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学生团队“对话拉贝”,以青春之力传播和平之声

摘要:一本《对话拉贝》书籍、多款“重走安全区”系列文创、一张张国家级奖状……日前在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成果汇报会上,团队从诞生到发展的收获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关注。今年推出的这本《对话拉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本《对话拉贝》书籍、多款“重走安全区”系列文创、一张张国家级奖状……日前在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成果汇报会上,团队从诞生到发展的收获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关注。今年推出的这本《对话拉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对话拉贝”既是凝视历史,

也是展望未来

约翰·拉贝是今天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时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在1937年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作为南京安全委员会主席,与一众外国友人一道,艰难保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谱写了一段人类可歌可泣的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历史。拉贝在此期间写下的日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以约翰·拉贝和《拉贝日记》为切口,深入挖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积极传播和平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团队成员覆盖南大多学科本硕博三个学段,三年多来,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

据介绍,《拉贝日记》被认为是目前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其译介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从南京大学走出的全国德语界泰斗、德国大十字勋章得主张威廉先生,在北京西门子公司工作时曾有幸和拉贝先生共事,可以说拉贝、《拉贝日记》与南京大学有着特殊的渊源。《拉贝日记》不仅是记录日军暴行与发动战争的史料,更是当下积极探求和平、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南京大学的大学生们肩负着传承历史、倡导和平的神圣使命。

团队指导老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介绍,2021年6月起,“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开展口述史研究,围绕《拉贝日记》的发现、出版、翻译及传播,采访了大量亲历者和见证人。历时三年,团队成员进行了50余场海内外访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与他们开展访谈,让拉贝及《拉贝日记》相关的前尘往事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团队老师表示,“我们的学生不仅发挥了在英语、德语等方面交流的优势,而且理解在国际舞台上与专家学者、世界青年对话不仅仅是复原拉贝的故事,更是在国际传播上发挥作用,讲好这个中国故事。”

这场与拉贝的对话不仅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也是对历史的凝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整理出15万字的访谈资料后,《对话拉贝》一书汇编成册,今年顺利出版。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家国记忆、重现人间、名家访谈、对外传播:歌剧《对话拉贝》、海外回响、友谊长存。《对话拉贝》的出版希望将这场对话延伸至国际,以拉贝为中国与世界友谊的纽带,凝聚起世界人民共同的向着和平的力量。这一成果通过他者的视角再现拉贝的和平与大爱,不仅关乎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对团队学生深刻体会铭记历史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和平理念的建构与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通过学生的青春之力传播和平之声,一直是“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努力的方向。今年暑期,团队以德国六座重要城市为调研点,拜访拉贝墓地、寻访拉贝后人、在莱比锡大学进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问卷调查、在哥廷根大学举办“和平与跨文化工作坊”……将关于和平的叩问与思考带入异国他乡。据悉,“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还与南京大学出版社签署了《1937,那些人》出版协议,这一原创绘本作为团队又一重要成果,预计将于2025年8月与读者会面。

对话拉贝后代,

推动年轻人对和平的看法

“我一度对他们当年在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且大人们似乎也不希望让孩子们知道详情。我母亲说过,她很庆幸她的孩子们能够生成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去年6月为该书作序。

提及《拉贝日记》的面世过程,他表示,1995年,曾祖父的故事一再引起后代的注意。“一位美籍华裔博士生”(张纯如)“与我母亲取得联系,希望她能提供约翰·拉贝在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日记。我当时并不知道张纯如的工作会对我今后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又过了一段时间,母亲递给我一大摞手工制作的日记本,让我复印。我曾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见过这些日记,但很快它们就被收了起来。”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说,复印件曾被寄给埃尔温·维克特和德意志印书馆,用于撰写约翰·拉贝故事的德语版本。也是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原文的内容。

他还讲述了一个小插曲,1995 年,德皇威廉纪念公墓的管理部门与拉贝后人取得联系,并在一封正式信函中询问是否可以将墓穴清空并迁移走。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说,“墓碑在我父母家的车库里存放了几个月,2013 年,南京市政府慷慨地购置墓地,并重新安置我曾外祖父母的墓碑。”

由此,拉贝的后人也与南京产生了更多关联。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表示,“直到 2017 年 10 月的南京之行,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曾外祖父以日记形式留下的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见证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我受邀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凸显了约翰·拉贝以及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工作对中国、世界的重要性。我带着长女乌尔里克(Ulrike)一起踏上这次旅程,为延续我们家族与中国人民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友谊树立了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作为约翰·拉贝的后代,每当我有机会和少数尚在人世的暴行幸存者见面时,总是非常令人动容。”

他还说,他和女儿安吉丽娜在演讲中,提到了“患难者不轻弃”。 这指的是约翰·拉贝的座右铭“人们不能抛弃身处困境的朋友”。如今,这句话仍然在家族流传。

为继承祖父的和平理念,拉贝的嫡孙托马斯·拉贝在德国海德堡成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在书中,对于年轻人推动和平的看法,托马斯·拉贝表示,“我非常希望能为世界和平尽一份绵薄之力,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这也是我成立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的初衷。我认为,不同的国家之间没有偏见地进行对话,对于推动和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纪念拉贝,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类大爱和人道主义的致敬、对世界和平的守护。与拉贝的对话既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是对历史的凝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指导教师陈民、常晅这样讲述《对话拉贝》出版的背景与意义。“采访整理出版的意义不是也不在于能够激起即时的热度,而在于续写故事、传承记忆,就像我们的前辈那样传播拉贝的故事,也写就我们自己回溯历史、追求和平的故事。如果未来有人也想了解《拉贝日记》,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素材,加以延展,这是我们,也是所有前人共同传承的一切。”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认为,展望未来,爱与和平是永恒的元素,也代表了我们未来的走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