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千万级别观众规模剧片占比48.3%。微短剧收视总时长占比是其播出时长占比的1.2倍,观众收视需求旺盛。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指出,微短剧创作
作者:卫中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千万级别观众规模剧片占比48.3%。微短剧收视总时长占比是其播出时长占比的1.2倍,观众收视需求旺盛。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指出,微短剧创作应实现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迭代升级,坚决扭转低俗化、浅薄化的创作倾向,用温暖人心的作品鼓舞和激励观众。
业内人士认为,微短剧在提正减负迈向精品化的过程中,编剧作为剧本的创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传统长剧编剧的加入,微短剧的内容创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业界对编剧中心制的讨论也日益升温。正如《执笔》编剧石小琳撰文提到,在微短剧领域,“编剧中心制已经到来,并且势不可挡”。
微短剧精品化,编剧扮演关键角色
不久前,一位微短剧内容工作室的负责人透露,流水超过500万元的微短剧小爆款,编剧能拿到10万元左右的分成。编剧在微短剧市场中“能见度”和“重要性”正在显现,且有所上升。
获得超过1.7亿播放量的《执笔》讲述了一个发现自己是“下场凄惨的恶毒女配角”的小说角色与作者“执笔人”对抗,并最终改变命运获得光明结局的故事。这部作品的故事框架颇具创意,剧中一波三折的跌宕情节也收获了观众的好评。操持爆款作品之余,石小琳对于编剧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多思考,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部短剧能否成功,剧本的质量至关重要。她甚至提出了“剧本占70%,承制团队占30%”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编剧在短剧制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成功个例未必带有普遍性,成为爆款的微短剧数量毕竟稀少,拥有爆款作品的编剧也是凤毛麟角。各大微短剧平台对剧本的筛选淘汰率超过90%,这使得编剧们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微短剧市场野蛮生长阶段,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有潜力,往往着重于改编的网络文学IP知名度或是买量投流的力度。但在微短剧走向精品化后,这一逻辑已然发生了变化。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微短剧市场发展步入提正减负阶段,而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开始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内容创作上下功夫。
“正规军”入局,有期待也有挑战
“编剧是微短剧创作中的核心。”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副台长徐蓉不久前表示,湖南广电已经把入局微短剧上升为集团战略,希望携手优秀编剧推出更多精品。随着更多长剧集的创作人员入局微短剧领域,业界对这批“正规军”的加入抱有更多期待。他们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为微短剧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优秀作品有着注重人物细节、从生活细节中攫取灵感等共性,因此优秀长剧的许多创作经验,可以无缝平移到微短剧创作领域。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编剧余飞表示,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找到三个焦点:兴奋点、情感和理智,组合成完整的内容,这样无论是长剧、中剧还是短剧,都能取得成功;而《媳妇的美好生活》《生活启示录》编剧王丽萍则认为,无论长剧还是短剧,都要做好细致的案头工作,如撰写人物小传以及分集大纲等;香港导演李力持表示小人物努力奋斗的故事永远具有感染力,因此创作者要从真人真事中发掘与改编。
必须看到,微短剧的底层逻辑与传统的长剧集存在明显差异。微短剧的节奏、人物背景设定、反转剧情带来的“爽感”等等,遵循更多的是网络文学的逻辑;而长剧集更偏向传统文学、纸质小说的叙事风格。因此编剧们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并非一蹴而就。
为了提升微短剧的创作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各地开始加强编剧队伍的人才梯队建设。例如湖南广电芒果短剧推出了“星火计划”,从“人、激励、成长性”三大维度构建微短剧编剧成长生态。一些省市的网络作家协会也牵头发起“编剧联盟”等项目,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动着影视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卫中)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