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 | 实施三大工程,2025年浙江省科普工作要点发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7 04:17 4

摘要:为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培育科普产业,构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格局,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5年浙江省科普工作要点》。具体任务如下:

为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培育科普产业,构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格局,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5年浙江省科普工作要点》。具体任务如下:

加强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统筹协调

谋划“十五五”期间科普事业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

发布2025年度全省重大科普活动清单,做好新修订《科普法》宣贯工作,做好年度科普统计调查工作。

加强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工作职能

研究制定并牵头组织实施本年度全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十五五”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方案。

组织学会、协会及科技工作者做好年度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职称评审、科普项目实施、科普奖励推荐等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完善科普场馆基地建设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场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科普工作。

加强行业特色科普场馆建设,新增培育遴选30家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推进“百城千馆”建设,推动乡村博物馆提档升级,新增80家乡村博物馆,改造提升50家乡村博物馆。

强化科普数字化平台建设

持续优化“浙里科普”平台,持续优化升级“浙里科普”移动端,形成全省统一的科普资源平台。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电商平台设立科普栏目,扩大科普宣传教育覆盖面、影响力、实效性。

办好重大科普活动

联动办好全国科普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公众科学日、全省春耕备耕送科技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

举办全国“四大”科普赛事省内预选活动。组织开展第二届全省水情教育科普讲解大赛、全省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等行业类重大科普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浙江科学传播大赛、“沈括杯”科普短视频大赛等社会化科普赛事。

依托中欧创新创业大赛、Sci2U大会等重大科普国际交流活动品牌开展科普国际化交流,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绿色化(GEP)项目落地浙江。

提升科普作品创作质量

拍摄《科学巨人沈括》等高质量科普纪录片,并做好海内外推广宣传工作。打造靠谱科学传播团队,提升《靠谱》《浙里最科学》品牌效应,推出《凡人亦科学》栏目,打造中外青年“宣讲+科普”模式。

促进科普市场化发展

探索研究科普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指导推动社会力量成立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

开展科普产业和科普企业调研,支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探索发布科普蓝皮书。

在“双减”中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举办好浙江省中小学学生科创新作文大赛,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托举青年科技人才、气象课后服务课程等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活动。

推进“千名科学家进校园播种”行动,组织科学家(含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和科学家故事创作等活动,持续开展“科普助力双减”活动。深化“院士进师训”计划,重点覆盖800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教师团队。

创新“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运作模式,建立“1+1”科普宣讲模式。

打造“跟着课本游浙江”“跟着考古去旅游”等研学品牌。推进《校园海洋科普建设指南》浙江省地方标准编制工作。

面向重点人群

科普走深走实

面向老年人,推进“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

面向一线职工、农民工、重体力劳动职工等群体和建筑、交通等高危行业,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加大日常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结合职业病防治周、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护、安全生产知识、消防知识的普及工作,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人人能自救、个个会逃生”。

面向基层农技人员和妇女,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业农村等领域的科技带头成员培训。

组织女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巾帼科普志愿者队伍培训辅导。

举办“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大学生环保科普行”。

完善优化健康科普专家库建设,做好健康素养“五进”、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系列活动。

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

举办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暨新一代“人工智能+”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组织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头部科技创新型企业在重大科普活动、科技场馆中展示展演相关产品。

引导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加大面向公众的开放力度,每季度至少开放一次,并在全国科普月、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期间集中开放。

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托自身科技成果展示设立可以面向公众开放和体验的科普场馆。

以科学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完善“浙里科普”资源平台、“浙里科普地图”数字化应用,完善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布局和应用,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科普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促进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跨界交流,开展“科学咖啡馆”活动100场以上。

推动科技奖励与科普工作有机衔接

加大省科技进步奖中科普类奖项的申报支持力度,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科普成果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加强支持各类科普领域软科学课题研究,支持社会力量设立沈括科普奖等科普类奖励。

完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组织实施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的评审和培训辅导工作。

深化“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搭建“院士之家”“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平台,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