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放式展台上,机器人天团“能文能武”,大秀才艺。一个端坐钢琴前,轻柔旋律在指尖流淌。它的身旁,几个机器人正演绎咏春拳法,还有机械臂执笔挥毫,写下“文博会”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5月22—26日,第21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人民网 王星摄
机器人弹奏钢琴。人民网 王星摄
开放式展台上,机器人天团“能文能武”,大秀才艺。一个端坐钢琴前,轻柔旋律在指尖流淌。它的身旁,几个机器人正演绎咏春拳法,还有机械臂执笔挥毫,写下“文博会”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5月22—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举行,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超12万件展品同台竞技,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科技感与文化味交织,打造文化产业“顶流”盛宴。
未来已来,日新又新
走近文博会人工智能展区,几台人形机器人列队迎在门口,能互动对话、指引路线,还能担任翻译员。展区内“遍地是AI”,AI耳机,AR眼镜、无人机等,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体验。
今年,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常青顶流”企业和“破圈新秀”企业参展,为观众打开一扇窥见未来的窗口。
在“十四五”收官阶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动文化业态迭代升级。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内容生产、传播等全链条环节,突破传统形态和时空局限,催生了沉浸式文旅、数字文娱游戏新业态。
置身北京展区“穹天玉宇”沉浸式体验空间,仿佛踏足明清殿宇,全方位环绕的高清大屏,以裸眼3D形式展现隆福寺、天坛等传统建筑中的藻井艺术,讲述木作巧接、以水防火的技艺和理念。
北京展区“穹天玉宇”沉浸式体验空间吸引观众驻足欣赏。人民网 王星摄
“我们通过高精度扫描、可视化重建等,建立起藻井的数字资产数据库,对未来研究与艺术传承很有价值。”项目策划赖伟健表示。
数字技术为文物古迹注入新生机,更为文化创作开启一扇“任意门”,持续激活文化创新的深层动能。
在深圳龙岗展区,一款可承载约60公斤专业电影摄影设备的水下机器人惊艳亮相。“它能够实现水下稳定悬停长达2小时,并搭载实时高清图传系统。”深圳鳍源科技工作人员介绍,该款水下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红海行动2》《酱园弄》等影片拍摄中。
同时,“文化+AI”项目正加速走向生活。AI下棋机器人陪练学习,象棋、围棋、五子棋“样样精通”。“我们已卖出10万台产品,主要面向家庭用户,让大家都能买得起、用得上。”来自上海的元萝卜公司总裁马堃说。
通过科技演出、共创互动等全应用场景体验,文博会创新呈现新质生产力与文产新业态、新消费,让人们触摸“未来已来”的科创脉动,感受“日新又新”的文化活力。
文化流量,经济增量
吃火锅、打糍粑、倒川酒……“文创中国”展区入口展台,形态各异的三星堆青铜小人站成一排,个头不大,却格外吸睛。古老文物原型融合川蜀生活元素被装进盲盒,成为现场最抢手的商品之一。
“这次我们带了100多款产品参展,希望借助文博会平台,用文创带动更多人了解三星堆文化。”广汉市三星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仁雯惠表示。
甘肃博物馆的铜奔马“丑萌”玩偶、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敦煌研究院的飞天系列文创等持续热销,工作人员不得不频繁补货。5天时间,3000平方米的“文创中国”展区人头攒动,照见全国火热的“国风国潮”新消费场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备受欢迎。人民网 刘森君摄
文博会是文化产品的大展台,也是文化产业的大集市,不仅观众“有看头”,更让展商“有赚头”。
5月22日,来自山东青岛的面塑人刘伟迎来山西采购商的合作邀约,打算结合当地文旅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用原创设计打出差异化优势,产品更受年轻人喜欢。”刘伟表示。
云南展区,昆明难看工艺品有限公司展位上,扎染、刺绣、编织等工艺所制的包包、饰品琳琅满目。
有了上一届的丰硕收获,今年,公司经理曹彩梅有备而来,精心准备了详尽的产品目录。“接单工艺品生产可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此外,还有研学机构邀请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前去授课。”展会首日,她忙得脚不沾地,接待了十几家意向客户。周末客流高峰到来后,几款主打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本届文博会紧紧围绕做优做强交易这一关键硬实力,特别策划了22项促交易措施,通过场景、通路、服务三方面再升级,实现交易环节的全面扩容、全链赋能、全程无忧。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220多万,主要指标较上届均大幅度增长,实现以“文化深水港”对接“经济新蓝海”。
敲打空气架子鼓。人民网 刘森君摄
以文会友,博览天下
在软件系统中输入名字,很快便被转为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旁的机械臂也随即启动,不到2分钟,便书写在一张莎草纸上。
开馆以来,埃及PYRUS公司的机器几乎没停过。“这是一种特别定制的文化互动,把古文明遗产与现代科技融合起来,在当地文旅景区很受欢迎。我们首次来到中国,希望能让中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埃及文化。”公司创始人穆斯塔法说。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少儿图书开启中国首展,瑞典珠宝品牌展出白垩纪时期琥珀藏品,秘鲁展团带来传统手工艺羊驼制品……文博会如同一支“万花筒”,折射出全球文化产业多元共生、融合互鉴的景象。
“这里能看到中国各地的文化精华。高科技文化产品,尤其让人眼前一亮。”来自巴基斯坦的观众艾哈迈德点赞道。
随着国际参展商不断增加,本届文博会首次启用了来自10余个国家的外籍志愿者。
“逛一遍展馆,就能实实在在看到中国的样子。”在意大利籍志愿者玛蒂娜看来,文博会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平台。“我能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简单中文服务,希望在现场帮助双方沟通交流。”
国际展商纷至沓来,中国文化产业也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扬帆出海。
近年来,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不断“圈粉”外国民众,带动文化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我们在网剧出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覆盖超20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来自深圳市福田区的酷看文化首次设置独立展区,期待更多收获合作。“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文旅市场,推动更多文旅项目走向世界。”相关负责人吴霞表示。
据统计,本届文博会共吸引65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全球合作机构、参展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正向着“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大步迈进。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