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百废待兴。经济在恢复,工业在推进,外交在突围。海运,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而跃进号,就是这座桥梁里最引以为傲的一环。
1963年5月,一艘名叫“跃进号”的万吨巨轮在大海上失踪了。
那年,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百废待兴。经济在恢复,工业在推进,外交在突围。海运,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而跃进号,就是这座桥梁里最引以为傲的一环。
跃进号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总吨位超过一万三千吨,是当时中国海运能力的象征。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当时的“万吨轮”意味着什么,但在60年代初,那简直就是一艘“海上长城”。
跃进号原本要从青岛出发,前往日本门司港运送货物。这是一次普通的商业航行,也是当时中日之间为数不多的正常交流之一。4月30日,它从青岛启航,航线穿过黄海,越过朝鲜半岛南侧,目标是太平洋的另一边。
可它只航行了一天。
5月1日,跃进号在济州岛西南801海里处沉没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当天还没等中国方面发声,日本就已经抢先一步向世界发布了消息。NHK等媒体迅速播报:“中国万吨轮跃进号在公海被鱼雷击沉。”
消息一出,整个世界哗然。鱼雷、击沉、万吨轮,这几个词叠在一起,就不是一次单纯的海上事故了。
中国被突如其来的消息击懵了。外交部还没掌握准确情况,新闻就已经在东京传遍大街小巷了。那一刻,全世界都在盯着中国会说什么,可中国却什么都还不知道。
跃进号出事前并不是毫无征兆。根据后来公开的资料,跃进号在沉没前曾向总部发送两条紧急电报:
第一条是:“我轮受击,损伤严重。”
第二条是国际求救信号。
这两条信息确实让人浮想联翩。海上通讯在60年代还不算发达,跃进号的无线电信息是靠高频电波发射的,覆盖范围受天气、位置、甚至太阳活动的影响。
当时接收到求救信号的国家很少,中国方面由于距离遥远,没有第一时间捕捉到。
反倒是日本声称,他们的渔船当时就在附近,并救起了多名跃进号船员。日本方面说,他们是从这些船员口中得知跃进号是被鱼雷击中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一个万吨轮沉没,消息没传回母国,倒是让别国抢先报道,连“鱼雷”的结论都下了。这让人难以不怀疑,日本到底是怎么这么快、这么具体地掌握第一手情报的?
日本的消息一出,其他国家开始一个接一个“撇清关系”。
美国最紧张。美国海军部长和太平洋舰队司令亲自出面开记者会,表示“美国海军绝未在事故海域活动”。他们还“好心”地提供了另一种猜测——跃进号可能是触碰了“二战时期日本布设的水雷”。
听上去挺合理,但这其实也是在把锅甩给日本。日本自然不干,说那片海域是他们重要的渔场,不可能布有水雷。再说了,战争结束快二十年了,海底水雷哪还这么灵?
韩国也立刻撇清:“我们根本没有潜艇,怎么发射鱼雷?”
蒋介石也来了声明:“如鱼雷发自潜艇,必为美帝所为。”
短短几天里,几个最有嫌疑的国家纷纷撇清。美国、苏联、日本、韩国、台湾,谁都不愿背这个锅,跃进号沉没成了一个国际迷雾事件。
中国这边也没乱。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调查。他的话很直白:“能不能查明跃进号沉没的原因,关系着我国的国威。”
当时的中国不像现在这样信息畅通、技术先进。想搞清楚真相,只能靠一点点地调查。
5月2日,跃进号幸存的船员从日本返回,接受调查。
船员们的说法,大致分为两类。
有的人说,他们确实听到船底发出“爆炸般的巨响”,感觉就像被击中了。他们甚至看到一个“模糊的黑影”,怀疑是潜艇。有的还说,跃进号在沉没前被连续击中三次,第三次是致命的。
这些说法符合日本公布的“鱼雷三连击”版本。但问题是——这些只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印象,没有实际证据。
还有人说,他们只感觉船体突然剧烈摇晃,然后就迅速进水。
这一派的描述听上去更像是“触礁”或者“结构性破损”。
就在大家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周总理决定亲自找跃进号船长谈谈。
船长的说法彻底让事情来了个大转弯。
他说,跃进号不是被鱼雷击沉的,而是触礁了。
更关键的是,他承认,在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他私自改变了航线。
原本设计好的航线较为安全,但距离韩国海域太近。船长担心可能发生的“政治意外”,于是决定绕远一点,结果误入了一片布满暗礁的海域。
一艘万吨轮,在暗礁中如履薄冰。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块暗石,碰撞时也可能带来致命伤。
听到船长的坦白后,中国没有马上发布调查结论。
一方面,不能排除人为蓄意袭击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是因为航线变更导致的触礁,那背后的责任问题也需要厘清。
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实地水下调查。
5月12日,周总理视察舰队准备工作。为了确保调查的权威性,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和政委亲自带队出征。舰队还得到了空军的配合,派出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因为出事海域靠近美国第七舰队活动区域,一旦有不明舰船接近,中国必须有所准备。
5月22日,中国海军调查船队在公海找到了跃进号的沉没地点。
水下作业队共有72人。他们反复潜水、观察、采样,连续几天不眠不休。
最后确认了以下几点:
跃进号船体有三个大破洞,五个凹陷,一个断裂点;
在沉船不远的海底,发现一块带撞痕的巨大礁石,上面残留着和跃进号船身相同颜色的油漆;
没有发现鱼雷碎片、弹痕或爆炸物残渣;
海底附近没有发现潜艇活动痕迹。
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跃进号是因为触礁而沉没的。
这个调查结果最终被中国政府在外交场合公布。世界各国这才松了一口气——没人愿意这艘万吨轮的沉没演变为一场地缘政治的火药桶。
回到最初那个疑问:跃进号沉没,中国还没说话,日本怎么就先发了消息,还说得头头是道?
有两种可能:
日本真的有渔船在附近,并且救起了部分船员;
日本借此机会博取舆论注意、试探中国反应。
无论是哪一种,日本的抢发新闻都说明了一点:国际舆论战早已打响,而当时的中国在信息传播上明显处于劣势。
跃进号虽然沉没了,但留给中国的,远不止于一艘船的消失。
第一,它暴露了当时中国在船只管理制度上的问题。船长私自改变航线、信息传输不畅、船员经验不足,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中国海运体系改革中被认真反思。
第二,它提醒了中国:海上安全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技术、制度、外交的系统工程。
第三,它让中国更加重视对信息发布权的把控。不能再让别国先开口,自己还蒙在鼓里。
第四,它成为中国现代调查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起点。调查、汇报、实地取证,整个流程经过了严密设计。正是这些机制,后来逐步拓展为各领域的应急反应体系。
跃进号沉没那一年,中国才刚刚尝试走出去。它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一段成长的起点。
今天,我们有自己的全球海运体系,有卫星、雷达、深海潜水器,有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可这一切的根,都曾埋在跃进号的残骸里。
就像詹天佑说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
来源:宇宙骑士林黛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