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社会环境和公众需要的不断升级,内容创作形态也在不断发生迭变。近年来,一种以感官体验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形态正悄然崛起,这便是“耳朵经济”。
数字化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社会环境和公众需要的不断升级,内容创作形态也在不断发生迭变。近年来,一种以感官体验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形态正悄然崛起,这便是“耳朵经济”。
不同于车载FM传统的广播模式,“耳朵经济”以网络直播、有声读物、知识付费、广播剧等为主要形式,以丰富多样的音频内容为客户带来不同凡响的消费体验。从有声书付费订阅的持续增长,到ASMR白噪音的舒缓体验,再到音频社交的日益火爆,其边界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加速膨胀。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音频工委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中文播客节目数量比2021年增长6倍。根据《2023喜马拉雅中文播客生态报告》,中文播客的听众数已超过2.2亿,这相当于每10个网民中就有2个在听播客。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声音经济”相关企业4万余家,其中约1.36万家为2019年以后新注册的企业。这些数据表明,“耳朵经济”不仅在用户数量上实现了大规模增长,在市场收入和企业数量方面也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听觉文化的复兴”。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迷上用耳朵“看世界”?
当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无线耳机、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智能硬件的普及,也为“耳朵消费”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音频产品从各个层面都在回应人们当下真实的内心需求。
“虽然看不见,声音能把情感和画面直接传递到我心里。”“在大多数迷茫的时间,‘听’让我感觉到力量。”“听播客,解救了我每天1小时的枯燥通勤。”……2024年12月,某头部音频分享平台发布《2024年度收听报告》,并推出一组用户故事海报,以用户体验洞察声音内容的底层逻辑与特点。
耳朵里的世界,既是信息源,也是避风港。通勤时听知识付费、运动时追广播剧、睡前用ASMR助眠、独处时沉浸于有声书。这种声音的碎片化整合不仅提升了时间利用率,更通过情感共鸣缓解孤独感,构建起一个覆盖多场景、多需求的数字港湾。“耳朵经济”让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内容,更是时代的情绪。
“耳朵经济”是新时代逆势生长的力量。它与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眼球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同在“加速时代”下生活,当一些人沉浸在短视频“3秒留存”的快节奏时,另一些人则在逃离这种“速食快餐”,主动选择“慢下来、静下来、收获新知”。他们越是遭受快节奏生活挤压,就愈发渴望通过沉浸式听觉体验,找回被信息洪流冲散的专注与共鸣。有数据显示,30分钟至1小时中长播客内容更受欢迎,一集45分钟以上的播客被完整收听的概率高达78%,播客的商业化潜力也在释放。
2023年,某头部音频分享平台的人文、国学等内容数量全年增长20.2%,心理、哲学相关内容数量全年超1.5亿条。有910万用户在平台上靠耳朵“读大学”,在名校名师的讲课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娱乐内容并未式微,广播剧、脱口秀节目凭借“接地气”的幽默持续圈粉。
音频内容对主体本身不具备干扰性,可以渗透到不同场景中,例如,在早高峰的地铁上、散步路上、吃饭或睡觉前,人们都可以打开喜欢的音频App,听听故事、音乐或课程,甚至可以和其他应用共享碎片化时间,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便捷获取信息、放松身心以及情感陪伴的需求。
有调研数据显示,在线音频用户的活跃时间集中在晚间和午间两个时段,活跃场景集中在吃饭(37.7%)和睡前(33%)两个场景。另外的场景主要是户外运动(27.7%)、居家休息(26.2%)和通勤路上(25.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户使用在线音频的时间及场景与其休闲娱乐生活紧密相连,且互相不受影响。正是这种毫无束缚的“解放”,使得“耳朵经济”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内容中,找到了不断生根发芽、继而屡结硕果的空间。
尽管“耳朵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人能讲,两人能播,三人可聊……不限时间地点,无所谓穿着打扮,较低的入行门槛虽然让耳朵经济向更大市场敞开了怀抱,但也同时导致了播客内容输出的良莠不齐,优质内容和原创作品相对匮乏,同时还存在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当下再提“内容为王”仍不过时,面对追求深度的“耳朵消费”爱好者,各大音频平台和内容制作者努力的关键依旧是节目质量、长期口碑和信任累积。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