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访美时邀请玛丽莲梦露,美国精心安排,梦露盛装出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6-03 11:59 7

摘要:冷战那会儿,美苏这种关系紧张,本质上就是大国之间互相较劲,没谁服气谁。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却发生了一个有点让人挠头的变化。赫鲁晓夫刚上台,主动凑过去,美苏之间诡异地多了点联系。最抢镜的场面,是1959年赫鲁晓夫带着一堆复杂想法远赴美国,然后点名要见玛丽莲

冷战那会儿,美苏这种关系紧张,本质上就是大国之间互相较劲,没谁服气谁。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却发生了一个有点让人挠头的变化。赫鲁晓夫刚上台,主动凑过去,美苏之间诡异地多了点联系。最抢镜的场面,是1959年赫鲁晓夫带着一堆复杂想法远赴美国,然后点名要见玛丽莲·梦露。这么一场戏,居然真的上演了,挺让人目瞪口呆的?

往前倒一倒,赫鲁晓夫还不是主动示那种人。他之前,苏美之间连句客套话都懒得说。一个搞马歇尔计划抢地盘,另外一个马上整出经互会;北约一出,华约就跟着来了,针锋相对得很直接。再说句实在话,彼时的美国,经济、科技全都压着苏联一头。赫鲁晓夫明白这点,才打起和美国合作的算盘,想趁机学点东西甚至拉近距离。

他刚掌权的时候,苏联内部不少老人对外“强硬到底”,可他偏不一样。1956年、1958年两次伸出橄榄枝,结果都被美国回绝,一点情面都不给。可有意思的地方来了,1959年,苏联副总理刚去美国参加苏联科技文化展览,尼克松很快回访莫斯科,西方和东方,你来我往地摆开了场子。

反正那年夏天,两人在展览开幕式上还吵起了“厨房辩论”,双方都说自己理念好,其实就是互怼。可尼克松不止嘴上过瘾,在莫斯科那十天,赫鲁晓夫还亲自陪着他兜风、划船。有人赫鲁晓夫那架势就是自觉没底气,想和美国平起平坐,但又搞不懂美国到底怎么玩,纯靠揣测。

真正让访美提上日程的,就是电影学会主席约翰斯看出来“互访”或许能化解点误会,根本不相信赫鲁晓夫能单靠想象补齐认知差距。艾森豪威尔一合计,干脆给苏联发邀请,双方来一场非正式磋商,聊天归聊天,但别当真谈判。赫鲁晓夫一接到这个消息,据他自己说乐开了花“我们终于逼美国低头,觉得还得和我们搞好关系。”

不过赫鲁晓夫其实不光想拉关系,还想在这趟旅途中,顺带秀一把苏联科技能力。出发前,月球三号探测器直接上天,搞得好像谁还敢小看他似的。然后消息一出,1959年九月,赫鲁晓夫赴美成定局,还顺便邀请艾森豪威尔以后去莫斯科做客,美苏双方都得有来有往才叫公平。

美国人对赫鲁晓夫,那真是谈不上有好印象,国内民调里超过一半人都说不欢迎。艾森豪威尔反倒有点“能聊”的意思,虽然这个“聊”也就聊聊而已。国宴么,便宴么,他都礼貌性邀请过,但赫鲁晓夫直接没兴趣,还反提了俩“特殊要求”一个是参观迪士尼,另一个是和梦露一起吃个饭。

美国政府这边一接这个要求,先去找迪士尼。冷战、特工、麦卡锡余波未平,担心出现混乱甚至暗杀事件,迪士尼想都没想就拒了,说你要是出事我们担待不起。首个“心愿”扑街,美国高层怕再让梦露拒绝太难可压根没想到梦露竟一口答应。早就有人在梦露耳边吹风,“苏联人眼里,梦露和可口可乐代表着美国”。她一想,这么大号的宣传,何乐不为?还能为世界和平添把火,多有成就感!

真到安排环节的时候,美国没放赫鲁晓夫和梦露单独吃饭,而是办了场好莱坞式大午宴。那阵势,政界影坛还有商圈四百人,一水西装礼服,气氛压得死死的,好像谁说错一句就影响国际大局。这宴会一开场,大家都看得出彼此心思不在交流。梦露坐得也不是特别近,身边簇拥着一堆明星和歌手。

赫鲁晓夫也不是傻等的性格,他起身就讲起了小时候的苦日子,弄出了反差,把自己责任心什么的抬出来,顺便还淡定吐槽美国。他翻出各国历史上侵袭苏联的“旧账”,阴阳怪气提及美国、英国、法国,连德国波兰都带上了,话锋收不住,一不小心气场全开。

好家伙,他说自己想去迪士尼都没让进,顺带还损了句“米奇乐园是有导弹发射台防人吗”?宴会上不少人都听懵了,根本搭不上话。还是梦露,能扛东西,嘴快道“总理先生刚才说得真逗。”全场气氛终于松下来,赫鲁晓夫也没再拽腔调,和来宾互敬游戏,心情突然转晴。

后面的细节,网络上搜索得到赫鲁晓夫实际在美国逗留了12天,成了南加州和华盛顿社交圈焦点。那场9月21日的盛宴他啧啧称赞,兴致大发地邀请梦露去莫斯科,还承诺有“正宗俄式馅饼”给她尝。实际上,这句话是即兴发挥?或许就是想再拔高一层气氛,给媒体留下口实。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也实诚,说这次美国之行他满意得很,甚至对艾森豪威尔褒扬有加。甚至公开场合表示,“总统英明,值得信任”,对他个人形成了极高评价,哪怕这并不代表双方真的掏心窝子。

不过这套说辞在美国高层那边,没什么共鸣。艾森豪威尔觉得赫鲁晓夫本质还是“政客”,疑心更重。一场会谈下来,该磋商的没磋商,该妥协的更没达成一致,柏林、欧洲安全问题依然死死卡着。美国并不觉得一次宴会就能化解什么,“看苏联后面动作吧,再说诚意的事”。那一回合下来,表面风平浪静,暗里你来我往从没停过。

梦露与赫鲁晓夫的那次短暂接触,后来竟成了欧美各界谈论的焦点。没人预测得出,这种偶遇会成为语言、形象、意识形态的象征。当时梦露连苏联事务都摸不着头脑,甚至没机会再去俄罗斯走一遭。1962年8月,梦露在洛杉矶家中去世,年仅36岁,关于死因各执一词,坊间流言从情杀、暗杀到阴谋论都有。官方却一锤定音,说她是因为安眠药用量过大致死。梦露的心理问题不少业内人士早有耳闻,她常年失眠、烦躁,几度抑郁,背后有家族创伤——这事,记者们每年都挖一遍,但外人怎么可能体会她早年流离失所的孤独。

如果说赫鲁晓夫和梦露的那顿午餐是历史的小插曲,或许也没什么大不了。可偏偏世人难免用放大镜盯着他们身上背负的象征意义反倒越来越重。赫鲁晓夫到底是真的喜欢梦露,还是故意折腾美国?还是纯粹觉得和美国女明星同场就是拉风?很难说清,真相恐怕没谁能下定论。

事实是,午宴成了短暂的热点,美苏关系却很快走下坡路,冷战气氛再次加剧,甚至长期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有些传奇,不过是过眼烟云。可这么一场不靠谱的“偶遇”,还是被反复念叨了六十年。现实总归是一地鸡毛,不可能每一次握手都真心实意,只是当下那份热烈与喧嚣,谁不忍多看几眼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