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麦收的季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8 15:55 2

摘要:又是一年麦收时。清晨听到窗外布谷鸟叫声,感觉到又该是麦收的时节了。广袤的田野间,一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恰似波涛汹涌的海洋,那是大自然用最浓烈的色彩绘就的壮丽画卷,也是麦收季节奏响的激昂序曲。“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这首

文:党江涛

又是一年麦收时。清晨听到窗外布谷鸟叫声,感觉到又该是麦收的时节了。广袤的田野间,一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恰似波涛汹涌的海洋,那是大自然用最浓烈的色彩绘就的壮丽画卷,也是麦收季节奏响的激昂序曲。“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这首《观刈麦》,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将千年前麦收时节的繁忙景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古往今来,麦收,这个承载着无数农民汗水与希望的季节,始终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见证着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站在椒乡大地这片麦海的边缘,心潮随着那无垠的金黄起伏不定。那金黄的麦穗,从嫩绿的小苗,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见证四季的更迭,终于迎来了成熟的时刻。它们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是大地的孩子,向母亲献上最真挚的敬意。每一株麦穗都饱含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它们在岁月的磨砺中,默默积蓄力量,只为在这麦收的季节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农夫们忙碌的身影在麦田中穿梭,宛如灵动的舞者,在金黄的舞台上演绎着丰收的乐章。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那是历经艰辛后收获的欣慰,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手中的镰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次挥动都精准而有力,带走了一株株成熟的麦穗。那“唰唰”的割麦声,仿佛是大地奏响的丰收旋律,清脆而又欢快。

如今,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田野间回荡,那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的完美融合。收割机如钢铁巨兽般在麦田中驰骋,所过之处,麦穗纷纷倒地,麦粒被迅速收集。这丰收的交响曲,不仅是农民们辛勤付出的赞歌,更是时代进步的铿锵足音。科技的力量让麦收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但那份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却始终深深烙印在农民们的心中。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的清香,那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能够感受到那麦粒中蕴含的生命的力量。每一颗麦粒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农民们汗水的结晶。从播种的那一刻起,农民们便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精心选种、施肥、浇水、除草,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无尽的关怀与期待。在漫长的生长周期里,他们日夜守护着这片麦田,抵御着自然灾害的侵袭,用坚韧与执着守护着丰收的希望。

随着麦粒的收集,颗粒归仓的景象也逐渐展现出来。农民们肩扛手提,将手中的麦粒倒入仓中。那“沙沙”的声音,如同悦耳的音符,在耳边回响。仓库逐渐变得丰满起来,仿佛是大地的珍宝被一一珍藏。这满满的麦仓,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农民们对生活的信心与保障。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用丰收的果实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农民们的心情也格外愉悦。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收获的喜悦,讲述着田间的趣事。那些关于麦收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天空中闪耀。他们回忆着过去的艰辛,感慨着如今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他们的欢笑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画面,是麦收季节最美的风景,是农耕文明传承的希望。

宋代诗人张舜民的《打麦》中写道:“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响在山北。四月太阳出,黄云满天下。五月麦始熟,妇姑荷箪食。杏子雨,麦黄雨,风调雨顺,农夫乐无涯。”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麦收时节的生动描绘,以及农民收获喜悦的心情。而农民们更清楚,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颗麦粒都来之不易,都承载着他们的辛勤与付出。他们用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梦想。如今,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他们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丰收的赞歌。

回想起过去麦收的时光,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无比珍贵的记忆。清晨,窗外布谷鸟的叫声仿佛是麦收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大人们开始为麦收忙碌起来,准备“杈把扫帚扬长铣,石磙捞石赶牛鞭”,赶集买些草帽、镰刀、铲子、簸箕等麦收用具。麦收正式开始前,先整理碾麦场地。造场(整理打麦场),地头先割去一片麦子,洒上水,石磙后绑上糊着泥巴的柳树条,用牲口拉着一圈一圈的碾压,石磙吱呀呀唱着古老的歌谣。那歌谣,仿佛是岁月的回响,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沧桑与变迁。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只要一开始发黄,很快就成熟了。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荡漾,仿佛是大地奏响的乐章。天蒙蒙亮,“布谷布谷、麦秸垛垛”是布谷鸟和赤眉叉叫声,似乎传遍了整个村庄。准备割麦的工具,带上一个装满凉水的塑料壶或者烧一小桶开水,里面放少许柳树叶,拉着架子车出发去割麦了。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但也要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干农活。每年的麦收时节,对我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考验。收割麦子全靠镰刀割或者用铁铲除。全家老小齐上阵,大人铲麦杆的时候我在一旁用稚嫩的小手接着然后放到一边。我的个头比麦秆稍高一点,头顶大草帽,像蘑菇一样在麦田里艰难地移动着。麦秆正好到我腋窝那么高,麦芒刺得我腋窝下胳膊上出现好多像痱子一样的红疙瘩,奇痒难忍。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烤着,汗水浸渍得睁不开眼,那种滋味现在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了。但正是这些艰辛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民的不易,也让我对这片土地和麦收季节有了更深的情感。

麦收,不仅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农民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对生活的执着与追求。在麦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农民们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面对自然的挑战,从不退缩;面对生活的艰辛,始终乐观向上。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我走进麦田,摘下眼前一粟最大的麦穗,紧紧握在怀里,然后闭着双眼穿过整个麦田。“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里,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记得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时,常常被他回归田野、回归自然的那种兴奋迫切的心情所感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也许,不经过亲身的耕耘与收获,不会懂得农人对土地的那份向往与热爱。只有经历了播种的艰辛,等待的希望,以及收获的喜悦与幸福,才能真正理解庄稼与土地,才能真正体会农人对脚下那片土地的深情。 同时,麦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让我们明白,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才换来了这丰收的果实。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收获成功。麦收还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每一颗麦粒,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