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全国文明城市六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7 21:23 2

摘要: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秉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工作理念全面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积极探索文明创建新方法新路径,一座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之城正

5月

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六安市正式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一典润古今 一山赞英雄 一河写春秋

山河典籍 见证了这座城与文明的交集

这里是六安

人与城市 生长 奔忙

生活中演绎的点滴故事

是流转向前的岁月

亦是文明的始终

满城文明踏歌来

六安,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秉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工作理念全面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积极探索文明创建新方法新路径,一座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之城正踏歌而来。

一部法典,诠释了一座城的文明底蕴与厚度。

六安,古称“皋城”,因这里是上古四圣之一、中国司法鼻祖皋陶yáo的封地而得名。

皋陶,不仅给六安带来了地域的荣耀,更为六安带来了上古文明与法治的光芒。在这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漫步在六安市的大街小巷,能够时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明气息。然而在创建之初,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遛狗不牵绳,高空抛物,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电动车不上牌随便上路等,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曾经一度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形成了创建中的“痛点”。

“良法”保障“善治”。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问计于民、开门立法。2020年11月1日,《六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应运而生,将文明素质培养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治层面,把不文明行为列入地方性法规禁止的范畴,给市民行为划定了严格的法律红线,破解了执行难题,让文明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以“法治”破题,用“德治”答卷。

“好人报时”、“好人路”、“好人公交卡”、照见最美”文明实践品牌……文明城市不仅要有光鲜亮丽的“面子”,还要有崇德向善的“里子”。六安市花样宣传“平民英雄”,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先进典型巡讲等活动,分享感人故事、宣讲好人好事,让“六安榜样”、好人模范成为文明“代言人”,带动全市人民学习榜样、争做榜样,以道德滋养引导市民向上向善,以德促治。

以德治浸润人心,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欣欣向荣。文明实践品牌“乡村名嘴说”,以讲故事、大鼓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乡音乡情宣讲好六安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咱们村里有村晚》4上央视,聚焦培育乡风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把最好的场地让给群众,让最优质的资源下沉基层,提档升级的六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提供阵地保障。移风易俗“新风堂”,已成为吸引群众、方便群众的新文化场所。“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明刑弼教,以化万民”。六安发扬传承皋陶法治文化,精准解决城市文明领域突出难题,通过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理念的柔性浸润,直击痛点,攻克难点,疏通堵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创建全过程。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皋陶的法治文化,在建章立制中常态长效;革命的大别山精神,在春风化雨中培根铸魂。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六安28年革命红旗不倒、30万先烈为国捐躯,108位开国将军同一个故乡,享有“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和“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的美誉。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考察时指出“要将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在皖西大地深深扎根的红色信仰,已融入六安人的基因,熔铸着革命老区代代传承的大别山精神,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破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对于老区六安而言,经济欠发达,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塑造理想的城市?六安坚持红色传承,构筑精神高地,不做面子工程,不搞“花架子”,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实实在在的项目上面。

2022年以来,六安市以系统观念谋划实施创城“八大模块”254个项目,投入约64亿元。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持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提档、交通秩序提升等专项治理。

创建为民,更是为了惠民,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是创城的题中之义。如今,农贸市场,摊位经营规范有序、环境卫生持续改善,烟火气十足;主次大街,人、车各行其道、交通秩序井然,路面整洁清爽;背街小巷,道路平整硬化、管道维修换新,文化特色突出。原先是破旧的背街小巷,如今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青少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力军。六安坚持培根铸魂、润心启智,用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传承进校园,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针对广大青少年群体,广泛开展活动。

由孩子到家庭,由家庭到社区,由社区到城市,编织出一层层共建互动的文明之网。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淠河,是六安人的母亲河。流淌在六安这样一座红色之城,淠河带给人们的不仅有物质上的富足,更有精神上的鼓舞。

1958年,在修建新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中,老区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物质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开展灌区建设。

淠史杭战天斗地的精神,也延续到今天六安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每一个瞬间。广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成效的检验者,更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军。在创建伊始,曾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甚至出现“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的现象。

文明城市创建没有“局外人”。六安在全国首创探索和完善一套坚持党的领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高度自治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通过“无事”找书记的基层治理模式的推广,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凝聚创城合力,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创城的热情被点燃,实现了文明创建由“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的转变,从创城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六安漫漫创建路,群众的高度自觉是文明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全市上下积极参与;机关争创“文明单位”,窗口争创“服务品牌”,企业争上“诚信榜”;家家争当文明户,人人争作文明人……六安各种群众志愿服务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全市有注册志愿者超百万人。在人民群众心中,创城行动已不再是迎接检查的“一阵风”,而是主动扮靓城市的文明姿态。

六安以常态化保持、法治化保障、制度化落实和信息化赋能,对未来城市文明目标有了明确的实现路径。

一切都在追求高标准、一切都奔着完美努力,把最好的空间留给城市、留给市民。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变化,感受到了文明创建的红利。千千万万个市民的“小确幸”,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大幸福。

多少个日夜的更替,写就六安创建行进的脚步。

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追求。是市民和这座城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六安蹚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路径,书写出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比翼齐飞、互熠生辉的精彩答卷。

编辑/汤格 监制/兰天 终审/孙峰 王政

来源:六安新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