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的越南人觉得汉字很难,一个“山”字要画三竖,一个“水”字要弯弯曲曲好几笔。但为了当官、读书,他们不得不学。
走在越南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招牌上都是歪歪扭扭的拉丁字母,很难找到一个汉字。
但在100多年前,这里的人还在用毛笔写汉字,街边的店铺挂着“仁义礼智信”的匾额。
是什么让汉字在越南消失了?现在的越南人后悔吗?
这个故事要从两千多年前说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征服了越南中北部,当时叫“岭南”。
秦朝的官员带着军队和百姓来到这里,开始教当地人说汉语、写汉字。
那时候的越南人觉得汉字很难,一个“山”字要画三竖,一个“水”字要弯弯曲曲好几笔。但为了当官、读书,他们不得不学。
到了汉朝,汉武帝正式把越南全境纳入版图,汉字成了唯一的官方文字。
越南的贵族子弟必须读《论语》《孟子》,参加汉朝的科举考试。就连寺庙的和尚念经,用的也是汉字写的佛经。
唐朝时,越南有个诗人叫姜公辅,还考上了唐朝的进士,用汉字写的诗跟中国文人一样好。
那时候的越南,大街小巷都是汉字招牌,过年贴的对联、家里挂的族谱,全是用毛笔写的汉字。
18世纪,法国人开着军舰来到越南,很快占领了这里。法国人发现,要让越南人永远服从自己,就得毁掉他们的文化。
怎么毁?首先废除科举制度,不让越南人学四书五经;然后在学校里只教法语和“罗马字”(用拉丁字母拼写越南语)。
当时有个越南学者写文章说:“法国人让我们的孩子放弃毛笔,拿起钢笔写ABCD,就像让鱼离开水去学走路。”
法国人在越南建了几千所学校,老师拿着鞭子站在教室里,只要学生说一句越南语或写一个汉字,就会被惩罚。
慢慢地,年轻一代只会用罗马字读写,汉字成了老人的“古董”。
1945年,越南赶走了法国人,胡志明成了国家领导人。他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会说流利的汉语,还和毛主席、周总理是朋友。
但胡志明上台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废除汉字,把罗马字定为唯一的官方文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语”。
为什么?因为当时90%的越南人不识字,汉字太难学,而罗马字只有29个字母,几天就能学会。
胡志明想让所有老百姓都能读书写字,团结起来建设国家。
很快,越南的课本、报纸、公文都换成了罗马字,学校里不再教汉字。年轻一代开始用字母记笔记、写信,汉字逐渐从生活中消失了。
废除汉字后,越南人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们和自己的历史断了联系。
很多古老的寺庙、墓碑上刻着汉字,比如河内的文庙,柱子上全是汉字对联,但年轻的导游根本看不懂,只能照着拼音念,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每个越南家庭都有族谱,上面记着祖先的名字和故事,用的都是汉字。
越南的历史学家更头疼,他们研究古代文献时,必须找中国学者帮忙翻译。
有一次,考古学家在越南出土了一批明朝的文书,上面写着越南向明朝进贡的记录,但越南专家只能干瞪眼,最后还是中国历史学家帮忙解读的。
最近十几年,中国成了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国货进入越南,也有很多越南水果、电子产品卖到中国。
这时候,越南人发现:不懂汉语太麻烦了!
在越南的边境城市芒街,很多商人开始偷偷学汉语。
越南的大学也开始重视汉语,河内国家大学的汉语专业每年招几百人,学生们早上五点就起来背汉字。
就连越南政府也开始“补课”,2020年宣布把汉语列为中小学选修课,还在首都河内建了“孔子学院”,教孩子们写毛笔字、背唐诗。
现在的越南,年轻人一边用罗马字发微信,一边在手机里装汉字翻译软件;老人们看着满街的字母招牌叹气,却教孙子唱“床前明月光”。
有个越南教授写了本书,书名就叫《被斩断的脐带》。
他在书里说:“废除汉字就像剪断了我们和祖先的脐带,现在我们想重新接上,却发现伤口已经愈合,找不到线头了。”
但也有人觉得没必要后悔。
一个程序员说:“罗马字简单方便,适合打字和编程。汉字虽然美,但学起来太费时间,现在是科技时代,效率更重要。”
越南的故事让我们想到:文字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
当法国人用罗马字取代汉字时,他们想的是同化;当胡志明推广罗马字时,他想的是救国;现在越南人重新学汉语,想的是发展经济。
每一次文字的变革,都藏着国家的无奈和选择。
或许正如一位越南诗人写的:“我们的祖先用汉字记录历史,我们用罗马字书写现在,未来也许会用新的文字连接世界,但不变的是,我们永远在寻找自己的根。”
来源:史料布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