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市12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29项具体举措构建起就业创业全周期支持体系,力度与温度并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高校就业季迈入“百日冲刺”的关键阶段,长三角地区多地政府、高校与企业紧密联动,通过政策创新、精准帮扶与全链条扶持等举措,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近日,上海市12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29项具体举措构建起就业创业全周期支持体系,力度与温度并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架起“沟通桥”
毕业生找工作,招聘会是重要的渠道之一。
《通知》明确提出,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各高校要拓展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鼓励联合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直播带岗等专区,丰富校园招聘活动形式。
今年4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春季专场暨长三角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汇聚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企业岗位资源,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千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超2.1万个。
即将正式入职上海施耐德低压终端电器有限公司的2025届东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夏应天表示,去年在招聘会投出简历后,获得公司的参观邀请,之后便顺利得到了实习机会,“去年7月进公司开始实习以来,我学习成长了很多,不仅考出了电工证,而且正在从一个‘小白’向‘多能工’迈进,非常有获得感、幸福感”。
“这种企业直接进校招聘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应届毕业生陈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方面能有效消除了就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渠道障碍,让学生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获取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信息;另一方面也突破了学生在专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直接接触企业、展示自我的机会。这种“直接”对接的方式,正是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最为需要的。
对企业来说,吸纳新鲜血液,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过去两年,公司招聘了近20名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上海维科精密模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许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前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更多新生力量的加入,“这些入职的毕业生学习能力出众,特别是在软件应用方面表现优异。如今不少人已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通知》提出,开展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项行动。落实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拓岗支持政策,办好“‘百城千校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中小企业百日招聘”“优企进校招才引智”“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汇聚更多岗位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就业政策更好地触达企业和毕业生,上海各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黄浦区为例,15分钟线上服务站“黄浦就业码”入驻随申办市民云,丰富“数智就业”场景,增加数据汇聚应用能力,着力实现就业服务“掌上办”“随时办”;同步升级“数字人社就业管家”服务,推出“就业政策一点通”“数字就业助手”等功能,让求职者精准获取就业信息;深化数据应用创新,携手BOSS直聘开展高校毕业生“政策找人”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在人才引进与就业促进方面,长三角动作频频,通过政策创新和服务升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例如,无锡市首批37家人才友好型商户迎来消费热潮,20天超2500份的优惠券核销量引爆了“太湖人才码”的使用热度。“太湖人才码”是无锡市委人才办为在锡人才量身定制的服务权益载体。凭借它,可享受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12项城市礼遇服务。
再如,5月18日开幕的2025“南京人才日”,向全球人才发出“IN南京,创未来”的合作邀请。南京聚焦两院院士、产业人才、青年人才等群体,突出人才招引和成果转化主题,发布重点人才政策、揭牌创新平台、举办专场招聘会等,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南京人才工作迈向新高度,助力城市与人才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开幕式当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人才8条”,强化对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人才的全面支撑,通过强化校地联合引进集聚顶尖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人才集聚先导区域等举措,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南京人才日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通过项目、基地、教学合作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兼具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投资者身份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鼓励在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组建高校技术转移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专业培养,并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
5月21日,宿迁市启动以“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主题的第三届人才周活动,聚焦青年人才,采取“1+N”形式,联动组织运动健康、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6大类活动。活动现场,宿迁发布“青年人才12条”、又见·人才友好型商圈、又见·人才友好型安居生态圈、三台山人才科创基金等,以“免申即享”的方式主动向19个人才及团队发放奖励895万元。对非市域范围应届毕业生最高补贴1000元,根据人才层次补贴3万至50万元,对企事业单位全职引进或自主创业的各类人才发放3万至200万元“购房券”。
“当前就业呈现几个重要趋势。”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一是深入挖掘“四链”融合机制,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整合政策、资金、教育等各种资源协同促进就业。各地出台的政策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如上海构建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方联动机制,以及江苏多地政府、高校、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引进与就业促进工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二是精准就业,通过大数据挖掘、技能培训等手段,促进人才与岗位的匹配。上海开展的‘求职能力实训营’‘马兰花计划’等活动,针对不同毕业生群体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提升其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就业。三是
以高质量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通过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提高服务能级赋能就业。”姚凯强调,“从业者要积极主动寻找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岗位机遇,灵活就业要完善社会保障,要积极推动人才柔性流动。”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