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月,“觉醒女性”要怎么谈恋爱

摘要:这周《好东西》票房破5亿了,像极了那只著名的小蝴蝶,在亚马逊森林里扇动了几下翅膀,几周后就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巨大的风暴。

▷关于《好东西》里单身母亲的性缘关系决策,戳这里→ 王铁梅女士和男人的"课间十分钟"

如果赵又廷在饭桌上问我: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我只好老实说:一本都没有。

但这不影响我去看被打上"女性主义"标签的电影《好东西》并且给它打五星。

这周《好东西》票房破5亿了,像极了那只著名的小蝴蝶,在亚马逊森林里扇动了几下翅膀,几周后就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巨大的风暴。

它以柔丽、温馨的日常轻喜剧之身激出了巨大的网络声量,女观众远不满足于谈论电影本身,更谈论、分享着身为女性的经历和处境,还有自己为走出这些普遍而共通的困顿所做的摸索与努力

试图走出困境的个体难免迷茫孤独,《好东西》抚慰了这种迷茫与孤独,通过以前所未有的直白呈现着中国银幕从未被呈现的议题,调侃着,反对着,并尝试提出新的可能性、价值观乃至“更优解”。

这是任何男性创作者主导的电影从未做到过的事,所以《好东西》值得满分。

至于我没有读过上野千鹤子这件事(昨天已购入我的第一本上野著作《始于极限》,因为看过好几本上野的女性朋友说,这本后劲儿很大),《好东西》还真让我思考了一下什么是“女性主义”。

出于对枯燥乏味的天然排斥,我从来没想过去百度一下 「女性主义」 的官方释义,怕搜出来一串正经拗口的长词和道理。

但《好东西》让我对女性主义形成了第一层非常朴素的理解:女性主义,不就是女人有自己的主意、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表达吗?

只要坚持做这两件事,我想身为女性我会活得多一些踏实、自信、舒坦。就像《好东西》里的王铁梅、小叶、小孩儿王茉莉以及她们的创造者邵艺辉那样。

🍎

我想《好东西》讲得是女人生命中的三种关系:养育者与被养育者的关系、与男人的性缘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必然要被这三种关系考验和塑造,而这次我们得以在王铁梅、小叶、小孩儿王茉莉身上,投射自己对这三种关系的崭新想象。

就拿 「性缘关系」 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男人?进入什么样的关系?要不要尝试更新型的的亲密关系?王铁梅(宋佳 饰)和小叶(钟楚曦 饰)都是探索者和尝试者。

铁梅在影片结尾时选择把和小马的关系往前拱一卒,但不是那种"先设定目标(寻找结婚对象或长期交往对象),再倒推过程(围绕结婚对象设立冲冲标准并严格筛选)” 的所谓主流方式,而是选择尝试建构适合自己当下心境、需求和精力分配的关系:"课间十分钟",或是先从课间十分钟开始。

小叶那条线,探讨了"女性为什么总是渴望在性缘关系中被男人确认自己的价值,才能感到幸福?”

小叶在胡医生承认同时交往多个女生并且说"每个女孩子都是特别的"时,能旋即决定彻底放弃胡医生,因为这句话相当于在说:你小叶并不比其他女孩更特别。

直接否定了小叶臆想中的她被胡医生盖章确认了的“价值”。

这显示了小叶实际上渴望得到的并不是胡医生这个具体的男人,而实际上是能在性缘关系中由男人来盖章确认(validate)她自己的价值,无论这种validate的方式是娶她、赞美她、还是和她良宵共度,etc etc

至于这个男的姓胡还是姓吴,没差,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的价值必须得被一个男人盖章(validate)确认,她才能确信自己是真的有这样那样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脑回路何其危险,因为它能轻易让一个女人陷入“期待、等待有个男人前来肯定自己的价值”的焦虑循环。

我自己就误入过这种思维歧途,深深体验过那种内耗和痛苦。

而当女人意识到这是一种思维歧途,对爱情祛魅也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所谓「祛魅」,就是自我审视是否对一件事物过度「赋魅」,是否赋予了它剂量过度的意义,超过了它能够/本应承载的重量。

赋予作为"爱情载体"的男人过度的意义和重量,让他们反客为主,成了你这个独立个体的精神寄托。

《好东西》的另一重珍贵之处就在于此:后劲儿大,让人走出影院后的思考走向纵深。

思考的纵深必然导致行为实践的纵深,而真正带来改变的正是:行为实践。

过去整整一周我都趴在网上看女生们的分享和思考,做了很多笔记。以下是播客「天才女友外出偷马」《和复旦心理学博士雪敏聊《好东西》:觉醒女性要怎么谈恋爱》一期中关于小叶的部分。

听完后我立马去微信读书把曹老师的《分手心理学》放上了书架。在此感谢曹雪敏博士拨云见日的解析。

01 小叶不是清醒的恋爱脑

"小叶不是一个「清醒的恋爱脑」 ,虽然她自己说她很喜欢谈恋爱,但是我们能看到很多时候她是焦虑的。

比如对方不给她发消息的时候她会焦虑、给对方的朋友圈点赞她都要想一下,她还会在意有没有其他的女生在找这个眼科医生,等等。总之她的焦虑很多。

如果我们真的喜欢干一件事情,我们不干的时候是平静的,干了就会很快乐,但是小叶不是(这种状态)

所以我(曹雪敏)觉得小叶不能说是喜欢恋爱,反而是一种「强迫性地需要恋爱」

因为小叶在生活中其他地方还没有强烈地体会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或者喜欢的人,包括她做乐队主唱,也会有很多焦虑的地方。

“焦虑”和“紧张”还不一样,在影片中她特别享受做得也很沉浸的反而是那个录音的工作。

小叶不算「喜欢谈恋爱」,也不算「清醒的恋爱脑」,她也不叫「恋爱脑」,因为她在恋爱中的界限分得还是挺清晰的:

当她知道眼科医生还有其他女伴的时候,她也会收

当最后胡医生因为误会她为自己自杀而回来找她的时候,她拒绝了。她还是有说不的时候,也有自己说不的标准的。

除了过于焦虑,小叶还会为了对方而改变她自己,并且这种改变是极其猛烈的。

比如她告诉胡医生她其实已婚有小孩(目的是让对方不用担心她会黏上他)。如果我们虽然焦虑、紧张,但依然能坚持做自己,那可能还算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我们只是对这段关系有期待。

但小叶做出太多/太大的改变自己了,这不是一个健康且关爱自己的状态。

小叶和胡医生之间,后者是明显的高位。因为这段关系中,一个改变自己(小叶),另一个完全不改变 (胡医生)。

一个人有没有爱的能力我们先不看她怎么对别人,先看她怎么对自己。当她都不知道怎么爱自己,或者当她都不为爱自己付出行动的时候,那她所有这些“向外”的做法可能并不是出于“爱”的动机,而是出于其他的一些需要去做的。

那不是她所谓的「我只是比别人更勇敢,更有爱的能力」,而只是这么做能填补她内心的失落和空虚,她这是在“向外求”。

如果她能停下来,更看到自己、爱自己,她可能也不需要如此强烈地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向外求”。

当她爱自己以后,她应该能找到一个真正欣赏她、爱她的伴侣,这时候再”向外求“才更好,那才叫真正的付出,而不是现在这种”强迫性的需要“。

她对胡医生的“爱”也没有独特性,她对胡医生做的一整套动作,完全可以照搬到另一个人身上。

而爱一个人,你得“读懂对方”,然后在落到我应该用哪些行动去爱他、去表达对他的爱。能读懂对方的人应该也是能读懂自己的。

小叶没读懂自己,同样她也没有读懂胡医生。

02 异性恋女性想找个好的爱人很难

(中国)社会的性别偏见,造成男性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了解、平等地对待女性。

由于(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存在,很多男人从小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当他们带着这种优越感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就会破坏关系里的平等,导致关系里的"爱"被破坏。

当人处在不平等的地位时,就没有什么意愿去了解对方,去把对方当做一个不同的个体来交流,而是变成“我的想法/做法是更好的,你听我的就是了。”

这就是目前很多男性对待和他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女性的态度。

在这种大环境下,女性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让自己的伴侣成为一个“好”的爱人。

女性受言情小说的影响,愿意去更多地付出、去坚持、去相信,就非常容易为了爱情付出很多,从而让自己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减少。

所以当社会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女性)个体就会很难,所以女性更要懂得保护自己、爱自己。

往期文 ↓↓↓

来源:顾硬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