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冬天,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起不来?早晨的闹钟响了又响,最终还是选择再睡十分钟,结果一不小心睡过头。这种现象并不只是“懒惰”的借口,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让我们从昼夜变化、饮食习惯、情绪影响和室内空气质量四个方面,来揭开冬季“赖床”的秘密。
一到冬天,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起不来?早晨的闹钟响了又响,最终还是选择再睡十分钟,结果一不小心睡过头。这种现象并不只是“懒惰”的借口,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让我们从昼夜变化、饮食习惯、情绪影响和室内空气质量四个方面,来揭开冬季“赖床”的秘密。
光线影响了你的生物钟:昼夜变化
冬季日照时间缩短,阳光的“出勤率”比其他季节低很多。人体的生物钟主要受光线调节,清晨阳光照射会通过视网膜刺激大脑,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帮助我们清醒。但冬季早晨天亮得晚,光线不足导致褪黑激素分泌时间延长,使得我们更加困倦,早起变得异常艰难。而且冬天的长夜会使得“内源性睡眠驱动力”增加,人体本能地需要更多睡眠来适应昼夜变化。这种天然机制虽然有助于保存能量,但也让你更容易陷入温暖被窝的怀抱。
高热量饮食让人昏昏欲睡:饮食习惯
冬季我们倾向于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火锅、炖肉、甜点等,这些食物虽然让人暖和,但也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吃完后血糖迅速升高,随后又下降过快,导致我们感觉疲惫无力,更想赖在床上。冬季摄入的维生素D也会减少,而维生素D不足可能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进一步扰乱我们的睡眠规律。饮食结构的不平衡无形中加剧了冬季嗜睡的问题。
季节性情绪失调也来“凑热闹”:情绪影响
冬季是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的高发期,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冬季抑郁症”。日照时间短、户外活动减少,会让人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而血清素是一种影响情绪和清醒状态的重要神经递质。情绪低落会让人觉得没有动力早起,睡眠时间自然就被延长了。
温暖的房间却藏着隐患:室内空气质量
冬季室内门窗关闭时间长,空气流通差,二氧化碳浓度容易升高。这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让人感觉昏昏沉沉。如果室内取暖设备使用不当,空气质量进一步下降,加剧疲劳感。清晨醒来时,空气中的含氧量偏低,身体自然不愿起床。此外,冬季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干燥的环境也会影响呼吸系统健康,使得睡眠质量下降。虽然看似睡的时间长,但实际上身体并未完全得到休息。
冬季“赖床”魔咒如何打破?
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你会发现冬季早起并没有那么难。要想在冬天起得轻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早晨多晒太阳:尽可能增加晨光照射时间,调节生物钟节律。
2. 调整饮食结构:少吃高糖高脂食物,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如鱼类、蛋黄。
3. 改善情绪管理:坚持户外运动,提高血清素水平。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5.通过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仪调整、改善失眠、多梦、易醒,规律作息。
来源:每天分享健康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