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对标文明城市创建各项要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工程”,作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唐瑞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兰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对兰州市多年来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高度认可。
九曲黄河穿城而过,将文明浸润于两岸青山。
自2020年跻身“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以来,兰州市始终以“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对标文明城市创建各项要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工程”,作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以文兴业 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文明的星火,照亮城市发展的征途。
金城大地,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和焕发出来的精气神,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兰州经济水平跃上新台阶。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兰州市凭借“创建人”的韧性与拼劲,凝心聚力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拥抱国家战略机遇,全力争取一系列国家级政策平台的垂青。
成功跻身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先机,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为青春力量搭建梦想舞台,让城市焕发蓬勃生机;获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厚植创新沃土,激发创造活力;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畅通数字经济“大动脉”,加速融入数字时代浪潮;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完善物流网络,提升流通效率;入选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在诸多国家级平台的加持下,兰州市的发展蹄疾步稳。而文明城市创建凝聚的向心力和执行力,也再次推动着兰州市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跻身全球创新百强科技集群城市,彰显出这片热土的发展潜力与创新实力。
这些耀眼的成绩,是兰州市文明城市创建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真实写照,更是兰州市迈向现代化城市的坚实足迹。
特别是强省会行动号角吹响后,兰州市聚焦“实力兰州”建设,以文明城市创建激发的昂扬斗志,掀起项目“双进”大会战的热潮。同时,聚焦产业升级,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打造“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兰州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文润城 城市面貌再焕新颜
站在白塔山巅远眺,南北两山树木葱茏,黄河悠悠波涛荡漾;走在城市之中观察,街衢巷陌凸显精致,车流滚滚通途畅达。
从生活环境日益提升,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再到交通出行愈发便捷,这座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的文明城市,正以看得见的速度焕发新颜。
漫步在黄河风情线,绿荫与花坛遍布,20公里的健身步道两侧,老人们跳广场舞、打太极、吼秦腔,青年们运动跑步,孩子们则将这里当成了玩耍的乐园。“说实话,兰州的变化真的很大,让人不时涌现出一种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样的评价,在市民口中并不少见。
恢宏大气的奥体中心、古韵悠长的黄河楼,烟火人间的兰州老街、瑰丽奇绝的水墨丹霞,还有繁华热闹的万象城、万达茂、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这些地标与黄河风情线相互串联,让市民在城市面貌的日益更新中,深刻感受生活品质逐年提升。
轨道交通2号线地下穿行,白塔山隧道贯通东西,西关十字人车分离,五星坪立体交通工程科学设计,中通道高速公路项目复工重启……城市交通脉络,也是彰显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这些印刻着精致“基因”的工程,更让市民拥有出行即享受的从容节奏。家门口的幸福也触手可及。24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满足购物、休闲、医疗等生活需求;1061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2029部电梯加装架起便民“幸福梯”,让市民美好生活“上层楼”;城区313条主次干道线缆入地、500条小街巷线缆整治,“空中蜘蛛网”大幅减少,城市天际线更加清爽整洁。
黄河是兰州的灵魂,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兰州市精心打造黄河特色IP,兰州旅游火爆出圈。每逢节假日,八方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回荡在黄河两岸。“黄河之滨也很美”“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城市金字招牌叫响全国。
在文明城市创建的引领下,兰州的社会治理也迈向新高度,成功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优秀创新经验”名单。特别是2024年以来,聚焦“魅力兰州”建设,兰州市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全方位推进“四位一体”城市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交通综合大会战行动,推动城市面貌实现华丽蜕变。
以文惠民,民生福祉再获提升
文明城市创建是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兰州市牢固树立“为民、惠民、利民、靠民”的创建理念,着力构建“党政齐抓、市区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积极营造“全民知晓、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创建氛围,提升城市温度,升华人文关怀。
每当中午时分,安宁区安宁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的长者食堂便开始饭菜飘香。住在附近的老人陆续来到这里,按照自己的食量,挑选喜欢的菜品就餐。在这里,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共同度过属于他们的幸福“食”光。这个温馨的画面,正是兰州市养老服务工作见行见效的生动缩影。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能上学、上好学,兰州市不断扩大教育资源,2020年-2025年,累计新增学位13.5万个,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位缺口居高不下的紧张局面。
“看病难”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近7万张新增病床,为患者撑起生命的守护伞。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稳步提升,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补助温暖人心,构筑起坚实的民生保障网。
“访民问暖”行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实践,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情感纽带。在2024-2025年度采暖期,市、县(区)供热管理部门和“96599”热线累计受理9328件供热投诉。与以往采暖期相比,投诉量大幅下降,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超90%。一串数据的背后,是政府对民生诉求的高度重视,也是文明城市创建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诠释。
领导干部带头面对面接访,让矛盾化解在源头,打造无欠薪城市的创新之举获得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养老服务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殊荣花落于此……这些亮眼成绩,正是兰州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持续发力的有力见证,它不仅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更将发展成果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以文化人,文明新风再润金城
全市2000余名驾驶员自发参与“高考直通车”活动,为莘莘学子圆梦高考保驾护航;近千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主动加入“保护母亲河·共建绿水青山”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让黄河更加干净美丽……随着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今的兰州,每一位市民都是文明的参与者、践行者与传播者,他们汇聚成的向上向善、干事创业的正能量,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能。
热情澎湃的兰州马拉松赛事中,各地选手们在赛道上奋力奔跑;黄河之滨音乐节里,悠扬旋律与滔滔河浪共鸣。兰州的城市文化因文明城市创建更有活力,在奔跑的身影和跳动的音符间,“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一本书”的城市名片,在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更加闪亮。
榜样的力量成为引领风尚的明灯。“凡人善举·德润金城”先进典型人物评选,将身边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一一展现。他们的故事通过宣讲巡讲,带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新风尚蔚然成风,成为新时代美丽兰州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动人风景。
乡村田野的文明气质也在悄然生长。2024年以来,兰州市扎实推进“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大力抵制高额彩礼等乡村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733个村庄纷纷建立“一约四会”,为文明乡村的建设立规矩、树正气。曾经沉重的人情负担逐渐减轻,红白事份子钱回归到200元以下的合理区间,农村宴席标准降至每桌800元左右,部分发展较好的村庄甚至迎来了零彩礼的新气象。
全国文明城市的蝉联,是兰州文明征程的里程碑,更是续写荣光的新起点。未来,兰州市将继续以文明为帆,怀揣“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以更昂扬的姿态,向更高质量的文明城市迈进、向建设城市文明跃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崭新篇章!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