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去世后躺进棺材那刻就踏上两条路:要么烂成一滩泥,要么变成博物馆里供人围观的化石。1933年,哈尔滨修桥的民工在松花江捞沙时摸出个四十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硬是扛住了江水的冲刷;可明清时期下葬的棺材掀开后连大腿骨都找不着整根儿的。
当人去世后躺进棺材那刻就踏上两条路:要么烂成一滩泥,要么变成博物馆里供人围观的化石。1933年,哈尔滨修桥的民工在松花江捞沙时摸出个四十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硬是扛住了江水的冲刷;可明清时期下葬的棺材掀开后连大腿骨都找不着整根儿的。
为啥四十万年前的骨头能挺到今天,土葬几十到几百年就酥成渣?这事儿得从地里那帮“拆迁队”和“施工队”掰手腕说起。
地底下有两拨势力在较劲,一边是见肉就啃的“微生物拆迁队”,另一边是忙着灌水泥的“矿物质施工队”。
普通土葬好比把五花肉扔进饿狼堆,科罗拉多大学拿126只老鼠做的实验显示,埋土里半年就能让六成软肉消失,大腿骨泡三十年地下水就能变成骨渣。但要是能抢在微生物下嘴前把自己变成化石,这事儿就有门儿。
柴达木盆地有个贝壳梁,两公里长的土坡里挤满古代贝壳,人家可是在盐碱地里“腌”了十五万年,硬是“腌”成了石头。
想在去世后变化石得闯几关,头一关叫“抢命48小时”。新疆戈壁滩出土的恐龙化石为啥还能看到眼皮上的血管纹路?人家一亿年前赶上火山灰喷发,直接裹成“叫花鸡式木乃伊”。
美国地质局研究发现,尸体得在两天内被三米厚的泥沙活埋才能躲过氧化,这就像东北人腌酸菜得趁热压进缸。普通人要复制这套路,得瞅准火山活跃区或者常发洪水的河沟,最好赶上自然灾害现场直播。
第二关叫“找腌肉坛子”,河北地质大学藏的哈尔滨人头骨能挺四十万年,靠的就是松花江底的河沙当天然腌料。这骨头1933年被民工挖出来后,在东北老农家井里藏了八十五年,2018年才被科学家发现。
人家骨头缝里渗进去的二氧化硅和钙离子,愣是把有机质替换成了石头。想学这招就得学云南元谋人,直接躺进正在沉积的河床,让水流带着矿物质像老汤卤肉似的渗透骨头缝。
千万别睡棺材:木头盒子挡着矿物质渗透,当年哈尔滨那头骨要不是被洪水冲进河沙层,早让微生物啃干净了。
最后一关全看老天爷开不开眼,柴达木盆地的贝壳梁能留下十五万年前的贝壳山,全靠地壳运动把古海床抬成了旱地。
2021年青海出土的鸟化石能保住一亿年前的舌头骨,就因为尸体卡在地壳运动的黄金期,既没沉到地幔里炼钢,也没被拱到山顶风吹日晒。这事儿好比让二踢脚穿针眼,三十万人里未必能成一個,但成了就是考古界的大新闻。
现在要真想给自己安排化石套餐,科学家还真琢磨出点门道。昆士兰大学教授说过订制带蜂窝眼的陶土棺材,埋进地下水丰富的冲积平原。
河北地质大学季强教授研究哈尔滨头骨发现,河沙里的硅酸盐会像糖浆渗进蜂窝煤似的钻进骨头,把有机质慢慢替换成矿物质。
这套路跟东北腌酸菜异曲同工,得让矿物质溶液365天不间断渗透,还得防着地震把腌缸掀了。
要说最绝的还得看古人。柴达木盆地的贝壳梁里,上亿贝壳在古海水退却时挤成两公里长的“贝壳长城”,这些没腿的小家伙硬是把自己腌成了地质奇观。
科学家在这儿还发现了海虾山,整座山岩石里嵌着密密麻麻的虾化石,活像老天爷做的海鲜浮雕。这些案例证明,只要找对地儿躺平,连虾米都能修成万年不坏身。
当然这事儿也得碰运气。2018年公布的哈尔滨头骨能保存下来,全靠当年挖它的老农爷孙三代把化石藏进水井填土掩埋,愣是躲过战乱和岁月侵蚀。
这说明除了地质条件,还得有个靠谱的“守陵人”,要不就算成了化石,也可能被后人当普通石头砌了猪圈。
来源:分享历史小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