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表面光鲜无人能敌。人们穿着笔挺西装穿梭于银座与丸之内,一只股票能换一辆丰田车,买下东京市中心的地一转手就能赚到五年工资。可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日本人,其实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19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表面光鲜无人能敌。人们穿着笔挺西装穿梭于银座与丸之内,一只股票能换一辆丰田车,买下东京市中心的地一转手就能赚到五年工资。可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日本人,其实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这个故事,要从战后开始讲起。
二战结束时的日本,是废墟。1945年,投降书签在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从帝国变成了战败国。可是,美国并没有打算彻底打垮它,而是扶着日本经济站了起来。一方面是冷战背景下的地缘政治考虑,美国希望日本能成为抵挡苏联势力的桥头堡;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确实动作快,推出了各种产业政策,带动经济恢复。
1952年,《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出台,政府提供补贴、减税,还亲自上阵修建港口、公路、电网、煤气、工业园。短短十年,日本在东京湾沿岸打造了一条“产业走廊”。大工厂、小加工、物流系统全打通,出口产业快速崛起。
不过,人民的收入却没能同步提升。企业盈利暴涨,工薪阶层只能眼巴巴看着。1955年后,企业利润涨了将近90%,但个人收入只涨了30%多。这一度让社会很不安。
直到1960年,池田勇人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政府开始真正尝试让老百姓也分一杯羹。池田知道,靠煤炭、钢铁这些传统行业,已经吃不下了。他转向石化、机械、电子等新兴行业,鼓励“以投资带动投资”,一个行业带动一串行业,逐步摆脱对基础工业的过度依赖。
于是,日本经济一路腾飞。
从1960年到1970年,日本GDP年均增速高达10%。这种速度,在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做到过。到了70年代,日本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繁荣的背后埋着雷。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引爆货币体系危机。日本出口受打击,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政府放水。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论》,想搞大基建缓解城乡差距。结果计划还没落地,土地价格先涨疯了。
房地产成了资金避风港。那几年,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地价年年涨,商人、企业、普通市民,谁手上有点钱都去抢地。到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来了,日本彻底乱了。
石油价格暴涨五倍,日本原材料价格跟着飙升。物价飞涨,工资却跟不上,民众开始恐慌性消费。1974年,日本批发价格涨了30%,消费者物价涨了23%。政府只好紧缩财政,经济增速放缓。
但房地产却继续发烧。
真正把泡沫吹到极致的,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
这次,美国逼日本签下升值协议,日元开始疯狂升值,结果出口受挫,企业利润缩水。日本政府为了保经济,又开始降息、放贷。热钱从全球涌入日本,股票、房地产成为最大赢家。
1986年到1991年,是日本泡沫最疯狂的年代。
东京六本木的地价,一年涨60%。有说法是当时整个东京的地价,能买下整个美国。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资产升值的集体迷信。
人人炒股,人人炒楼。
你在地铁上、居酒屋里,随便听几个年轻人聊天,话题一定是“买哪块地最稳”、“哪只股能翻倍”。工厂里人手不足,但银行柜台门口排满了贷款买房的上班族。电视台全天循环播放理财节目,畅销书排行榜上前十本里八本是教你炒股的。
银行也失控了。
为了扩大放贷额,日本的银行直接把股权浮盈计算成资本金,这在国际上是违规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钱被贷给了房地产商、投机者,连大学生也能借到买房钱。
但这种繁荣不可能持久。
1989年底,央行新任总裁三重野康上任。他上任第八天就开始加息,直接给泡沫经济来了一记“电击疗法”。1990年,东京股市一泻千里。地价随后崩塌,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可政府此时反应慢了一拍。1991年开始征收“地价税”,这在本应冷却市场的时候确实有用,可是在泡沫刚破裂之时推出,无异于雪上加霜。
银行坏账暴露,企业陷入偿债泥潭。
1995年,宇宙信用合作社倒闭,震惊全国。东京协和信用社、木津信用社、兵库银行接连破产。1997年,企业破产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一万六千家,失业率也随之飙升。
最惨的是普通人。
当年高价买房的家庭,一夜之间资产缩水,有些人甚至出现“负资产”:贷款还没还完,房子就跌到了买入价的一半以下。原本以为买了房就能安稳一生的人,突然失去了工作,连利息都还不起。于是,一波波的自杀潮爆发。
据《每日新闻》报道,1998年,日本的自杀人数高达32863人,比前一年猛增了34.7%,这是战后第一次自杀人数超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很多人是在公司倒闭、房贷压身后,走上绝路。他们留下的,是几代人难以抚平的心理创伤。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泡沫。
但日本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
经历了那场浩劫,日本做了很多反思。他们意识到,金融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是经济的核心。房子可以住,但不能全靠炒。股市可以发展,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日本开始慢慢转型。政府大力支持制造业,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注重中小企业成长。许多从泡沫中幸存下来的公司,比如丰田、索尼、松下,逐渐走出国门,稳步扩张。
同时,日本社会也悄然改变。
人们对投机的警惕深入骨髓,对高杠杆避之不及。年轻人不再热衷投机炒作,反而愿意踏实工作、慢慢积累资产。甚至连房价,几十年来都没有再经历那样的疯涨。
这个教训,日本牢牢记住了。
三十多年过去,那场泡沫经济的噩梦依然是很多日本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段历史。而日本之所以能从中恢复,是因为他们真正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国家的强大不能靠投机,而必须建立在实业、科技和制度的坚实基础上。
很多国家也曾面临类似问题。可真正能从一场灾难中学会教训的,不多。
今天,日本仍面临老龄化、劳动力萎缩等严峻问题。但你不得不承认,经历过泡沫之后的日本,比之前更稳、更理性,也更重视长远。
这,或许就是他们悟出的那个“真理”——实业兴国。
不是口号,是血的代价换来的觉醒。
参考文献
[1] 陈富强. 日本泡沫经济的演变及其启示[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 徐杰, 李瑜. 货币政策、房价波动与经济冲击: 日本案例[J]. 现代金融, 2018(05):35-38.
来源:枕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