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6名游客自驾川西,在穿越石九线(雅安石棉县至甘孜九龙县)时发生翻车事故。在当地人帮助下,两名伤者被先行营救下山,其余4人被困于海拔4000多米的山路上。
新京报记者 隋坤 编辑 胡杰 校对 贾宁
5月20日,6名游客自驾川西,在穿越石九线(雅安石棉县至甘孜九龙县)时发生翻车事故。在当地人帮助下,两名伤者被先行营救下山,其余4人被困于海拔4000多米的山路上。
32岁的自驾游博主“小小的自由”(以下简称为小小)正好驾车经过。她的探路无人机发现前方有车辆侧翻,于是紧急实施救援。在与严寒、积雪、高原反应搏斗5小时后,小小艰难将受困游客送下山。5月22日,小小将这段惊险的救援视频发布到自己的社交媒体后,意外爆火。截至目前,视频单平台播放量已经突破6000万,点赞量接近100万。
小小对新京报记者说,在聚光灯下感觉压力很大。“看到大家的鼓励我很欣慰,但看到那么多人指责被救的游客,我心里又为他们感到难过。”
小小是一位全职自驾博主,在路上的日子已经将近两年。这是她第一次穿越石九线,为此准备了一年。石九线是近几年在越野圈兴起的网红线路,这条由牧民蹚出来的羊肠小道全长200余公里,穿行难度很大,气象情况飘忽不定,全程几乎没有信号,中途海拔会从2000米陡然拉升到4800米。在越野圈,这里有着“十穿九不过”的说法。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越野爱好者来此挑战自己。5月20日事发之后,当地政府已封闭了该路段。
关于那次救援,小小觉得“谁遇上都会尝试救援”。但会不会救援是一回事,救援成功与否又是一回事。雪崩、高反、失温、道路暗冰、清障失败……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每项都足以致命。小小说,在路上越久,就越觉得“要享受自然,首先要学会敬畏自然”。
当被问起,事后是否感到过后怕,小小说,当然后怕,但再遇到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见死不救的事情我实在做不到。也希望通过这件事提醒大家体验户外时切记做好完全的安全措施。”
以下是小小的自述。
━━━━━
两个小时铲雪开路,冲过被堵路段
关于救援,内心没犹豫过是不可能的。
用无人机发现他们的时间,已是傍晚5点半,离天黑还有两个小时,气温已跌破零摄氏度。事发地点位于石九线中段,是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垭口,路段为一车宽的挂壁小路,一边是积雪的川体,一边是万丈悬崖,路面是向悬崖倾斜的坡面。当时,我开的是一辆皮卡房车,这不是普通的房车,它的越野能力强,但车身更大、更重。这意味着我一旦救援,就无法调头原路返回,可能要冒极大风险走夜路下山,甚至要在山上过夜。
但我知道,按当时的天气情况,我很可能是当天到这儿的最后一辆车。5月份的石九线极端天气依然很多,夜晚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随时会发生的雪崩、掩盖在积雪下面的暗冰……如果我不救援,几位游客只能在山上过夜,那样肯定会出大事。
想到这我才发现,已没有犹豫的余地,硬着头皮上也要尝试救援。
向救援位置出发的途中,我遇到了一辆下山的车辆。司机跟我说山上发现了侧翻的车辆,路已被堵,他带了两位伤员下来,其中一位情况严重。山上还有4位老年游客在等待救援。晚上6点多,我抵达事发地点,看到有两位游客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一人扶着侧翻的车辆在休息,还有一位阿姨不停地朝天上摇红围巾。
见到我时,他们都已经浑身湿透,没力气激动了。摇围巾的阿姨说刚才看到无人机,猜测是救援队发现他们了。我没忍心告诉她那是我的探路无人机。一位叔叔的情况看起来最严重。我问他需不需要氧气,他说不需要,只希望我能将他们带下去。我赶紧让他们进到开了暖气的车厢,但那位叔叔还是喊冷。我猜测他的身体已经出现失温症状,救援再晚半个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此后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一直在与积雪斗争。事发地点路况极差,本来就窄的挂壁小路被侧翻的车辆挡住了部分路面,要想通过只能挖旁边的积雪拓宽路面。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极度集中精神,当时天上正飘着雪花,雷声阵阵传来,这种天气最容易引发雪崩。一旦雪崩不仅路会被彻底堵住,我们也有被埋的风险。
我清楚,4位游客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来帮忙,于是我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铲雪。这个过程我无法加速,不仅仅害怕雪崩,还害怕出现高反。一旦我出现高反,我们几个人就只能在山上过夜了。
铲了足足将近两个小时雪后,目测车已可以勉强通过,于是我准备开车冲一把。踩着油门、剐着侧翻的车辆冲过了被堵路段。
━━━━━
摸黑下山,抵达酒店后全身瘫软
冲过被堵路段后,几位受困游客非常高兴,但我精神依然高度集中。因为我知道当时距离天黑只有一个多小时,我们必须趁天黑之前下山,否则意外还可能发生。夜晚的石九线不仅气温会骤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发生雪崩的概率会增大,路面下悄然冻起来的暗冰会让车辆有极大的侧翻风险。
给车辆装上防滑链后,我们急忙往山下赶路。那时将近晚上8点,天还没完全黑,但路况变得更差了。风声呼啸而过,雨雪敲打着车窗,远山已逐渐隐入黑暗,我的眼前只能看见车灯照亮的一方天地。我小心翼翼到极点,生怕出现意外。下山的路上我一直一言不发,下山的路是一段长下坡,一旦路面形成暗冰,车辆会进退两难。我需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聚精会神。
路过一座木桥时,我紧张的心情到达顶点。当时我的车是满载状态,重量超过3吨,我不敢贸然驶过年久失修的木桥,怕轧断木桥后车毁人亡。我停下车,让游客们帮忙卸下车上的辎重,然后让他们在桥边等我。待我驾车缓缓过桥后,才招呼他们提着物资重新上车。
令我欣慰的是,几位游客的精神状态逐渐变好了。他们说这次幸好有我才能涉险过关,说下山后就与其他两位同伴会合,以后出行要多加小心。我感受到了他们劫后重生的心情。在路上看到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后,车厢里第一次传来了笑声。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晚8点左右,我们终于走过了最惊险的路段,但手机直到10点才恢复信号。手机第一次响起,几位游客都迫不及待地查看,但看到的是噩耗。此前被营救下山的一位游客,因为伤势过重已经去世。一时间,大家的情绪变得十分悲伤,所有人都在哭泣。他们很后悔,也很自责。
晚上12点,我们终于抵达了九龙县城。巧合的是我们同住一个酒店。我把车停在酒店对面的面馆,几位游客下车去吃东西,而我已经瘫软在驾驶室一动不动了。后来他们给我打包了一些食物,我当时没什么胃口。人在长时间高度紧张后放松下来,是没有胃口也没有力气的。我躺在车厢里休息了好一会儿。
几位游客下车之前要给我钱,我没有收,我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后来,他们将钱包起来挂在了我车的反光镜上,包钱的布,正是阿姨在山上挥舞的那条红围巾。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自媒体博主,所以我将这段历程剪辑后,发布在了我的自媒体账号上。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但火了之后我有点不安,因为我发现,一些评论对几位受困游客不是很友好。一些网友指责他们没有做功课就去往危险路段,给别人添了麻烦。但我觉得,他们只是想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能在网上看到这个线路比较火就来了。我了解到他们中有两位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不像我们年轻人会熟练地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做攻略,所以难以意识到危险。
前两天,一位被救者给我打了个电话,除了表达感谢之外,还说看见那些网友评论心里很难过。这件事让我也不得不反思,作为自驾游博主,我们是否应该在分享路途的美景时,更多地将危险性也说出来。毕竟敬畏自然,才能享受自然。
━━━━━
救人也好,赶路也好,都是生命旅程的某一站
这两天我已经抵达重庆,我依然在路上,以车为家。
这样的生活我已持续了一年半。2023年底,因为感情受挫,我抛开生活中的一切繁杂,开始自驾。我是四川大凉山地区的人,自驾的起点从川西开始。我沿着318国道进藏,一路上看尽山川河流。
但一开始,我没有觉得在路上的感觉有多好。进藏的路上风景虽然漂亮,但生活条件其实挺差的。因为我平时都住在车上,所以我会在路边热菜吃饭,在公共卫生间里洗澡。那时天气非常冷,我把水浇在身上后感觉就要立马结冰。那一刻我的情伤没疗愈,却觉得自己更窘迫了,于是鼻子一酸哭了出来。
直到我抵达珠峰脚下的大本营,才彻底改变了心境。当宏伟的珠峰屹立在眼前,我盯着它看了好久好久。我感到天地阔远,原来生活的琐碎是那么渺小,生命也在那个瞬间生长出了况味。此后我决定,做全职自驾博主。
我开始享受这种一直在路上的日子。我不仅看到了万丈红尘,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自驾圈一直有互帮互助的精神,我喜欢这种氛围。不管认识不认识,路上见到受困车辆,都会向对方施以援手。前段时间在315国道上,我遇到了两位在沙漠公路上骑行的老人,一位76岁,一位66岁。见到他们时感觉他们骑行已非常费劲了,我就把他们拉上车,送出了100公里。我享受这种在路途中帮助他人的感觉,因为我能从这些人口中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曾问那两位骑行的老人,为什么这个年纪还出来探险,他们说其实自己这样骑行已经20多年了。一开始他们是想去某一个地方,但过程中爱上了在路途中的感觉,于是就一直骑了下去。
其实我的经历与这两位老爷子很像。刚上路时,我也是设定好目的地,想要去往某个地方。但走着走着,我发现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某座山、某个城,而是眼前绵延的道路。
自从救援的事在网上爆火后,许多人发私信问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哪。但是这个问题,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想过了,因为我的旅行早已没有终点。救人也好,赶路也好,对我来说都是生命旅程的某一站,是我未来回顾人生时的锚点。
我感觉,车一直往前开,生活就会一直保持新鲜。
值班编辑 王丹妮
来源:种花家的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