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齐追梦 文明花开满庭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7 17:35 1

摘要: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乌兰察布市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这一刻,160万乌兰察布人热泪盈眶。这一崇高荣誉的背后,是乌兰察布市全体人民勠力同心、10年求索的付出,是对新时代乌兰察布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褒奖,也是对全市上下众

万众一心齐追梦 文明花开满庭芳

——乌兰察布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乌兰察布市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这一刻,160万乌兰察布人热泪盈眶。这一崇高荣誉的背后,是乌兰察布市全体人民勠力同心、10年求索的付出,是对新时代乌兰察布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褒奖,也是对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最佳肯定。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白泉山生态公园。邢俊峰 摄

多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持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力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志气孕育出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灿烂之花,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喜人佳绩。

乌兰察布市用实践证明: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万家灯火的点滴温暖,是城市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信仰铸魂 凝聚文明向心力

信仰铸魂,初心如磐。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践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凝心聚力,铸魂育人。

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本领素养,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每周五清晨,集宁区虎山街道百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板凳课堂”准时开讲,社区书记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用方言土语讲解“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大爷大妈们听得频频点头,这是该社区每周五雷打不动的品牌讲堂。这样的场景在乌兰察布市200多个文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成常态。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邢俊峰 摄

10年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230多次,带动基层党支部开展“晨读夜校”等各类学习活动23.6万场。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五老”乡贤、先进典型、乌兰牧骑及理论学习轻骑兵等宣讲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超过10万场的分众化、对象化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理论化作行动之力,“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响彻云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人心。

在集宁区老虎山生态公园内的“党史长廊”,72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正带着孙子辨认展板上的红船、长征元素。“过去觉得理论高深,现在逛着公园就把党史学了。”张老师说。乌兰察布市打造的120处红色教育阵地,年均接待群众200万人次,成为滋养精神的家园。

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全覆盖学习,乌兰察布市借助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计划等多种途径,积极响应“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时代号召。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更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信仰、追求理想的浓厚氛围。

10年砥砺奋进,信仰之光照亮征程。从“政治忠诚”到“信念坚定”,从“理论过硬”到“实干担当”,“信仰之城”建设已从理念化为实践,从实践成为风尚。乌兰察布市正以信仰为魂,文明为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德润草原 激活文明内生力‌

文明始于心,践于行。乌兰察布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让文明素养和人文关怀成为新风尚。

在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广场上,一场特别的“道德讲堂”活动吸引数百市民驻足。这是荣获“中国好人”的钢宝力达正在向群众讲述他在边境线上奔波忙碌、修车助人的故事。这是乌兰察布市文明办开展的“致敬榜样 传承精神”先进典型巡讲活动现场,也是这座城市用凡人善举阐释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

乌兰察布市体育场。乔敏 摄

从“新时代好少年”“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到“北疆楷模”“道德模范”,2000多名榜样标杆激励着乌兰察布市的每一个人。“人民楷模”都贵玛、“中国好人”尚疆涛、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董鸿儒,他们的事迹无处不在,全网传播量破亿次;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物质奖励、荣誉表彰,年均1500人次的礼遇活动,让先进典型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尊重。乌兰察布市坚持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构建集培育选树、学习宣传和帮扶礼遇为一体的闭环工作机制,让道德之光熠熠生辉。

在凉城县的贺龙纪念馆内,17岁的李晓明和同学们正凝视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场景。李晓明说:“以前在课本里读到‘视死如归’4个字总觉得抽象,但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这是乌兰察布市“行走的思政课”的一个生动场景。

年均2800余场的德育实践活动,让教育铸魂工程筑牢青少年成长根基。15万名中小学生在集宁战役纪念馆的红色课堂里感悟家国情怀,在升国旗仪式的庄严时刻厚植理想信念,于成人礼的铿锵誓言中完成精神洗礼,德育从书本走向实践,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在商都县七台镇,“道德评议会”让文明新规写入村规民约。村民刘大爷感慨道:“过去白事要摆三天流水席,现在一碗面、一束花,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负担轻了,心气顺了。”全市1200多个行政村创新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融入日常,红白事宴费用平均下降50%,文明祭祀实现全覆盖。

38万名“红马甲”志愿者活跃在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五大文明系列引导领域,1000多个文明单位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示范网络。3.6万幅公益广告、5800多场“道德讲堂”活动,让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然融入市民生活细节。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霸王河生态公园——水上公园。邢俊峰 摄

草原深处,483个“文明团结超市”形成独特风景线。在察右前旗哈拉沟村“文明团结超市”里,货架上米面粮油、农具家电分类码放,王大爷用孝亲积分换了新铁锹:“收拾自家庭院也能兑东西,这政策实在。”“信用积分+”的管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激发内生动力,农牧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文明行为积攒积分,兑换生产生活物资30余万件,实现了小积分转动文明治理大齿轮。

《人民楷模都贵玛》《国家孩子》《大榆树下》等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广受好评,文化滋养工程赓续精神血脉,带动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覆盖城乡社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进百姓生活。

10年风雨兼程,美德之花开遍大地,文明从“盆景”变“风景”,从“风景”成“风尚”。乌兰察布市正以文明为帆,行动为桨,乘风破浪,向着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迈进。

‌匠心筑城 彰显文明硬实力‌

宜居之城,细节见真章。10年来,乌兰察布市聚焦民生痛点,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惠民工程,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站在集宁区通州社区连馨苑小区:青砖步道蜿蜒在绿荫间,健身器材旁老人悠然打着太极。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墙体开裂、污水横流的“问题小区”。为解决老旧小区短板问题,乌兰察布市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根本,坚持“三问于民”改造机制(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市区两级22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包联560多个小区和单体楼,实施“一区一策”改造,从路面硬化、屋顶防水到管网改造、美化绿化,从增设健身设施、推广垃圾分类到开设“四点半课堂”、打造为老服务中心,从推进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十年如一日,累计投入数十亿元,老旧小区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集宁区前进路街道为民社区,72岁的李淑芬指着“四点半课堂”说:“孙子放学有志愿者照看,楼下车棚装了充电桩,连犄角旮旯都种上了山桃树,住着比新楼盘还舒坦。”

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直接关联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整体形象。乌兰察布市以整治背街小巷为抓手,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坚持全面改造破损路面、排水管网,以“绣花功夫”推进“净巷行动”,实现道路边角沟缝、墙根、绿地根部等细节位置的深度保洁。开展路灯维护检修工作,1.2万盏路灯照亮回家“最后一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与居民群众携手劝止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实现环境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700条脏乱差、曾被遗忘的“毛细血管”焕然一新。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马桥街社区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李晶莎 摄

农贸市场曾是乌兰察布市城市管理的痛点,占道经营、环境脏乱是它们的真实写照。如今,走进集宁区任何一家惠民园,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整齐划一的摊位布局、实时公示的检测数据,无不彰显着城市管理的新气象。按照“科学选址、分批推进”原则,乌兰察布市在居民集中区建成10个标准化惠民园。每个惠民园不仅配备中央空调、智能电子秤等硬件设施,更设立食品安全快检室,实现“每日抽检、即时公示”。市场监管部门派驻专人驻点监管,建立商户信用档案,推行“红黑榜”制度,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以前在马路边摆摊,日晒雨淋不说,还要东躲西藏。现在有了固定摊位,生意更稳定了。”在惠民园经营蔬菜摊位的李大姐笑着说。惠民园成为了乌兰察布市文明城市创建的亮点,展现了整洁有序、诚信经营的新风貌。

在改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乌兰察布市尤为注重精神文明的引领与塑造。全市12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这些实践站不仅是理论宣讲的“红色课堂”,更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驿站”。在这里,“银发艺术团”用歌舞传递正能量,“星火服务队”开展邻里互助……36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如繁星点点,累计服务群众达260万人次,文明风尚已融入城市血脉。

在集宁区黄土场村,“星级文明户”评选带动家家种绿植、户户挂家训,泉山街道刘大爷家的“孝老爱亲公约”被制成模板推广,滨河小区的张大姐说:“以前楼道堆杂物,现在争着摆盆景,连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投放。”

社区、小区内,精心设计的宣传栏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和谐共处、绿色生活的理念。随处可见的志愿者,如同城市的温暖使者,活跃在助老扶幼、环保宣传等各个领域。定期开展的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使居民们的文明素质显著增强。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这不仅是乌兰察布市宜居建设的成果,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年耕耘志不移,满城旧貌换新颜。从宜居环境到文明风尚,从和谐氛围到幸福图景,乌兰察布市的城市名片正焕发夺目光彩。如今的乌兰察布市,正以宜居为底色,以幸福为追求,让“塞外明珠”的美誉在每个人心中绽放光彩。

‌创新治理 激发文明持久力‌

十年磨一剑,文明谱新篇。乌兰察布市以有解、优解、主线、为民、破题的“五种思维”为引领,构建起“领导领衔、四级联动、全民共治”的创城体系,让文明创建成为常态,把文明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正如社区书记王丽娟说的“文明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常青的风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进。70余名市区领导干部包联12个街道,229个单位与564个小区结对共建,形成“四个一”(一套任务书、一份问题清单、一张路线图、一系列测评表)工作法闭环管理链条:任务书明确目标,问题清单精准施策,路线图细化步骤,测评表量化成效。20余个规范性文件搭建起文明框架,诚信建设方案培育诚信商户上万家,市民文明准则覆盖百万市民生活场景,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指引几十万志愿者穿行大街小巷,文明从创建指标转化为城市基因。

300余名“文明监督员”与1400名商户“街长”共同织就城市治理网络,300余个百姓意见箱与12345热线搭建起民情“高速路”,市民群众在“三包”机制带动下掀起全民共治热潮——这是乌兰察布市用民心聚力绘就的文明图景。在集宁区,商户李建国作为“街长”每天巡查责任路段:“过去门前三包是任务,现在是习惯,街坊邻居都争着当文明标兵。”市民满意度达99.9%,诠释着制度之力与民心之暖的双向奔赴。

从“街长制”全域覆盖到“志愿红”品牌闪耀,从“问题即报即改”到“文明观念入心入行”,乌兰察布市让创建融入日常、化为经常。‌如今的乌兰察布市,既有硬化路面与智能车棚构建的生活便利圈,也有“四点半课堂”与为老服务中心织就的幸福守护网,更有人人参与的文明能量场。市民张秀兰感慨:“过去创城是政府的事,现在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文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文明实现了永驻,城市基因实现了代代相传。

十年创城路铿锵,文明薪火永相传。乌兰察布市以制度创新为经,以民生需求为纬,织就城市文明的锦绣华章。从“创建指标”到“城市基因”,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乌兰察布市正以文明为魂、以实干为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文明之光闪耀在北疆大地。

‌再启新程 汇聚文明续航力‌

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乌兰察布市将以“重启征程再出发”的魄力、“砥砺奋进再出发”的定力、“勇毅前行再出发”的毅力和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迈进,努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升级版”。

“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李建军表示。未来,乌兰察布市将重点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深化“文明细胞”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持续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大脑”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一网统管”,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深化志愿服务提升工程,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乌兰察布志愿之城”品牌。推进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实施“百场精品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

同时,乌兰察布市将建立健全“三项长效机制”:完善常态化创建机制,把文明城市纳入考核体系,确保创建工作常抓不懈。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创新“市民巡访团”“文明随手拍”等载体,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积极构建数字化评价机制,充分借助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动态监测评估系统,实现创建工作科学化、精准化、数字化。

“我们要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让文明成果惠及每位市民。”乌兰察布市委书记周凯表示,全市上下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部署要求,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更高层次迈进,让文明之花在祖国北疆常开长盛,让奋进的乌兰察布,向幸福更进一步。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