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汤汤育家风 文明薪火照新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7 16:28 2

摘要:九曲黄河奔涌浩荡,文明血脉生生不息。2025年5月14日—19日,由陕西省妇联、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发起的“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调研活动,沿黄河岸畔溯流而上,在渭南、延安、榆林3市9区县铺展出一幅新时代家风文化的壮美长卷。

九曲黄河奔涌浩荡,文明血脉生生不息。2025年5月14日—19日,由陕西省妇联、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发起的“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调研活动,沿黄河岸畔溯流而上,在渭南、延安、榆林3市9区县铺展出一幅新时代家风文化的壮美长卷。

黄河女儿行

这场历时六天的行走追寻,以脚步丈量文明厚度,用镜头定格家风传承,让“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绽放时代光芒。

这场跨越近七百公里的精神溯源,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朝圣,更是一场以家风“小支点”撬动家国“大情怀”的生动实践。

这场联动中央、省市县多级媒体的同频共振,不仅让平凡家庭的动人故事浮出历史地表,更以全网传播的声浪,奏响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澎湃乐章。

从渭南的麦浪田畴到延安的红色热土,从榆林的塞上绿洲到黄河的激流回旋,当敬业奉献家庭的24字新家训、非遗匠人的指尖传承、红色后人的信仰誓言通过全媒体矩阵涌向公众视野,亿万网友“家风连国风、国风兴家风”“黄河女儿、家风永续”的评论声声,恰如新时代的文明宣言。

启动仪式现场

寻访

黄土地上的家风密码

在渭南市临渭区蒲阳古城民俗博物馆里,一件件农耕老物件、一幅幅红色历史画卷、一座座古城遗址模型,与家训文化交相辉映,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家家有家训、户户传家风”的文明长卷。而在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林秋芳家庭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的传奇,生动诠释了“黄河女儿”传承家风、共筑家国情的动人情怀。更有40余载光阴流转,三代人扎根乡村医疗一线,累计接诊12万人次,出诊近万次,足迹遍布百余村庄的刘永生家庭,将“治病救人”刻进家族血脉,让“医者大爱”在乡土间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林秋芳在田间向记者团介绍果园情况

刘永生给村民诊脉

延河之滨的延安红色家风馆内,毛泽东婉拒表兄谋职的家书前,总有人久久驻足。“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这封家书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叩击人心。当安塞冯家营村的周志战与儿子擂响腰鼓,非遗技艺的传承便与“家和万事兴”的家训共振;这里还有鼓韵悠扬传家风的王永军家庭,与家人一起将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寸鼓身;有薪火相传绽新花的全国五好家庭侯雪昭一家,用两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生动范例。

周志战与儿子接受采访团采访

侯雪昭祖孙三代展示剪纸作品

北上榆林,绥德董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董琴的创业故事令人振奋:从下岗女工到“技能火种”播撒者,她带领千余名妇女掌握就业技能;在榆阳区定慧寺社区的四合院里,“家风同心圆”凝聚起老旧社区的新生力量,党群连心绘成家国“同心景”;退休校长贺莎莲带领“超能妈妈团”,用2400小时守护650名留守儿童的星空;而“陕西产业工匠”米宏英,以一针一线织就商业版图,将“敬业如丝,创新如梭”的家风织入时代经纬。

米宏英夫妻向采访团介绍制衣厂情况

贺莎莲给孩子们上课

采不尽,说不尽,写不尽。行程近700公里,探访5个家风馆,7个家庭,4个基层组织……采访团从斑驳的犁铧、泛黄的家训、褪色的奖状中,提炼出新时代家风精神内核。这些散落民间的文明火种,经媒体人的深度挖掘,终成“燎原”之势。

采访团合影

破圈

全媒体时代的家风交响

本次活动创新传播方式,用好用活融媒技术,从前期深扎一线的田野调查,到中期矩阵式的内容爆破,再到后期持续发酵的长尾效应,形成“调研-创作-传播-反馈”的闭环生态。

活动延续历年使用的“中央厨房”内容池与在地化创作双轮驱动模式。由省妇联牵头搭建素材共享平台,汇集50小时影像资料、万余字采访素材;地方媒体则化身“文化推介官”,将家风故事以多元形态传达千家万户。

采访团记者多种形式采访

以主话题#黄河女儿行#为核,衍生#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等多个微博子话题,形成“恒星-行星”式传播生态。网友纷纷留言:“每一粒沙都是家训的注脚。”

这场全媒体交响,让沉睡的家风文化“活”在指尖、“热”在云端。新时代的家风传承已突破时空界限,在数字浪潮中绽放出超越想象的生命力。正如网友所言:“原来家风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动在血液里的文化DNA。”

引领

妇联组织的时代担当

陕西有1400余万户家庭,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征程中,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领航者”作用,以创新实践构筑起家庭文明建设的立体网络,形成“机制创新、服务升级、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延安红色家风馆

通过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创建家庭文化节,评选出180余万户“最美家庭”,在全国率先打造省市县乡村户六级家风馆,家风家教主题公园广场街区,家庭教育家教指导中心实现县(区)全覆盖,5.4万名专兼职家教骨干、2万多个家长学校服务家庭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家”力量。

绥德家风馆

机制创新筑牢文明根基。西安市“1+N爱心妈妈”关爱模式汇聚社会力量,累计捐赠物资超300万元;渭南市强化市县妇联12338维权热线和四级信访网络体系,为家庭和谐撑起法治“保护伞”;铜川市开设网上家庭教育课堂、“女儿花家庭教育”专栏,突破时空传递家教智慧;杨凌市通过“五个一批”工程培育亲子阅读示范基地,让书香滋养万家。

精准服务传递民生温度。宝鸡市深化“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精准帮扶966名困境儿童;安康市织密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建成1256个社区家长学校,将科学育儿理念送入寻常百姓家;榆林市依托全市12个婚姻辅导室开设“新婚课堂”,普及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护航幸福婚姻起点。

文化浸润厚植家风沃土。咸阳市“秦女子巾帼宣讲团”开展红色家风宣讲800余场,家风馆、主题公园成为文化新地标;汉中市深化“天汉父母大讲堂”品牌,打造全国首个列车家风馆,让奔驰的车厢变身流动家风课堂;商洛市借力新媒体推出“最美家庭”云展播,让榜样故事“指尖”传递;延安市连续十年深耕“天汉父母大讲堂”,以品牌力量引领家庭德育新风尚。

从沃野关中到陕南陕北,从红色圣地到创新高地,陕西各级妇联以“一城一策”的生动实践,将家庭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让“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文明之花在三秦大地绚烂绽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注入温暖底色。

结语

黄河水拍打着两岸的嶙峋岩石,如同家风叩击着时代的心房。七百里山川见证的不仅是黄土地上的烟火人间,更是一场关于家国情怀的深情叩访。那些镌刻在岁月深处的家风印记,让我们懂得:所谓家国,从来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母亲永远说不尽的唠叨,是父亲教会的第一个汉字,是代代相传的“做人要像黄河水,浑浊时不改其志,清澈时不忘初心”的朴素叮咛。

黄河壶口瀑布

当媒体镜头对准平凡家庭的微光,当妇联组织架起精神传承的桥梁,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家风智慧,便能化作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黄河九曲终向东,家风千载自流芳。愿此次“黄河女儿行”不止于一场采访,而能成为唤醒家国情怀的种子,一如黄河水终将奔向大海,我们记录的温度,也终将在更多人心中激荡起永不停息的精神回响。

此刻言止,但闻黄河涛声依旧,家风生生不息。(文/李惠茹 图/叶建峰)

来源: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