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拉片和CCD太火,让富士把塑料相机卖到4999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6-04 10:19 6

摘要:一张撕拉片动辄300多块,可不便宜,你还得自己上手撕,据说撕拉片可以最接近女明星真实样貌,被数码镜头折损的美丽得以高度还原。

最近的摄影圈越发魔幻了,这一切都得从撕拉片和CCD的复辟说起。

这帮东西本来早该在电子垃圾场里退休养老,和BB机、MP3并肩躺平。但互联网没让它们如愿。

撕拉片的糊、CCD的黄,还有那种“光线不对、色温也怪”的半废片审美,突然成了年轻人的电子宠物。

一张撕拉片动辄300多块,可不便宜,你还得自己上手撕,据说撕拉片可以最接近女明星真实样貌,被数码镜头折损的美丽得以高度还原。

为什么火?估计是大家都累了。

如今的AI可太聪明了,手机太清晰,拍张猫都能给你磨皮加滤镜,烦人。大家开始怀念过去那种拍出来像事故现场的快乐:曝光炸成喜马拉雅,白平衡飘到马里亚纳,人物脸上有颗粒,像是得了可逆型像素风湿,但有味儿。

而CCD这种古早数码魂器也就顺势翻身了,富士F11、松下LX3、索尼T9,统统被拍卖市场高价招安,价格飙到堪比新品微单。

你要说它们画质好吧,也不是。要色准没色准,要锐度没锐度,但那种“朦胧但不烂、锐利但不贱”的质感,像是手机摄影审美的反骨仔,拍照届的EMO小天才。

图自小红书摄影师@笨小孩中古CCD

直到最近富士发布了X Half,一台像是从Lomo工厂溜号、误闯徕卡橱窗、又跌进iPod仓库的机器,和撕拉片、CCD的怀旧风都是相同的路数。

长得像某种会讲日语的杯子精灵,瘦长、小巧、只有一枚镜头,却端坐在正式发布会的正中央,背负着重振富士小DC的宏图。

摄影师们看完差点心梗——不是被画质震撼,而是被定位搞懵了。

宣传片里,富士引用“Lomo”来塑造它的调性。

但你要知道,Lomo曾是一群反摄影规则的青年搞出的便宜塑料相机,几百块搞定一套,玩大于拍。

而X Half直接给了个4999的定价,还不支持RAW,不换镜头,全塑料机身,甚至连镜头都不是玻璃,是树脂,就是那种你小学做手工黏贴过的塑料感材料。

摄影师们本以为这波富士会扑街,结果两天不到,X Half在二手平台就出现加价转卖,黄牛闻风而动,普遍加价600-800元,让数码博主集体发疯。

有玩家说这东西已经突破了电子垃圾的范畴,成了“电子毒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摄影师一边破口大骂“它连个200块的1英寸卡片机都比不过”,一边在蹲补货;数码发烧友狂喷它“连iPod touch 4都打不过”,可转头点赞收藏。

骂声越大,销量越猛,富士的这款“毒物”是怎么做到的?

在摄影师眼里,X Half的配置单几乎是用来羞辱专业用户的:不能拍RAW,意味着后期修图全靠玄学;1英寸小底,像极了被卡片机时代淘汰的旧梦;镜头不是玻璃;对焦系统搬自十年前的库存,慢得像是刚从宿醉中醒来;机身全塑料,手感接近文具店5元区。

“一台T10才一顿烤串钱,差不多相同的画风,富士这个X half能值5000?”

B站数码博主集体骂翻了天,用摄影论坛的黑话来说,富士这不是在做相机,是在做潮流周边,关键的还这么贵。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台“周边相机”,在发售48小时内售罄,二手平台溢价空间超过了1000元,黄牛发帖如疯,摄影师气到断网,新手小红书晒图打call,一个不能拍RAW的机器,竟然成了社交影像硬通货。

图自小红书摄影师@于沉

“外观好看小巧,操作便捷,无学习成本,氛围感好,女朋友说好看就行了,其他重要吗?”

一部分先拥有X Half 的用户,似乎压根不买它的性能,而是买它不像数码产品的气质。

它不清晰,但有氛围;不好用,但能出片;你甚至连光圈快门也不需要懂,但它能帮你拍出意料之外的松弛感。

图自小红书用户@初濑诺籽

老刘是被这种生活方式气破防的人之一,42岁,南京人,十年富士粉,从X-T1一路拍到X-Pro3,滤镜收放自如,色彩风格温柔内敛。

在他眼里,这机器是彻底的视觉欺诈,不支持调色,拍出来的照片全靠预设滤镜在逗你玩,是富士对早期用户赤裸裸的背叛。

可三天后,他开始在闲鱼上蹲机器,他说自己不懂,“骂着骂着就想拥有了”。那一刻他意识到,这不是一台拍给摄影师用的相机,而是拍给被拍的人用的相机。

图自小红书摄影师@瞬-

与此同时,另一群用户正以更轻快的节奏,奔赴富士的美学陷阱。

比如可可,27岁,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文案,最贵的摄影设备是她的iPhone。她第一次看到X Half,是朋友用它拍的猫,像是猫咪在梦里睡午觉,光影柔和得像加了奶的日剧。

她没多犹豫,立刻入手银色机身、挂绳和贴纸全套装备。

她不会调ISO,也不懂快门优先,但她知道,拿着这台相机的时候,生活像是自带背景音乐。微糊的影像对她来说不再是瑕疵,而是一种“就这样也挺好”的宽容。她说,“模糊反而更真实啊”,像是为这个功能过剩的机器立了一句诗。

图自小红书摄影师@-学檬

当专业的摄影师还在为技术抓狂时,被拍的model们已经在氛围中如鱼得水。你很难说清,是谁错了。

X Half 的爆火,也仿佛一次关于影像审美的错位重构,在摄影师的世界里,它是被算法与颜值操控的轻浮产物;而在内容创作者的世界里,它像一盏氛围灯,是拍得有感觉的具象化。

这种感觉,是你用200块功能机或1000块卡片机也拍不出的,因为它不仅制造画面,更制造叙事。

这成了一种富士视觉玄学。

这台画质落伍、功能克制的机器,把“摄影”从精确和操控中抽离出来,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摄影师说:“X Half 是摄影的退步。”

但年轻人说:“让滤镜给无聊解个闷。”

有人说富士X half在铝镁合金躯壳里,封存了竖拍的仪式感。

在胶片模式下,需要强制拍满36/54/72张才可回看,还必须要用专用APP显影成片,模拟暗房等待的感觉。

同时,它还给了13种不同的滤镜,而这是这些滤镜,构成了一种富士视觉玄学。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X Half真正拍中的,其实并不是摄影师,而是一整批刚刚步入“记录生活”赛道的、充满表达欲又对科技有点疲倦的年轻人。

在她们眼里,相机不是工具,是配饰——和今日穿搭色彩搭调,和生活情绪调性一致,最好还能像包一样挂在身上。

INS和小红书上形容X Half的语言常常带着一种轻松的使命感:“终于不用再修图了!”、“拍完就能发圈!”、“一出片就很日系!”看上去这是在寻找一种不费力的体面感。

摄影师阿瞬认为年轻女性是其中最坚实的消费群体,“她们不关心像素、不需要RAW、更不会琢磨白平衡怎么设置,如果她们是你的女友,那么你大概率也会被要求拥有一个X half。”

X Half在她们眼中,仿佛可以治好朋友圈尴尬癌,它的“缺点”甚至可以转换成某种优势:

比如,画质不锐利就没人能放大看细节,构图不讲究反而像抓拍到生活的松弛感,甚至那种拍不准的模糊,都成了自己并不矫揉造作的某种写照。

图自小红书用户@毛线老师啊

当然,还有一批人用富士,不只是为了拍,而是为了换个视角来记录生活的琐碎。

拍咖啡拉花、拍地铁晨光、拍窗台的猫和工作的人群——不是为了拍清楚,而是为了拍一种身边的存在。

他们知道这台机器没法掌控光线,但正好省去了技术负担,把摄影变成了一种日常诗意的速写本。

你不能说他们不认真,相反,他们比谁都认真,只是他们认真的是感觉,不是参数。

图自小红书用户@KMR

而在暗处,还有一群盯着X half库存的人,他们只做一件事:蹲新品,炒二手。

X100VI上市当天就被炒到过两倍价,X Half发布没几天就上架二手平台,一度比官网价还贵。

他们精准拿捏富士产能跟不上、用户贪复古外形的心理,把一台不能换镜头的塑料小机,炒成了带投资属性的硬通货。

“不是所有人都懂X Half,但只要有人愿意花钱,就够了。”

于是在富士镜头下,各路用户把柴米油盐变成小日子,地铁通勤也能叫城市漫游。

毕竟用X half拍完片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发布到朋友圈,然后等别人来问,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富士的X Half让人挠头,不在于它有多高级,而正因为它太社交化了,像是一件被精心设计成内容配件的玩具。

快门声被网友戏称割裂感强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麦当劳套餐配件。”

甚至真有人在考虑,要不要给自己家孩子买个当儿童节礼物。

最讽刺的是,富士口口声声卖胶片审美,却用极低成本的材料和设计去实现,这种反差让传统摄影圈里的老炮们难免心生不满。

毕竟,他们看见的不只是一个机器,更是一个功利性的缩影:拍照从曾经的技术挑战,摇身一变成了社交效率游戏。

摄影圈为什么对富士总有那么多吐槽?

因为富士不是简单复刻复古情怀,而是在复刻一种被流量机制承认的风格公式,说白了,就是通过广泛的调研,用户喜欢什么桌,就给上什么菜。

一张X Half拍出来的照片,就像是按下了社交平台的认同键,满足了当下大家对生活调性的共同期待。

相机不再是光影的工具,而成了朋友圈标签,甚至成了一种被看见的符号。这种转变的微妙,却让一部分摄影爱好者觉得,拍照的意义正逐渐消解。

“我随便拍了个老爹钓鱼,都能在朋友圈被赞成‘第一次中蛊的老人’。”

除此之外,在这场风波里,性别视角也是不可忽视的切面。

摄影圈里“爹味”浓厚的氛围,让很多女生用户用富士相机时,不免被贴上“不专业,只爱外观”的标签。

其实,女生们不买账的是那些枯燥的技术指导和严苛的审美标准,这一切都是基于一种“老法师”的男性审视,她们更愿意为喜欢的质感买单,坚守自己的审美权。对她们来说,摄影不应是一场技术的排位赛,而是一种自主的、感性的生活态度。

有人就开玩笑,直接总结出B站和在小红书是完全相反的讨论氛围,让X half成了一部“打拳机”。

观察富士产品线,从X100VI到X Half,仿佛两面镜子:前者以其浓厚的胶片模拟质感打动人心,带来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浪漫;而后者则暴露了商业化的套路,它既是复古的面具,也是社交工业的产物。

最终,富士还能卖多久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

也许当我们在聊到X half时,是在聊那种既不被所谓的技术规则写死,也不被社交规则束缚的,属于自己的光影故事。

富士X Half的争议,或许正是一种关于“摄影意义”的缩影,一场关于表达和商业的平衡,正如一位天津小姐姐在社媒所言,“想咋拍咋拍,想买啥买啥,管凿吗?”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