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味道,是刻在商丘人骨子里的记忆。小时候,大人给买一个热烧饼夹羊肉,就是最幸福的时刻。那滋味,深植心田,随时唤醒。
垛子羊肉就是乡愁
热气腾腾的烧饼,夹上色鲜味美的垛子羊肉,一口下去,满嘴窜香,回味无穷。
这种味道,是刻在商丘人骨子里的记忆。小时候,大人给买一个热烧饼夹羊肉,就是最幸福的时刻。那滋味,深植心田,随时唤醒。
垛子羊肉,又称羊肉垛,从明朝传承至今,跨越时间和地域,承载着太多的回忆与温情。
一道地方非遗名吃,何以让人如此“上头”?又寄托了商丘人多少情感?
一
垛子羊肉的故事,还得从明朝朱元璋说起。
据载,一关姓御厨独创垛子羊肉,深受皇帝喜爱。告老返乡宁陵县东关时,把垛子羊肉做法传授给家人。经代代相传,为商丘留下了这份独特的风味美食。
作为关家垛子羊肉第二十代掌门人,年过古稀的关敬德对制作手法烂熟于心:精选本地小羊肉,剔骨、去皮、去油、去筋;古法腌制,4小时一翻动;大锅炖煮,1小时猛火煮沸,改文火慢炖3小时;肉出锅放微凉后,以布包裹,用木杠挤压出多余水、油,至重量减轻一半,成垛子状;最后,放冷库冻12小时以上。
工序虽繁琐,关家人却秉持匠心,不敢减少一道。用他们的话来说,真正用心烹制,垛子肉才会入味,才能有感情。
这份饱含情感的垛子羊肉,其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肉块瓷实,刀切可片片如纸、晶莹剔透,食之肉味鲜香、咸香兼融,不腥、不膻、不腻,自然成为商丘的独特美食文化符号。
人常说,味道能激活记忆。世间熙熙攘攘,所求不过舌尖上的家乡味道。商丘游子走南闯北,也将这份“家乡味”带到了各地。
人间烟火,亦可燎原。
二
对于吃,商丘人从不“凑和”。无论是高端酒店,还是背街小巷,亦或乡间餐馆,食客在变,正宗的垛子羊肉始终不变,是人们聚餐的首选菜品。
一斤垛子羊肉,一刀一片,一片两毫米,90秒90片,分毫不差。这是非遗传承人关敬德的祖传技艺、精湛刀法,也是其对美食的敬畏。
你看,亲朋好友围坐一团,垛子羊肉的香味与幸福的欢笑声交织融合,那是对生活的满足,也是对家乡的热爱。这种味道,伴随着他们成长。
传承的是技艺和文化,创新则为垛子羊肉增添了趣味的灵魂。如今,除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外,还发展了柘城杨家垛子羊肉、睢县刘家垛子羊肉,商丘北关刘家,把老字号的烧饼与垛子羊肉完美搭配,被食客们亲切地称为最强“CP”。
一份垛子肉,传承600年。如今在商丘,常碰到外地游客,他们或通过朋友介绍、或从媒体上看到,不远千里,就为亲口尝一下地道的垛子羊肉。伴着游客的点赞,商丘垛子羊肉的味道又飘向了远方。
人生百味,美食相伴,每一口都是久别重逢。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垛子羊肉成了情感的纽带。就如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商丘朋友,每次回到家乡,会先来个热烧饼夹垛子羊肉。他感慨,在外尝遍美食,但心心念念的还是家乡的这一口。
这,就是家的味道。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他们拥入故乡的怀抱。
三
如今,垛子羊肉搭上了电商快车,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宁陵县的网红“王村长”,在抖音直播带货,垛子羊肉卖了数千单,更带动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战绩赫赫,短短5个月销售额破500万元。他卖的不是商品,就是乡愁。
令人欣喜的是,商家纷纷跟进,或在网上开店铺,或拍摄垛子羊肉制作过程,不仅满足了游子们的味蕾需求,也让商丘的饮食文化出圈出彩,推动千亿级食品产业迎来新机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条网络,让各地食客能共品垛子羊肉美食。每一口垛子羊肉之中,都能感受到商丘厚重的地方文化底蕴,产生共鸣共情。
垛子羊肉,代表着商丘人的勤劳和智慧,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垛子羊肉,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烙印在每一个商丘人心中,成为家乡味道最有力的承载者。每每提及,那种浓浓的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
万事万物,总是在传承中创新、又在创新中发展。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垛子羊肉,这道承载着人文情怀的美食,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地域的距离,打破时间的壁垒,成为游子心灵的慰藉,将商丘人与家乡紧紧相连。
人间大事,吃喝二字。所谓“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就是要给世俗的吃喝添点“人情味”,给家乡的美食加点情感的寄托。
一瓜一果,皆是生活情趣;一粥一饭,充满人间烟火。垛子羊肉的味道,正是乡愁的味道。因为,美食从不孤单,与人分享便是快乐和幸福。
来源:家乡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