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茅街喝茶,韵的么子味? | 山水洲城记

摘要:长沙天气渐冷,而在芙蓉区白果园东茅街里,一个名为“东茅街茶馆”的地方却热气腾腾。开业两个多月,日均接待超一万人,每天卖出三千多杯茶、三千多个包子、七八百斤粉。从早到晚,几乎座无虚席。

长沙天气渐冷,而在芙蓉区白果园东茅街里,一个名为“东茅街茶馆”的地方却热气腾腾。开业两个多月,日均接待超一万人,每天卖出三千多杯茶、三千多个包子、七八百斤粉。从早到晚,几乎座无虚席。

大家纷纷去东茅街喝茶,韵的么子味?带着这个问题,橘洲君沿着东茅街,开启了一场冬日里的citywalk。

东茅街西起登隆街,东止吉庆街与马王街交界,全长仅400余米。路过东茅街小学,随后在街道的左侧,一个牌子挂着“东茅街老茶馆”的字样,立于这古巷中颇有几分文人雅客闲情逸致之所的味道。向左一转,步入了一条狭窄的巷子,巷子虽不宽敞,横向仅能容得下四五人并肩而行,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味。没走几步,忽地抬头,眼前豁然开朗,东茅街茶馆到了。

莫说何事,且吃茶去;

闲话家常,便入禅来。

步入院内,“东茅街茶馆”牌匾下的梧桐、芭蕉仍留有绿意。

茶馆院子两侧两棵10多米高的梧桐树越过楼顶,仿佛在为这片天地撑起一把巨大的绿色华盖。刘丹 摄

门口“努力向前”的标语,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面,斑驳的墙壁,老式木桌条凳竹椅……厅堂中央的语录碑、墙上的湖湘名人画像,传承着独属于长沙的文脉基因。这家茶馆并非新建筑,原本为二轻联社大礼堂,后改为长沙市第三制鞋厂。如今这座工业老厂房焕新颜,打造成市井老茶馆。

今年9月20日东茅街茶馆开业,短短一个多月,即火爆出圈。东茅街茶馆创始人简名告诉橘洲君:“一开业就爆了,日均客流近万人,平均日单量过3000,5000平方米的面积现在是完全不够用。”

橘洲君到达时,正值上午9点,茶馆里已是人来人往,食客交谈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老长沙茶馆在此重现。长沙的茶馆既不追求川渝的功夫茶艺,也不专注于广州的茶点搭配,更没有杭州西湖边的雅致情调,只如同长沙人性格一样,要“闹”。

东茅街茶馆一开张,就火爆出圈。颜家文 摄

长沙的茶,是闹中取静。

“粉嗍着、茶喝着、炭火烤着,坐一上午好韵味!”家住东茅街附近的曾娭毑是茶馆的常客,每天上午9点,她在街巷晨练完后,便约上闺蜜来茶馆吃早饭聊天,“昨天那个八万实在不该打!”“就是啊”……茶余饭饱后,谈笑间一上午就过去了。

上午茶馆的客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也不乏年轻游客结伴打卡。

“饮茶先了!”橘洲君看到了一群用粤语交谈的年轻人,起了好奇心上前去攀谈,原来他们是从广东过来旅游的,在小红书上看到了这个茶馆,于是过来打卡。“整体口味很适合我的广东胃。”程女士说,茶馆的场景设计和社交氛围都极具湖湘特色,很有特点。“作为一个广州人,我对早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程女士同行的张先生说,食客们或低声细语,或高声谈笑,氛围与广州的老茶楼一样,都透露着一种悠闲与自在。

茶馆内,“2元葱油粑粑、5元花生瓜子、8元红茶绿茶”的招牌格外惹眼,长沙麻将文化的“258”更是长沙人的独特“暗号”。“一杯茶、二两粉、三五好友”,似乎又回到了老长沙茶馆听弹词的岁月。

从方志中挖掘长沙老茶馆业态形式。

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城市,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作为湖南人的简名,选择了研读方志,也就是地方志。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有谱。“史”太大,“谱”太小,“地方志”恰恰适合联结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当代潮流与过去文化。

长沙曾是一个茶馆非常多的城市。”简名在方志里找到了长沙茶馆悠久的历史。“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从“老长沙”人传唱的歌谣里,仿佛还能看到旧时茶馆的兴盛,1906年,长沙注册登记的茶馆茶摊担达200余家。这些茶馆或雅或俗,或静或动,或荤或素,各有千秋。

20世纪30年代,长沙茶馆有百余家,其中店堂宽敞、茶点俱佳、闻香止步、高朋满座的有道门口的德园、西牌楼的洞庭春、八角亭的大华斋和老照壁的徐松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此外,开福区通泰街吉祥巷内,还有一条因聚集了多家茶馆而得名的“茶馆巷”,消费比较平民化。不过如今已看不到一家茶馆。

“老长沙”人中流传一句话:“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彭爹”就是长沙弹词大师彭延坤,那时,他常会怀抱月琴到长沙茶馆唱上一曲。如今,虽然长沙的那些老茶馆大多不存,但“老长沙”人的早晨似是依旧泡在一杯酽茶里。“老长沙”人一碗粉面,一杯茶水,三两个茶客悠闲谈天,享受岁月的美好。

茶馆命名的‘东茅街’正是‘方志长沙’中获取的灵感。”简名说,东茅街为长沙核心区的一条老街巷,曾有许多老长沙人在这出生、成长,构成过许多老长沙人的共同回忆。从地方志中挖掘出“东茅街”的过去与现在,提炼成代表老长沙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打通了解放西与东茅街物理上的连接,更在精神层面打通了这条老街区过去与现在,连接了年轻人与老长沙,汇聚了八方游客与在地居民。

“长沙的茶馆不仅有茶,还有地道的包子、小吃、面粉等,喝茶的品类跟其他城市也有很大的区别。”简名介绍,在餐饮方面,他们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长沙老口子,恢复了长沙烟熏茶、老长沙沱茶、羊排粉、老长沙剁饼等特色餐食,都是长沙人最怀念的口味。

“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有根有据的,想要传承地道的长沙文化。”简名表示,基于长沙方志,他们提炼出“东茅街”这一老长沙的文化符号。茶馆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处不起眼的布置,都是在地文化的最好呈现。

其实,年轻人去东茅街茶馆,并非仅为了品尝一杯茶或一碗米粉,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找那份独特的老长沙记忆,以及这些记忆掺杂在一起后营造的氛围、场景。换句话说,他们是在为怀旧情怀和文化体验而付费。

在文旅融合迈向场景消费时代,“内容+体验”成为消费的新动能。

东茅街茶馆从空间、产品到引入的业态,无不彰显着浓郁的老长沙风情。受访者供图

来超级文和友打卡20世纪80年代的老长沙、去潭州市集穿越千年当“宋人”、在中建·梅澜坊边品美食边买文创……近年来,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已不鲜见,从“昙花一现”走向“经久不衰”,流量“冷却”之后,如何实现长足发展?作为长沙7up购物美学中心、文和里、超级文和友等超级餐商旅IP的操盘手,简名不是没有思考过。

他的回答是“茶馆+”。

简名介绍,在茶馆的基础上,东茅街茶馆正在进行文创产品孵化、文化策展空间筹备,再加上线上直播、短视频的拓展,一个有层次并且能互补促进的商业循环就形成了。

例如“茶馆+文创”,在东茅街茶馆北门的“云梦山海文创”线下实体体验店,聚焦“文化+科技”的理念,以方志文化为基础,设计了大量的键盘、键帽,输入法皮肤,红包封面等“科技文创”产品。同时推出众多与长沙文旅相关的原创IP,并将扩大品类,将长沙文创产品推广成离开长沙前必带的伴手礼,打造成长沙文旅的新标的。

“茶馆+茶礼”,东茅街茶馆南门即将开放的“东茅街茶礼”,将茶的配角——茶点放在了更为关键的位置,以茶配茶点的礼盒形式,使得茶礼作为一个整体,促使人、茶、茶点三者的和谐统一。

“茶馆+博物馆”,东茅街茶馆二楼的擂茶博物馆是文化爱好者的天堂。与楼下老茶馆的热闹不同,这里更多的是文化的雅致,同时还可以品尝自己擂出来的茶,解锁非遗擂茶体验。

“茶馆+演艺”,茶馆中的大戏台也提供了新的演艺场景,“以后,相声、说书、戏曲、方言脱口秀都有望在此上演。”简名说。

“茶馆+民宿”,所谓吃喝玩乐住,民宿板块的融入能进一步拓宽茶馆的服务范围,促进产业融合。东茅街民宿与茶馆一墙之隔,可由茶馆一楼二楼信步至民宿,共享东茅街茶馆这一城市客厅。民宿板块构成了东茅街茶馆全天候沉浸式体验的重要一环,与茶馆有机组合,构成完整的茶馆生态,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低价或闲置物业,打造更大的商业综合体,创造新的增长点。

“长沙这片土地上,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因子。”简名说,在审美疲惫、品牌连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千城一面的标准化产品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因此他决心在长沙打造这样一方茶馆,营造亲和、接地气的差异化体验。以新消费场景为载体,注入历史底蕴的灵魂,在湖湘文化的滋养下,一个个城市消费IP正焕发出老长沙文化的新生机。

离开东茅街茶馆,橘洲君朝着黄兴广场走去,抬头间,现代化的IFS国金中心大厦高耸入云;而低头,脚下的麻石板路依旧沉稳,诉说着老街巷的过往与沧桑。古老街巷与现代化大厦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交响,各自以独特的姿态,在这座城市中拔节生长。

记者/刘丹 陈星源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本文来自【山水洲城记】,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