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十年蝶变:从“共建”到“共享”,绘就幸福文明新篇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7 07:42 2

摘要: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历经十年奋斗,成功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蒙自市以“共建”为基础,以“共享”为目标,将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让60万市民的“文明幸福梦”照进现实。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历经十年奋斗,成功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蒙自市以“共建”为基础,以“共享”为目标,将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让60万市民的“文明幸福梦”照进现实。

从“旁观者”到“践行者”:全民参与,激发文明内生动力

蒙自的文明建设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公共服务入手,激发了市民的文明内生动力。

环卫工人接过志愿者的热汤圆,眼中泛起晶莹,是蒙自文明的缩影。80多岁的方能安老人十年如一日在南湖畔担任“义务清洁工”,带动“南湖卫士”志愿队发展。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认识到捡起一片垃圾、扶起一辆单车都是为城市添彩。许多普通市民涌现出感人事迹,如勇救落水人员、路边救助突发疾病路人、老党员自掏腰包打造“红色阵地”、少年加入志愿宣讲队带动更多同学参与等。

目前,蒙自市已形成“全民参与、多元入驻”的“1+8+13+N”志愿服务队伍格局,组建273支队伍,9.79万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503.98万小时。其中,6人入选“云南省道德模范”,8人获评“云南好人”,8名少年荣获“新时代云南好少年”称号。“红色小蜜蜂”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马灯”获云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办好民生实事,筑牢根基

蒙自的文明实践以民生实事为基石。200个老旧小区、1.8万户家庭完成改造,旧貌换新颜,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城市建设聚焦“15分钟生活圈”,建成174个公园、141.25公里城市绿道,绿地率达40.64%,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87.12%。

新建改建污水管网707.43公里,完成13个绿美社区建设;标准化提升改造13个、新建1个农贸市场,并提升大树寨夜市街,激发夜间经济活力。这些城市更新项目增设了老年食堂、儿童乐园等便民设施。1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年均开展2000余场活动,如“候鸟课堂”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丰富了市民生活。蒙自“南湖夜校”为不同身份的市民提供各类培训,累计培训1.98万人次,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惠民,让新市民在此找到归属感。

从“单向发力”到“双向奔赴”:共建共享,绘就文明新篇

蒙自的文明实践已实现从政府“单向发力”到市民与政府“双向奔赴”。红河广场上,“美孃孃”志愿队带动中学生共同宣传文明理念,将垃圾分类等公益手册传递到千家万户。碧色寨景区,“沈大爹”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为游客提供热情服务。

“i蒙自·随手拍”平台日均解决31万件问题,解决率达93.81%,提升了群众对城市治理的信任。610名网格员和2388名楼栋长深入社区,收集建议、解决难题,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红管家”自治庭院、旧物交换的“共享”驿站,展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文明建设打破城乡壁垒,百年石榴园里,“农民读书会”推广石榴栽培技术,村民自组“文明宣讲队”传播科技与家风。草坝镇“和美家园”中,城市文艺与乡村非遗融合;“南湖夜校”师生与新农人合作,通过直播将蒙自农特产品销往全国。蒙自市还实施“培育三好新农人 树立文明好乡风”工程,推广文明婚礼和“文明宴”制度。目前,蒙自市已创建9个全国文明单位、4所全国文明校园、2个全国文明村镇。

文明发展成果丰硕,蒙自经济社会实现蝶变

从环卫工人冻红的双手,到志愿者温暖的笑容;从老旧小区焕新的容颜,到夜校里求知的目光;从广场上跃动的身影,到乡村里飘扬的书香——历经十年奋斗,蒙自市不仅成功摘下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还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享有“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中国石榴城”美誉。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蒙自市在云南省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初评中排名第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85.3亿元,比2012年增加2.8倍,并先后6次入选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蒙自以实际行动证明,文明建设并非孤立的荣誉,而是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开屏新闻记者 赵荣荣 蓝灏 文 蒙自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