就是知识。当然,偶尔运气也能起作用,但那只是偶然。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