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直言不讳称广东人餐前用开水烫碗的行为“很恶心”,结果瞬间引起了全网的怒火。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最近,一位自称是“茅台特聘顾问”的汪教授在网上大放厥词。
他直言不讳称广东人餐前用开水烫碗的行为“很恶心”,结果瞬间引起了全网的怒火。
不仅广东网友集体反击,官媒更是接连下场发文硬刚,场面堪称“专家翻车惨烈现场”。
5月26号的一次直播中,汪教授对广东人的餐前习惯大肆嘲讽。
他说自己“非常反感”广东人在吃饭前非要用开水洗碗,他还强调碗筷已经“经过消毒”,意思就是说进行二次清洗完全就是多余的行为。
这还没完,他还说广东人会把包装和洗过餐具的开水专门拿个器皿装起来,这让他感到“恶心”。
不知道这位“专家”有没有见过餐具的消毒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有些消毒流水线确实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有着严格的质量把控,但也不排除一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草草了事。
餐具外边的那层塑封包装,只能证明餐具“干了”,而不能证明餐具“干净了”。
毕竟曾经就有新闻报道,在消毒后的餐具中,检测出了阴离子洗涤剂的成分,而这项成分在国标中属于“不得检出”。
不仅是广东人喜欢餐前用开水清洁餐具,很多爱干净的人也都会这么做,这也并非毫无作用。
如果餐具是干净的,开水冲洗一遍可以洗去表面的浮灰,也能给予食客一定的心理安慰。
而如果餐具确实没有洗干净,那么开水冲洗就更有必要了,即便没有彻底洗净,也能大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况且广东气候本就炎热潮湿,就算是干净餐具,放一段时间也难免会滋生少量霉菌,这种情况下餐前进行冲洗就更有必要。
至于说洗完餐具以后的水和包装袋,不专门找个容器收集起来,难道直接扔到地上吗?
汪教授看似在自由表达思想,实际上则是在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很明显是他自己不喜欢餐前烫碗的行为,这本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竟然在公开场合用“恶心”这种激烈的词来形容烫碗行为,属实太过火,被骂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广东网友之所以如此愤怒,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汪教授“侮辱”了他们的传统。
在广东,用开水冲洗餐具的这种行为叫做“啷碗”。
“啷碗”的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承载了岭南人特有的生活智慧。
前文也说过,广东的气候炎热潮湿,非常时候细菌的滋生。
再加上从前的碗筷很多都是木制竹制,其内部大量的微小孔洞更是天然的细菌培养皿。
所以餐前“啷碗”的话,可以杀死大量的有害细菌,从而保证饮食健康。
另外冲洗掉浮灰和细菌的话,吃饭也更能品尝出食物本身的风味,而不是一嘴霉味儿。
时至今日,人们的餐具都更换成了更为精致的瓷器,不再担心霉菌,可“啷碗”也已经成为了广东的一种餐前文化,一种社交礼仪。
晚辈主动帮长辈“啷碗”,客人之间相互帮着“啷碗”,边烫边聊,很快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甚至很多餐厅都有服务员帮客人“啷碗”边说吉祥话的风俗,比如“碗筷滚一滚,金银堆满屋”。
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餐前清洁行为,而是演变成了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活动。
开水烫的也不只是碗筷,而是历代传承下来的烟火气。
事实上,中国人的很多行为都有着类似的文化属性。
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放鞭炮,真的能吓跑年兽迎来好运吗?
端午节时手腕绑彩绳真的能驱邪避灾吗?
冬至吃饺子真的能防止耳朵冻伤吗?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些行为更多只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习俗”。
但整个民族都习惯了,那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
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未曾断绝的文化,就是靠着这一点点的“习俗”所形成的。
某些专家与其高高在上地指摘别人的传统,不如先学会如何尊重。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是,汪教授还是一名“细节管理专家”。
他在自己的著作《细节决定成败》中大谈特谈细节的重要性,从待人接物到企业管理,事无巨细。
可是到了自己“起而行之”的时候,却忽视了所有的社交细节,只有情绪输出。
其实汪教授也不是第一次说这种话了,曾经他就频繁在网络上频繁打嘴炮。
什么“米其林”餐厅就是“屎上雕花”,什么“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淳朴了”,他喷过的人和事委实不算少。
作为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授,汪教授自然应该懂得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
但他为什么还要在公开场合大开“地图炮”呢?或许一切都是为了“流量”两个字。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黑红”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放在从前,作为“权威人物”的汪教授说出的话,会被很多人都当成“至理名言”。
就算是话中的内容跟人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大家也都会先反思是不是自己想错了。
可现在时代变了,大家也都明白,专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更多的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那么汪教授再想用自己的身份来引导众人的思想,已经不太容易,反而还惹得一身骚。
现在不光是网友集体炮轰汪教授,就连红星新闻等主流媒体也都下场进行讨论。
羊城晚报更是言辞激烈,严厉批评了汪教授这种“非蠢即坏”的行为,劝他多去“做点学问”,少“扯犊子”。
广东人也不必在意,就继续烫你们的碗,爱喝茶的就继续洗你们的杯,某些人爱骂就骂,反正大家也都只会当个笑话来看。
说到底,烫碗之争的关键根本就不在于卫生问题,而在于尊重与否的问题。
在这个万事皆可娱乐化的时代,守护那些充满温度的生活仪式,未尝不是一种对抗文化虚无主义的一剂良药。
下次再遇到这种所谓的“专家教授”,不妨学学老广的淡定:喝口茶,吃个包,别老整天装代表。
部分参考资料:
羊晚快评|汪教授关于烫碗“恶心”之论着实恶心——羊城派
饭前烫碗被指“恶心”?为了消毒还是“仪式感”,网友热议……——中国青年网
教授称“用开水烫碗令人恶心”!网友吵翻——红星新闻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