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5日,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AI时代跨文化交流 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诗译中国」项目组联合主办,中关村
5月25日,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AI时代跨文化交流 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诗译中国」项目组联合主办,中关村学区各小学承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协办。
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语言与心理研究中心,韬奋基金会,外研社中国语言文化出版分社,《中国教师报》北京站、河北站,北京六步法甲骨文文化研究院,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等单位专家领导及北京市各区县教育同仁和中关村学区各小学深度参与。论坛由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王振惠主任主持。
【论坛主持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主任 王振惠】
论坛通过专家视点报告、英语跨学科课例展示、圆桌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研讨在AI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跨学科融合育人实践路径。进一步探索实施跨学科实践培养师生跨文化、跨学科视野的实施方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让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真正落地,切实为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赵伟鹏总经理在致辞中对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在推进「诗译中国」跨学科领域创新实践,学科融合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培养等方面的探索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这一举措聚焦教育科技领域的“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时代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赵总指出,作为海淀区政府支持、北京海淀置业集团投资打造的专注于教育创新创业的生态服务平台,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数字资源、创新服务等方面为教育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赋能服务,努力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共同谱写高品质中关村教育新篇章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 赵伟鹏】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邸磊院长作题为《AI赋能诗译中国 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度解析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结合具体课例,阐释如何通过文字溯源、跨文化对比及AI技术应用实现“文字-文化-文明”的三维融合。邸磊院长指出,中关村学区带领各校在实践探索中,创新引入AI动态演变动画、虚拟跨文化交互等场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语言解码-文化理解-文明对话”的新型育人路径。邸院长同时展望了AI大模型在个性化学习图谱、实时文化反馈系统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并倡导以中华文化关键词为线索开发序列化课程群,推动文化自信教育从“知识测评”向“素养画像”转型,为AI时代小学英语课堂的育人创新提供实践范本。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 邸磊】
「诗译中国」项目学术总监宁立波老师以《教育如何从文字入手 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为题,以“文字教育促进全球文明互鉴”为核心,通过古诗翻译、美食译名及AI技术应用三大情境,剖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挑战与解决策略。宁老师强调了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融合的重要性,如许渊冲先生“倍思亲”英译案例展现情感共鸣的翻译智慧,提出“器物层-符号层-价值层”文明解码模型。结合AI技术开发汉字文化学习系统,设计“向虚拟伙伴介绍春节习俗”等实战任务,将语言学习转化为文明对话实践。倡导以文字为文明基因、教育为解码钥匙,培养既能扎根传统文化又能对话世界的下一代,为国际理解教育注入文化传播的创新动能。
【「诗译中国」项目学术总监 宁立波】
课例《The Chinese Characters “飞流直下三千尺”》展示环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孙曼宁老师以李白《望庐山瀑布》古诗意象为切入点,呈现了融合汉字演变、中西方古代“度量衡”比较与跨文明对话的精品课例。选取“飞”“尺”二字作为文化解码钥匙,通过字形图示推演、工具模型制作、双语解说训练及人机互动智能对话等多元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既能领略汉字“因形见义”的造字智慧,又在中西古代长度度量单位体系对比中感受文明多样性。在寓教于乐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认知,锤炼了文化阐释能力,更在多模态教学场景中培育了传播中华文明的文化使命感,为小学阶段实施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创新范本。
课例《The Chinese Idiom “返璞归真”》展示中,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王静雅老师以中国成语的英语解析为主题,呈现了一堂传统文化与语言表达深度融合的创新课堂。课程以“返璞归真”成语为文化内核,通过图文演变解析、甲骨文构字探究、小组协作任务等教学策略,深入解析“璞”字的象形构造与文化意蕴。教学设计突破学科壁垒,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追溯文字演变脉络的过程中,同步提升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知识建构中既深化了文化认同,又实现了语言能力的跃升,更在AI互动实践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跨文化传播素养,为文化自信教育开辟了知行合一的新路径。
圆桌论坛围绕《AI时代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话题展开,由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翁燕平副主任主持。清华大学崔刚教授、中关村学区英语学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师、中关村二小富春媛主任、中关村二小学生汤一荻、西城区志成小学李颖姣老师、双榆树一小唐京晶主任、人大附中实验小学赵宇主任六位嘉宾联袂展开深度交流。
圆桌论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与交流的系统思考、实践探索、资源应用、成长收获及AI时代赋能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的优势与问题解决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充分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从“语言解码”向“文化对话”深层过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可为空间及实践策略,为基础教育阶段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切实路径与思考动力。
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岳在论坛总结中指出,此次论坛彰显了当前英语教学形式的生动、多元,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与综合素养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关村学区在推动国际交流、培育民族自信方面的积极担当。希望学区今后能够进一步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师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不断推动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助力构建面向世界的交流新格局。
本次论坛汇聚多方力量,从政策引领到课堂实践,从专家洞见到学生体验,全面展示了AI时代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和人文类跨学科学习实践的探索成果。论坛首次引入“诗译中国-Yita”人机互动系统,推动学生在沉浸式、多模态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语言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成长。不仅为小学阶段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切实路径,也为未来基础教育的智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与新方向。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