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漳州龙海区港尾镇斗美村的轮渡码头出发,前往浯屿岛。冬日的海面银涛万顷、浮光跳跃,浯屿岛岸边各式渔船鳞次栉比,岛上依山而建的房子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宛若一座海上活力之城。
俯瞰浯屿岛。 吴贤宾 摄
东南网12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蓝毅辉)
从漳州龙海区港尾镇斗美村的轮渡码头出发,前往浯屿岛。冬日的海面银涛万顷、浮光跳跃,浯屿岛岸边各式渔船鳞次栉比,岛上依山而建的房子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宛若一座海上活力之城。
浯屿,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孤悬于海上,面积仅0.96平方公里。翻开历史长卷,这小小的一方海岛在明朝却是一座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为当时福建“五大水寨”之一;明清月港兴盛时期,此处亦是中外海上交通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
当弥漫的历史烟云渐渐散去,依海而立、向海而生的浯屿儿女乘着时代发展的春风,勇敢穿梭在翻涌起伏的浪花间,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奋力书写逐梦深蓝的全新篇章。
海上城堡 拱卫海疆
摊开地图,九龙江入海口处的岛屿星罗棋布,大的岛屿有厦门岛、金门岛以及大嶝岛,小岛则不计其数,其中数浯屿地理位置最为关键。
浯屿岛四面环海,呈南北走向,地处漳州东部,位于厦门南面,西临南太武山,东北与大担、二担、大金门、小金门等岛屿一衣带水,南面连着台湾海峡。这里是通往漳州港和厦门港的必经之道,战略区位十分重要。
明朝初年开始,倭寇频频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处于海上咽喉要道的浯屿岛,开启了一段硝烟四起的历史。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为加强海防,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一带设置水寨,浯屿与烽火门、南日山,是福建首批三大水寨。其中,浯屿既防卫漳泉两府,又统辖永宁、镇海两卫。
浯屿位置之重要,可见于官府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浯屿岛上立的《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上镌:“浯屿、小担、大担并峙于港口海中,实为厦岛门户。”“明初的浯屿水寨,对于九龙江入海口,以及当时的漳、泉二郡,都是一个重要的咽喉要塞,有效扼制了倭寇猖獗入侵,保护了漳厦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月港研究院院长、海丝高端智库专家江智猛说。
水寨设置后,并未额外募集兵员,据《厦门志》记载:“拨永宁、福全卫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合漳州卫兵二千八百九十八名戍之。统以指挥一员,谓之把总,岁轮千、百户领卫所军,往听节制。”同时,配备福船、大哨船等各类海军用船48只。
浯屿水寨城墙由石块砌成,周长602米。其中南北各长164米,东西各长120米,基宽4米,墙高7米;建有窝铺11间,城堞413个,箭窗1032个。四面设城门,东西两面门筑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并安放铳炮。
水寨设立之初,浯屿岛隶属泉州府。因悬于海上难于驻守、管理,后将浯屿水寨内迁至厦门中左所,后又改迁至泉州晋江石湖,名称始终不变。
浯屿水寨的建立在军事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联合附近的铜山水寨和各个巡检司,严守海疆,堵截倭寇。
“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在负责营建石湖营地期间,曾南下巡海,上浯屿岛天妃宫朝拜,见庙狭隘,遂暗自许愿,若打胜仗,定修庙宇。”江智猛说,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倭寇进犯我国沿海,沈有容率军到南澳岛,追剿占据南澎列岛的倭寇,大获全胜。当年,沈有容便命人动工重修浯屿天妃宫,并于翌年春天完工。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沈有容亲自挥毫撰写《重建天妃宫记》,详述天妃显灵佐助抗倭的事迹。
随着浯屿水寨的内迁,海上咽喉要塞失去了防守,浯屿岛沦为倭寇与海盗据点。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巡海道周贤宣计擒巨魁张维等,才平息海上乱象。尔后,浯屿岛划归漳州府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雄踞厦门期间,浯屿与金门同属郑氏的重要军事基地。清道光四年(1824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又于浯屿新筑营礅,建炮台、烟礅台及瞭望台。
随着岁月的流逝,浯屿水寨及相关海防军事设施已大多不存。遗留的“延平炮垒”和古碑记,以及蜷缩于角落的一些城墙残垣,为面貌日新月异的海岛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遗韵。
海丝节点 商贸中转
浯屿岛作为漳厦两地的海上门户,随着水寨的内迁和海上贸易的兴盛,其逐渐发展成为中外商贸往来的中转站。尤其是1567年隆庆开海后,浯屿岛更是成为许多商船的发舶港和收舶港。
浯屿岛成为当时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节点有着先天优势。浯屿水道四通,特别是其与小担岛之间的海域辽阔且水深,适合商船通航。此外,浯屿岛西部有平缓宽阔的港口,可泊船、避风。加上岛上有居民居住,可补给物资和水源,这是周边小岛所不具备的条件。《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记载:“大小担之间,门狭而水浅,惟浯屿与小担其间,洋阔而水深,商舶出入,恒必由之……然其西,则有隈澳可避风,山坡平衍,居民数百家,而大担、小担皆无之,故海人舣舟必于浯屿。”
江智猛说,15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正值西方殖民者向海外开展探险与扩张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明朝隆庆开海后,月港成为唯一开放的合法港,浯屿岛便成为月港海上贸易的门户与枢纽,往来东西洋和琉球、台湾等地的多数航路在这里交汇。
成书于明中后期的航海指南《顺风相送》记载了浯屿往柬埔寨、暹罗(泰国)、麻里吕(菲律宾利瑙角)等地的航线。康熙年间的《指南正法》,也有着浯屿往双口(马尼拉港)、长崎(日本)、咬留吧(雅加达)等地航线的记载。浯屿已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节点。
“根据中外文献记载,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参与世界大航海贸易的葡萄牙人最早抵达浯屿岛,此后,葡萄牙人在漳州海面持续进行隐藏式贸易长达30年之久。”江智猛说,不只葡萄牙,还有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外国商船也来到闽粤海面,往往在浯屿泊船,等候海沧、月港出货。
据西方史料记载,在Chincheo,葡萄牙人建立了一个临时居留地,人数达500人。
Chincheo指的是哪里?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经过详细考证,在其《葡萄牙人Chincheo贸易居留地探寻考证》一文指出,Chincheo葡萄牙居留地在浯屿。
11月14日,在“漳州月港与航海文明”专题现场会上,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义杰作《浯屿:曾经的世界节点》主旨演讲。“古代航海家们把澎湖列岛至吕宋岛(菲律宾)之间的海域命名为‘浯屿洋’。”刘义杰说,可见,浯屿在中外海上交通中的重要作用。
站在浯屿岛极目远眺,望着广阔无垠的海面,恍惚间,犹如置身于明清时期,一艘艘商船往来穿梭,在航道上有序航行,水运一派繁忙。
滨海渔村 全新篇章
浯屿岛上仅有一个村落,为浯屿村,现常住人口52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近6000人。战略意义上浯屿是海上门户,但对于岛上的人来说,向大海讨生活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勇敢的浯屿儿女靠海吃海,在风浪中搏击自己的人生。
漫步浯屿岛,林木苍翠,道路平坦整洁,环境优美,基础配套应有尽有。
“近年来,海岛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浯屿村党总支书记钟东升说,改革开放之前,海岛十分落后,岛上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渔船仅13艘。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村里先试先行,开展“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制”“集体财产投标下放”等一系列改革,大胆闯出一条适应渔村发展的新路。1993年,全村渔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成为“亿元村”。
渔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浯屿岛的渔船也在不断更迭。从20世纪60年代的帆船、70年代的中型木质拖网船、90年代的大型铁壳船,再到如今的新型玻璃钢船,浯屿在跳跃式地前进,向现代捕捞业跨越。
“我是全村第一个换铁壳船的人,没想到拉开了我们村渔业变革的序幕。”今年72岁的渔民林国棕回忆道,1995年,他从江苏南通购进村里的第一艘铁壳船,当年的利润就有200多万元,村民看到钢船的先进性与安全性,纷纷效仿。到了2005年,全岛400多艘渔船已全部由木质船更换为铁壳船。有了铁壳船,大家不断向着远洋进发,捕捞的海域由原先的离岸几十海里,扩大到台湾海峡和南海等海域。
一条船带动一条链。浯屿先后又办起了造船厂、网具厂、修配件厂、制冰厂和运输公司,还建起供电站、加油站,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目前,全村拥有钢质、玻璃钢质捕捞渔船及钢质外海渔业运输辅助船288艘,8家造船厂。2023年,浯屿村渔业捕捞产值近8亿元,约占龙海区50%。
讨海为猎,耕海为农。站在浯屿货运码头朝海上眺望,一排排渔排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极为壮阔。浯屿海区海水水质好,适宜海水养殖。渔民除了从事捕捞作业外,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海上搭建渔排,养殖真鲷、青斑、黄翅等。目前,全村年产1500吨海鲜,年产值3400多万元,成为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近年来,浯屿开始摸索转型的路子。钟东升表示,浯屿岛有美丽的海岛风光,有纯朴的渔家风情和丰富的抗倭故事,村里已请第三方规划旅游发展方案,计划将传统渔业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海上垂钓”等特色海上休闲渔业,逐步打造出一个宜居宜游的富美渔村。
凭海弄潮,浯屿岛正行进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全村年产值可达10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曾经贫瘠的渔村,已跨越发展成“漳州十佳最美渔村”。
海岛文化 传承不息
讨海而生的浯屿儿女,有着自身独特的海洋文化民俗。
坐落于浯屿岛中部的天妃宫,经历代多次修葺,现为三进四殿布局,占地面积359平方米,依山临海,气派巍然。“我们的天妃宫是莆田湄洲妈祖的第一代分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浯屿村老年协会会长郭灿辉介绍,村民信奉妈祖,每逢出海作业季节,家家户户都要来祭拜妈祖,以求出海作业平安顺利,满载而归。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生日和元宵节期间,还有“梳妆”“社戏”“游景出巡”等民俗活动,极为热闹。
浯屿天妃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我省抗倭的重要历史例证。目前,宫内保存着立于万历和道光年间的4方古碑刻,记载着该宫的兴衰历史,涉及台湾岛、澎湖列岛以及驱荷兰入侵者、剿灭沿海倭寇等事例。其中,神龛上方悬挂着保存300多年的《清康熙皇帝御祭天妃祭文》匾额,记载着清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旨复台时,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
王醮庆典是浯屿另一重要的禳灾祈安民俗活动。11月16日至17日,4年一次的浯屿村王醮庆典活动举行。其间,村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除了“迎王”绕境巡安外,还有舞龙、腰鼓队等精彩表演。
浯屿村王醮庆典每隔4年举办一次,包含“迎王”“宴王”和“送王船”等祭典,其中以“送王船”最具特色。
“不同于别的地方的王船由纸竹粘贴而成,我们制作的王船全部使用真材实料,是可以下海航行的真船。”造船师傅余和山介绍,早在农历八月,他和村里的两个老造船师就开启造船计划。王船总长8.5米,宽2.16米,深80厘米,涉及竖龙骨、安隔舱板、安龙目、上涂装、立桅杆等多道工序,装饰华丽,色彩斑斓。
浯屿送王船仪式不只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送王船是仿照古代的帆船样式,其制作严格按照传统工艺,一点都不能含糊。”今年60岁的余和山已从事造船业46载,于2000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制造王船。如今村里会这项技艺的也就4人,大多七八十岁,余和山是最年轻的一位。
为弘扬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浯屿村重修浯屿旧礼堂建成海岛博物馆。以红色年代怀旧风为基调,通过图文展示、实物展示、视频播放、场景还原等方式,讲述浯屿岛历史发展,展示海岛文化、海防文化和红色文化,是一个集科普研学、休闲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浯屿岛与月港隔着一片海洋,二者曾是紧密相连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节点。”江智猛说,深度挖掘传承利用好浯屿海岛文化,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海岛独特的人文魅力,亦能让海防和海丝的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闪耀。
听海
海防海丝 相辅并臻
□刘益清
浯屿岛是九龙江入海口的一颗明珠,更是观照厦漳近世500多年兴衰的一面镜子。
孤悬海上,却独拥襟海连江的优势,在月港引领全球化浪潮、世界贸易格局重塑的时代,浯屿岛既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又是拱卫月港的战略屏障。
这里,面积虽不到1平方公里,500年前却是一座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为当时福建“五大水寨”之一,数百年扼守闽南海上水道,与莆田南日水寨齐名。
这里,作为月港咽喉,曾是中外海上交通枢纽,繁华兴盛几个世纪,是不可替代的发舶港和收舶港。
这里,历史风烟散尽之后,面海的生活,又聚集着浓浓烟火气息,弥漫着无与伦比的美好。一个小岛,常居1万多人口,288艘钢质与玻璃钢质捕捞、运输船,海运捕捞并举,蓝色牧场渔排相望,渔歌互答,好一幅新时代的海上清明上河图……
一个小岛,何以成为发展的先行者、时代的弄潮儿?
浯屿岛500年走过的路径告诉我们,地处边陲、围在汪洋中的岛屿,必须在处理好放与守关系的前提下,当好海防前哨与海丝前行者,靠海吃海,努力扮演中国的窗口和世界的窗口角色。
明朝近300年,东南倭寇与北边鞑靼、瓦剌,对大明帝国始终虎视眈眈,朱元璋从建国之初,就极为重视边防建设,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后,令江夏侯周德兴在沿海营建系列卫城、所城及水寨,仅福建沿海就布局福宁卫、定海卫、平海卫、永宁卫和镇海卫等五大卫城,形成遥相呼应的闽海防卫长城。
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浯屿岛上立的《浯屿新筑营房礅台记》,如是曰:“浯屿、小担、大担并峙于港口海中,实为厦岛门户。”
据《厦门志》记载:“拨永宁、福全卫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合漳州卫兵二千八百九十八名戍之。统以指挥一员,谓之把总,岁轮千、百户领卫所军,往听节制。”同时,配备福船、大哨船等各类海军用船48只,使浯屿成为牢固的战略前哨。月港史研究专家江智猛分析,明初的浯屿水寨,对于九龙江入海口,以及当时的漳、泉二郡,都是一个重要的咽喉要塞,有效扼制了倭寇猖獗入侵,保护了漳厦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海疆稳固,郑和、王景弘率庞大船队,八下西洋(第八次由闽人王景弘率领),极大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宽度和长度,开启了世界大航海、大贸易时代的历史序幕。也正是海防设施完善,明代中后期,尽管倭寇日益猖獗,最终在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联合抗击之下,全面歼灭了频频侵扰浙、闽、粵的倭寇。
鸦片战争后,中国几万里海岸线上,卫所城堡等海防设施,在抵御敌寇侵略中,仍发挥了非同寻常的堡垒作用。
海疆有守、海防稳固,海上贸易的通道,才能畅达世界,海洋产业的底色,才能厚实稳健。
浯屿岛从兴起到鼎盛,正是在俞大猷、戚继光全面剿灭倭寇之后,月港迎来隆庆开海的黄金贸易时期。外患扫除,海丝重光,中国沿海以九龙江口为中心,再次织密连接东洋、南洋和西洋的海上贸易网,当时,全球贸易结算的一半以上白银流进中国,在此后至少200多年,中国毫无争议成为世界最大贸易顺差国。
直到鸦片战争后,由于统治者腐败无能、海防废弛,中国防御能力和经济总量逐步下降,成为西方列强侵凌对象,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浯屿岛几百年兴衰证明:海防强则国家强,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权牢不牢固,一要海上防卫力量作保障,二要海运、海产、海洋装备等海洋产业的兴旺,才能民富国强,长治久安。
几百年海防要塞,更兼联通中外的海丝起点,使浯屿岛积淀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妈祖信仰、送王船民俗、渔家习俗、水寨文化,形成浯屿岛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研究海丝历史的重要实物根据。
海防与海丝文化并臻,是中国东南海岛发展的鲜明路径。海防完备,国家稳定,社会清明,民族自信,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就必将越拓越宽,越走越远,越拼越强!
浯屿村送王船
浯屿天妃宫里遗存的古碑 李妙珠 摄
浯屿村王醮庆典活动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