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规范“魔改” 促AI视频创作良性发展

摘要: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下文简称“管理提示”)指出,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管理提示认为,此类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在过去几年内,AI“魔改”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下文简称“管理提示”)指出,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管理提示认为,此类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在过去几年内,AI“魔改”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风靡,当然也有网友认为其“没有营养”。于笔者而言,此次管理提示的发布便是传达了一个信号,即AI视频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先“打扫干净屋子”——清除部分AI“魔改”视频内容。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创作视频已成为各大视频平台的重要内容。然而,近期一些AI“魔改”作品因缺乏“底线”在视频平台上饱受争议,如部分网友所言,“最近‘小作坊’下的料可谓是越来越猛了。”

所谓AI“魔改”视频,一般是指创作者借助AI技术手段恶搞影视、现实人物的行为、语言等特征,对影视作品等视频资料进行二次创作的一种娱乐视频形式。其实,在AI技术尚不成熟的时候,视频平台的创作者也会通过视频剪辑、3D建模等方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在广为流传的《红楼梦》恶搞作品“林黛玉倒拔垂杨柳”中,林黛玉摇身一变,成为了武艺高强的女侠;而《甄嬛传》在一些创作者的手中,从宫斗戏变为武打戏,甄嬛与雍正进行激烈交锋。如今,在AI技术的加持下,这些恶搞视频的内容形式“怪招频出”,华佗化身“变种人”、孙悟空逗乐容嬷嬷等“魔改”内容早已屡见不鲜。

这种视频形式在诞生之初的确吸引了一些观众的目光,但当下的AI“魔改”视频正暴露出更多问题。除了上述“魔改”形式,多个视频平台也出现了诸如“孙悟空与白骨精接吻”“武松和潘金莲接吻”等低俗作品,让诸多网友感到不适。更有部分短视频博主借机发布教学视频称:只需花费9.9元,利用某款AI软件,便可实现用两张人物图生成两人接吻的视频,效果十分逼真。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AI拥抱接吻不翻车”“AI拥抱接吻详细教程”等内容比比皆是。令人担忧的是,随着AI视频创作门槛的降低,相关推广内容产生的影响可能会继续扩大。对此类“魔改”创作如不加以约束,听之任之,未来定会影响社会的正向风气和价值导向。

AI视频的“魔改”创作也潜藏着法律风险。AI技术的发展的确为视频创作带来了便利和创新,但也给内容监管、版权及肖像权保护带来了挑战。例如,AI“魔改”经典著作就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如果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就将《水浒传》进行恶搞改编,或将《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用于商业用途,都可能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制作合成亲吻视频,也属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形象进行使用的行为,即使未用于商业目的,也可能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一旦合成的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对被合成的人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其名誉受损,还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针对上述乱象,管理提示应运而生。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AI“魔改”经典的严肃整顿,并非要彻底禁止AI视频创作,而是要引导其健康发展,遏制“魔改”创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笔者看来,各大视频平台作为汇集AI“魔改”视频的主要渠道,应当成为处理乱象的先行者。首先,平台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内容审核流程,充分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剔除掉不合规的AI“魔改”视频内容,并对正当用途的AI创作视频进行显著标识。其次,平台也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部分宣传AI低俗视频制作的广告及视频内容进行警示、惩处。另外,平台还应加大对平台用户科普力度,提高用户的版权和肖像权保护意识,让用户清晰地认识到,AI视频创作应牢守底线、遵守法律,不应将AI技术单纯视为恶搞视频的创作工具。

近两年,AI技术不断重塑业态,视频创作就是AI技术成熟以来被广泛应用的场景之一。但是应警醒,如若使用不当,AI技术也会成为双刃剑。它的确能使视频创作的效率提高,但这种提高不能违背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底线。AI视频创作的研发本意仅仅是为人们创造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来创新视频内容,但现实情况是,AI“魔改”、AI换脸等创作问题在不断滋生。因此,社会各界仍需共同努力,为AI视频创作划出清晰底线,清理视频平台上不合规的AI“魔改”内容,使AI视频创作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帮助人们制作出更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科 斯)

来源:消费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