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3日晚8点,珠海格力总部直播间突然涌入292万观众。当70岁的董明珠挽着26岁的孟羽童走上台时,弹幕瞬间被"活久见""修罗场"刷屏。这场被称为"职场甄嬛传"的直播,以500万元销售额创当月最佳,但镜头前的暗流涌动,却揭开了传统制造业巨头的转型焦
2025年5月23日晚8点,珠海格力总部直播间突然涌入292万观众。当70岁的董明珠挽着26岁的孟羽童走上台时,弹幕瞬间被"活久见""修罗场"刷屏。这场被称为"职场甄嬛传"的直播,以500万元销售额创当月最佳,但镜头前的暗流涌动,却揭开了传统制造业巨头的转型焦虑。
直播现场,董明珠将格力微电流美容仪递到孟羽童手中时,空气突然凝固。这款标价2999元的产品,此前在其他直播间仅售出4单。孟羽童强颜欢笑演示产品,董明珠却突然插话:"有些年轻人总想着走捷径,以为靠流量就能成功。"这句话直指孟羽童离职后频繁接广告、做代言的行为,与她此前"追求自我成长"的公开声明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这场直播共上架23款产品,销售额前三位分别是空调(217万)、电饭煲(89万)、空气净化器(73万),而孟羽童主推的小家电仅占11%。有网友调侃:"董总带货靠实力,孟羽童带货靠勇气。"
这场直播背后,是格力难以言说的困境。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7.26%,海外收入仅占12%(美的达40%)。更严峻的是,小家电业务仅占2%,与美的1500亿规模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格力就像一个学霸,突然发现隔壁同学靠编程竞赛拿了奖,自己还在苦读数学课本。"为破局,格力尝试"董明珠IP+网红效应"双轨策略。2023年签约流量明星代言,投入3.2亿元广告费,换来的却是品牌年轻化指数下降5个百分点。此次与孟羽童合作,被内部视为"618关键战役",但直播后#格力审美# #孟羽童穿搭#等话题冲上热搜,产品相关话题却无人问津。
董明珠与孟羽童的冲突,本质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董明珠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思维,强调"企业平台大于个人",认为员工应专注于产品打磨;孟羽童则象征Z世代"去机构化"趋势,通过个人IP实现价值最大化。这种差异在直播中表露无遗:董明珠全程强调"工匠精神",孟羽童则频繁使用"家人们""宝宝们"等网络用语。社交媒体上,这场直播引发代际大讨论。35岁以上网友多支持董明珠:"没有格力平台,孟羽童什么都不是。"而Z世代则认为:"董总该学习年轻人的玩法了。"某职场APP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孟羽童的职业选择。
尽管销售额亮眼,格力的直播策略却暗藏危机。过度依赖创始人IP,导致品牌形象固化;频繁更换合作网红,造成用户认知混乱。更关键的是,直播数据显示,格力主力消费群体仍集中在40岁以上,年轻客群转化率不足5%。家电行业专家指出:"直播带货不是救命稻草。格力需要的是像美的那样,构建'产品+内容+服务'的生态体系。"事实上,美的已通过"小美智能助手"构建私域流量池,用户留存率高达78%。
这场直播最终定格在500万元销售额,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传统制造业遭遇数字化浪潮,当"铁娘子"遇上"Z世代",如何平衡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如何在流量与产品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格力,更是所有传统企业正在经历的"成长阵痛"。或许正如网友所说:"董明珠和孟羽童的同框,是两代人的战场,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格力转型 #直播带货 #代际冲突 #职场价值观 #家电行业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