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关于中国太空水稻试种成功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我国科研人员在太空环境下成功培育出了水稻,而且这些太空水稻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
文|娱栀
编辑|娱栀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太空水稻试种成功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我国科研人员在太空环境下成功培育出了水稻,而且这些太空水稻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
而且吃起来更甜更有营养,那这些太空水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们与地面种植的水稻相比有何不同?
前段时间又传来好消息,我国从太空空间站培育出来的第三代水稻已经成熟了,这意味着以后航天员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食物了。
对此就连俄罗斯的媒体就对这件事情大加赞扬,甚至还用了“更甜,更有营养”去形容这款水稻。
这可不是一般的水稻,它有个高大上的名号太空水稻,顾名思义这是在太空环境下培育出的高配版水稻,和普通水稻相比,它简直就是开了外挂。
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连营养价值都远超地面种植的水稻,种水稻不就是撒撒种子、浇浇水的事吗?
在太空中种植可没那么简单,没有重力,水稻的根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扎,没有土壤,营养从何而来。
没有阳光雨露,生长全靠人工,一个个难题摆在科研人员面前,为了太空水稻的破壳而出,他们可谓是绞尽脑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太空水稻终于茁壮成长,还结出了饱满的稻穗,当宇航员们收获太空水稻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能在失重的太空环境下培育出粮食作物,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如今中国已用行动证明了太空种植的可能性。
太空vs地面说到水稻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但大家吃过太空水稻吗?它可不是普通水稻的对手,简直就是水稻界的超级英雄。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选手的战斗力:普通水稻,常年扎根于地球,吸收着土壤的养分和阳光雨露的滋润,虽然产量和营养价值都不错,但难免有点大众脸。
而太空水稻,可是在失重环境下百炼成钢的,它含糖量是普通水稻的5-6倍,蛋白质含量也更高,堪称甜心选手。
失重环境下,水稻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这可难倒了科研人员,没有重力水稻茎秆容易站不稳,养分输送不畅,会影响生长发育。
但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和培育,太空水稻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还锻炼出了超强的抗逆性。
种植太空水稻,难度可不小,从种子的筛选、育苗、移栽,到光照、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
宇航员还要充当太空农夫,及时为水稻松土除草,确保它们健康成长,这些辛勤的付出,最终换来了太空水稻的优异表现。
与普通水稻相比太空水稻的培育周期更短,从种子到成熟仅需120天左右。
更重要的是,太空水稻的单产和营养价值都更胜一筹,这意味着未来在太空中种植粮食,不仅可以满足航天员的口粮需求,还能提供更加优质的食物来源。
这会不会有些多此一举?要知道我们明明可以直接从地面上带足够的粮食上去,为何非要花费大精力要在太空上面种植粮食呢?
人类太空探索的粮仓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正不断地向太空探索的深处进发,但随着太空任务的时间越来越长,食物供给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总不能每次都大包小包地从地球搬运吧?这时候,太空农业就成了太空探索的粮仓,为宇航员们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保障。
其实在太空种植粮食并非新鲜事,早在2015年,美国宇航局就在国际空间站上种植了生菜,并成功收获。
但种植蔬菜毕竟只能解决菜篮子的问题,要维持宇航员的体能和活力,还得靠主食,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在太空中种植水稻了。
与国际空间站种植蔬菜相比,天宫空间站种植水稻可谓更上一层楼,水稻的生长周期更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高,培育难度更大。
而且水稻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和营养,是宇航员们的优质口粮,最关键的是,天宫空间站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生物再生生保技术。
不仅能循环利用资源,还能最大限度地模拟地球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优条件。
在太空上发展农业,远不止于解决宇航员的吃饭问题,它还是我国探索太空居住的关键一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
建立月球基地、火星基地等长期太空居住场所,已经成为各航天大国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太空中建立农场。
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太空水稻的成功种植,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太空居住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太空农业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宇宙辐射也可能对作物造成伤害。
太空农场的建设和管理,同样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但正如当年袁隆平所言:禾下乘凉梦,桑间话远期。
科研人员们正在为太空农业的梦想孜孜以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定能在太空中建立起绿意盎然的农场。
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宇航员们就能安心致志地投入太空探索之中。
从种子到收获对于宇航员们来说,太空水稻的培育过程,可谓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惊喜的奇妙之旅,从挑选种子开始,每一步都要精心呵护和悉心照料。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研人员要从数千粒种子中,精挑细选出品质最优、抗逆性最强的佼佼者。
这些天选之子要经受一系列严格的检疫和消毒,确保不带有任何病菌或杂质,才能搭乘神舟号飞船,踏上太空之旅。
进入太空后,水稻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撒在特制的培养装置中,在失重环境下,一切都变得任性起来:水浮在空中,根茎乱飘,叶片蔫蔫的。
宇航员们可要费一番心思,想方设法地为水稻安个家,他们利用特殊的生长袋和固定装置,让水稻能够扎根生长,用离心机模拟重力,让水稻站起来。
调节光照和温湿度,让水稻感受到四季变换,在宇航员们的精心呵护下,原本脆弱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长出了嫩绿的幼苗。
但这还只是开始,太空水稻的成长之路可谓处处是考验:没有风雨的锤炼,它们的茎秆显得有些柔弱,没有虫鸟的光顾,它们的叶片免不了養尊处优。
为了让水稻健康茁壮地成长,宇航员们可谓操碎了心,他们变身太空农夫,每天查看水稻的长势,及时剪枝除草,他们还身兼植物医生,仔细观察水稻的病虫情况,做好防治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宇航员们的悉心照料下,太空水稻长高了,抽穗了,最终结出了饱满的稻穗。
当宇航员们收获太空水稻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劳作的回报,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通过这次奇妙之旅,我们不仅掌握了太空种植水稻的技术,更积累了太空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在太空中收获更多太空粮仓的硕果。
结语中国太空水稻的成功试种,这一突破性成果证明,在太空环境下培育粮食作物是完全可行的,为我们今后长期太空探索和星际移民提供了坚实的粮食保障。
同时太空水稻更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也为航天员的太空食谱增添了新的选择,说不定以后,太空农业必将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粮仓。
来源:娱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