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次涨停!医药巨擘海王生物已集齐估值跃迁碎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7 15:25 2

摘要:2025年5月27日,医药代表型企业海王生物迎来2025年的首次涨停,当日参与资金达到1.75亿元,成交量较前一个交易日有近三倍的增长,呈典型的放量冲涨态势。

2025年5月27日,医药代表型企业海王生物迎来2025年的首次涨停,当日参与资金达到1.75亿元,成交量较前一个交易日有近三倍的增长,呈典型的放量冲涨态势。

究其背后的原因,此前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SSGJ-707全球权益合作的消息,不断强化着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企技术输出能力的信心。同时近期多家中国创新药企业宣布将在5月30日至6月3日举办的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年会上发布研究成果,市场对国产创新药出海及技术授权合作的预期被放大, 医药板块热度被进一步提升,作为在抗肿瘤药领域布局的海王生物,正与行业热度形成共振。

资料来源:Wind

从区域流通商到生物科技平台的进化史

在生物医药行业这片充满技术壁垒与政策护城河的战场中,中国药企正经历着从"仿制跟随"到"创新领跑"的基因突变。在政策变革、技术迭代与市场洗牌中,始终保持着对行业本质深刻理解的海王生物,已从深圳蛇口的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覆盖医药研发、制造、流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集团,演绎着从传统药企向生物科技平台跃迁的资本叙事。

1992年成立的海王生物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集约化进程的缩影。1998年深交所的上市钟声,开启了海王生物的首次进化。公司以医药商业为核心,通过“内生+外延”双轮驱动,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的配送网络。尤其在山东、河南等核心区域,其市占率常年位居前列,形成“区域深耕、全国联动”的独特优势,于2015年营收突破百亿关口。

截至目前,深耕医药行业三十余年的海王生物,已构建起集医药研发、医药制造、医药商业流通于一体的“研-产-销”完整产业链,成长为国内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型医药企业。

其中医药商业聚焦于药品与医疗器械业务,其物流仓储和配送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并购的方式持续拓展医药流通业务,已建立了覆盖全国 20 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庞大医药商业业务网络体系,其中公司在山东、河南地区,实现了业务网络的全覆盖,形成了强有力的区域优势,是全国性医药商业企业中业务网络覆盖面较广的企业之一,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医药商业板块拥有 22 个省级物流中心,110 个物流仓库,总仓储面积超 39 万平方米,并配备超 623 台自有物流车辆及 110 台冷藏车,冷库总面积超 1 万平方米。2024 年度,公司为近 17 万家客户提供药品与器械配送服务,业务拓展区域达到20 多个省区70 多个地市。

在医药工业领域,公司以海王福药、金象中药及海王中新药业为核心平台,构建了覆盖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的全方位业务体系。公司产品线丰富,涵盖大输液产品、西药制剂及中成药等多个领域,拥有 505 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福州生产基地 236 个品规和北京生产基地 90 个品种入选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而在医药研发方面,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深圳市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抗肿瘤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为研发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目前研发技术团队共有 228 人,已完成课题研究、出站博士后 30 多名。

海王研究院已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拥有60余项发明专利,主要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发性疾病领域新药开发、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等医药研发工作,不断稳固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4 年,公司荣获“大湾区 TOP100 企业”、“深圳 500 强企业”、“2023 年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二十强榜单”等殊荣,在 2023 年中国药品流通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单中位列第九名,产品线涵盖了多个医疗核心领域,以介入类高值耗材和影像设备为核心产品线,与超过一半的全球器械百强企业和主要的国产器械企业有业务往来,服务近5000家等级医疗机构,取得了显著的市场地位。

2024业绩大幅减亏 轻装简行迎行业机遇

尽管近年来行业周期性压力显著,但是海王生物2024年的经营数据仍传递出不少的积极信号。主要受国家集采、区域统采等行业政策调整以及部分区域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额减少的影响,同时司战略性主动放弃了部分低效、低毛利率业务,并对个别运营低效的子公司进行了优化。即便如此,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体量依旧维持在303.17亿元体量。

传导至利润端,主要由于公司公司预计对存在商誉减值迹象的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了5.19亿元;同时基于谨慎性原则,预计2024年末应收账款预计计提减值准备,信用减值一项为2.93亿元,使得公司归母净亏损11.9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2.38亿元区间,不过相较去年同期的16.9亿元归母净亏损、17.4亿元扣非净亏损而言均呈现大幅缩减态势。而且其商誉减值经过数年计提已然接近尾声,为业绩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行业机遇已至,海王生物未来增长可期。

就目前而言,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质量升级的关键期,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红利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加速中小流通商出清,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王生物凭借覆盖全国的仓储物流网络(拥有福州、北京两大生产基地)和客户黏性,有望在行业整合中扩大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海王生物持续推动的业务转型升级,公司通过为医疗机构提供定制化SPD(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解决方案,实现了从提供产品升级为提供服务解决方案的业务转型突破。

SPD解决方案运用射频识别、条码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将SPD管理模式运用到医用药品和耗材分类管理中。这一业务有助于简化采购与配送的流程,提升供应保障的质量与效率,有效降低医院内部的物流服务成本,同时还助力医院构建起完善的高值耗材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为医疗安全与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司还积极与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延伸服务合作,通过协助医院进行供应链融资、提供医用物资供应链服务(SPD服务)、静配中心以及设备维保等延伸服务提升业务附加值,进一步强化了客户合作粘性。

要知道的是,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海王生物SPD模式引入医院耗材管理,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与零库存理念,帮助医疗机构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并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2024年,该模式在安徽等地的试点已初见成效,未来有望成为撬动医院端服务升级的核心抓手。

此外,海王生物2025年3月公告称自主研发的NEP018片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作为针对胃肠道肿瘤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该药物填补了国内靶向治疗领域的空白。根据头豹研究院预测,中国小分子抗肿瘤药市场2030年将突破2000亿元,NEP018的临床进展正为公司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除NEP018外,公司还储备了亚单位流感疫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等潜力品种。随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创新药发展”,研发成果转化有望提速。

三十年行业沉浮,海王生物既经历过营收突破400亿元的高光时刻,也承受过商誉减值带来的阵痛。2025年,随着战略包袱出清、板块热度回升、创新药进入临床,公司正站在新一轮价值重估的起点。在医药产业从“大”到“强”的升级浪潮中,这家老牌企业正不断展现出成长的韧性。

来源:全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