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拳、左右勾拳、侧踢、膝踢……5月25日晚,电影《铁甲钢拳》的场景照进现实。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中,四台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身披红、粉、绿、黑四色护具,在人为操控下施展格斗招式,最终“AI策算师”机器人斩获冠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华见
起猛了,打开电视看见两个机器人在打架。
直拳、左右勾拳、侧踢、膝踢……5月25日晚,电影《铁甲钢拳》的场景照进现实。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中,四台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身披红、粉、绿、黑四色护具,在人为操控下施展格斗招式,最终“AI策算师”机器人斩获冠军。
继机器人马拉松后,格斗又成了行业新的流量密码。
这画面乍看像搞笑视频,但细品才发现——科幻片里的场景真成真了!背后全是硬核技术在battle啊!比如要培养个“机甲拳王”,得配齐这几套装备:
3D激光雷达+摄像头+触觉传感器:像长了三头六臂,边打边扫描对手动作
运动控制算法:跟打游戏开了外挂似的,闪转腾挪贼灵活,出拳还带预判
AI大脑:现场算战术,对手出左拳它能秒切格挡,比人类反应还快
机械手:能抓能挡能打人,跟练过咏春似的
其实人形机器人门槛说高也不高,来回技术也就这几样,所以要举办“擂台赛”的可不是宇树的专属,5月22日,众擎机器人也官宣要搞“机甲拳王”赛事,今年12月在深圳开打。
宇树的比赛都是自家的机器人,少了点意思。难道众擎这是要搞机器人格斗联赛的节奏?
机器人圈有多野?各地都在卷
今年春晚,宇树机器人扭秧歌甩红绸,直接把人形机器人圈带火了。
宇树火了之后,资本跟闻到肉味的狼似的涌了进来,上游传感器厂家订单爆满,下游租赁公司靠租宇树机器人日入1.5万,半个月就能收回9.9万元的购机成本。
再加上deepseek出圈,今年以来,“六小龙”让杭州声名大噪,其他地方政府就坐不住了。
比如深圳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AI与机器人发展,还规划了一个“机器人谷”,试图证明深圳才是“人形机器人第一城”。
在深圳南山留仙大道,沿线串联留仙洞总部基地、深圳大学城等核心节点,聚集了大疆、优必选等5.7万家机器人企业,目标到2027年形成千亿级具身智能产业集群。
而北京上海河南也没闲着,又是给钱又是建园区,活脱脱机器人版“抢人抢资源大战”。
大佬们押注机器人,真能赚钱吗?
毕马威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0.3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跃升至132.5亿美元(约9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5.5%。
另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而ARKInvest更乐观预计2040年可能突破2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4%。
按理说,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是相当有“钱途”的,但现今阶段和实用型的机器人相比,还只能做些“花拳绣腿”的表演,至于实用价值,那只能“呵呵”了。
比如,你说让它做家务?它连袜子都捡不明白;跟扫地机器人比?人家能扫全屋,它连充电都得人帮忙,十几万买回家跟供了个“电子宠物”似的。但为啥企业还拼命让机器人打格斗、跑马拉松?
其实人家宇树工作人员透露了,格斗赛就是“地狱级压力测试”!机器人被打趴了要自己站起来,拳头砸在身上硬件不能坏。为了备赛,G1机器人练到身上全是划痕。就跟学生刷题似的,把格斗这道“难题”吃透了,工业拧螺丝、医疗护理这些“基础题”自然就会了。
所以,京东成为了智元机器人的新股东,而在此前,美团也完成对自变量机器人的独家投资。
随着互联网大佬的跟投,机器人圈最近的融资也开始热闹起来。魔法原子再获数亿融资,旗下机器人已进厂作业;华为与优必选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人形机器人工业与家庭场景落地;越疆战略联手腾讯加速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现在,小鹏机器人已经进厂拧螺丝了;美的机器人更绝,先学跳舞比心骗流量,转头就被派去车间巡检;智元跟华为合作搞康养机器人,Figure的机器人在宝马工厂20小时连轴转,特斯拉“擎天柱”最近还发了做家务视频,生怕别人说它是“花架子”。
“恐怖谷效应”消退
因为春晚,宇树科技成为了“当红炸子鸡”。2月份靠出租宇树机器人日入万元的人,4月份,他们发现机器人已经租不出去了。
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赛,也堪称大型“铁憨憨翻车现场”,有的刚开跑就平地摔,有的在起点转圈圈迷路,还有的跑着跑着突然“罢工”——电池热得直冒火星。
原本被热捧的人形机器人,当场从“未来战士”变成“搞笑担当”,这怕不是花了十几万买了个电动版二哈?
事实上,这些人形机器人的表演,核心是借助大模型攻克“具身智能”难题——让机器人理解人类世界的物理规则。
这些展示看似是“技术秀”,实则在为商业化铺路。当机器人能完成格斗、后空翻等高危动作时,意味着其底层的运动控制与环境感知技术已趋于成熟,这些技术完全具备应用于工业搬运、家庭服务等实际场景的潜力。
此前,尽管金沙江创投等机构喊出“退出人形机器人”,但市场数据却很“诚实”:2025年1-4月,我国智能机器人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87.6%;资本市场上,年初至今具身机器人板块涨幅达30.2%,跑赢沪深300指数约32个百分点。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大家觉得机器人长得像人很吓人,其实那是因为“恐怖谷效应”,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恐怖谷效应”——人们对物体的好感度会随其与人类的相似度提升而增加,但当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又未完全逼真时,好感度会急剧下降,直至与人类完全相似(或本身为真人)时,好感度才会回升。
现在看惯了机器人扭秧歌、打拳,反而觉得“还挺萌”。
说不定,再过几年,你家楼下超市的理货员是机器人,送外卖的是机器人,甚至跟你组队打游戏的也是机器人——毕竟连格斗都学会了,还有啥不可能的?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花朵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