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60%与下跌30%,哪一面是真正的三花智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6-05 18:04 6

摘要:三花智控出口美国业务占比不足20%,中国生产直接出口至美国的业务占比不到5%,且大部分订单采用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模式,由客户承担关税及运费。

三花智控出口美国业务占比不足20%,中国生产直接出口至美国的业务占比不到5%,且大部分订单采用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模式,由客户承担关税及运费。

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管东生

三花智控(002050.SZ)的前方,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灰。

据官方发布公告,近日,三花智控通过联交所上市委员会聆讯,登陆港股已箭在弦上。

推进A股与H股双线上市,三花智控的目标很明确:立足估值体系,A股偏重公司的国内市场地位与增长潜力,H股着眼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与行业格局,“全都要”的结果证明三花智控需要一个“跳板”,从国内的圈层跃迁至全球舞台。

对三花智控而言,这次横空一跃是明显利好,可是反响起伏不定。先看二级市场表现,2025年1月2日开盘,三花智控的股价为23.21元;公告冲击H股上市,股价一路上涨至36.71元;随后开始回调,截至5月底股价徘徊于25元左右。

上涨近60%在前,下滑约30%在后,三花智控的股价划出一道正弦曲线。或许起伏波动过于惊心动魄,公司大股东也在调整。2025年一季报显示,前十大股东中,虽有华夏沪深300ETF与嘉实沪深300ETF两大基金进入前十大股东,合计增持0.9%,但另有七大股东持股比例下滑,降幅1.86%。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增持三花智控的公募基金为57个,减持的为88个,可见公募基金的态度同样有些摇摆。

对于这勇敢的向前一步,各方的态度并不明朗。三花智控的国际化是正确的决策吗?未来业绩会如股价般起伏不定吗?

壹 | 龙头也烦恼

只看成长轨迹,无疑三花智控是一个优秀的投资标的。

公开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热管理都是三花智控的核心技术主线。上市(2005年)之前,其主要产品以截止阀为主,逐步拓展至空调用电子膨胀阀与电磁阀;为拓展电子膨胀阀与电磁阀产能,公司推进上市并推进四通阀与微通道等业务,让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以下简称“热管理”)成为第一主业。

巩固传统业务板块领先优势的同时,三花智控开始拓展汽车零部件业务(以下简称“汽零”)。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新宠后,该业务驶入成长“快车道”。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快速增长期公司设定的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经过多年发展,三花智控已建立热管理与汽零两大成熟的业务板块。综合2020年以来年报数据,前者营收规模从96.41亿元稳定增长至165.61亿元,CAGR为14.48%;后者从24.69亿元快速增长至113.87亿元,CAGR为46.55%,形成“双主线”成长格局。

中泰证券发布研报显示,中国冷配行业数轮优胜劣汰,CR(Concentration Ratio,集中度)3常年维持在90%水平。三花智控在众多细分赛道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发展趋势十分理想,这一点通过其近些年业绩数据得以佐证。

2020-2024年间,三花智控的营收从121.1亿元增长至279.4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4.62亿元增长至30.99亿元,两组数据的CAGR分别为23.25%与20.66%。

只是在一派欣欣向荣之下,三花智控同样有烦恼。

回溯2021年以来的政策信息,各部门推动国内家电消费的政策频出,既有面向家电下乡与费用补贴的数量型消费,又有面向绿色与智能的质量型消费。以空调、冰箱为代表的制冷设备,迎来正面利好,包括美的集团(000333.SZ)、海尔智家(600690.SH)、格力电器(000651.SZ)等典型主机厂商业绩始终向上。

不过对三花智控而言,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并未表现出相匹配的优异。2020-2024年期间,该板块CAGR为14.48%;2024年,年增速为13.09%。4年内的CAGR大于年增速,可见作为第一主业的增速爆发力有所减退。

汽零业务同样如此。近些年,虽然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与增速快速提升,但论汽车市场整体销量数据并非始终向上。

在此背景下,三花智控维持该业务向上稳态已经不易。即便如此,汽零与热管理业务类似,自2020年以来四年内,同样出现CAGR(46.55%)大于年增速(2024年增长14.86%)的情况。

“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在高速成长的状态。”对于增速放缓的事实,三花智控已有充分的准备。工作人员表示,经过长期发展,热管理行业逐步走向红海市场,增速难有大突破;汽零业务快速增长期,三花智控设定的CAGR目标为50%,现已下调至20%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国际化成为走出险境方式之一。何况结合年报数据,虽然2020-2024年期间,三花智控国际国内不同市场营收CAGR,前者(20.83%)不及后者(25.41%),但论贡献率,国际(44.73%)国内(55.27%)两个市场的差距并不明显。

如此看来,三花智控推进国际化是正确的选择。

贰 | 质疑成立吗

如果国际化成为方向,开足马力就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三花智控的焦点。然而现实情况是,是否成为“焦点”还不确定,一些“疑点”正在发酵。

2020-2024年间,三花智控的合同负债始终在1亿元以内,最高只是在2021年到达8000万元。与此同时,在建工程的规模却在不断放大,CAGR达到36.32%。将两组数据结合,可以作出猜想:三花智控的产能触顶,正在加班加点扩产能,需要控制订单量。开足马力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翻看近些年的财报,三花智控会持续更新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另外两个重点项目分别投向年产6500万套商用制冷空调智能控制元器件建设项目,以及年产5050万套高效节能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技术改造项目——指向均为产能,似乎也在印证猜测。

“(三花智控)实行‘以销定产’,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布置产能,否则会形成大量浪费。”对于上述逻辑,工作人员给予正面否定。他表示,截至目前三花智控已与全球70%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尽数囊括行业龙头。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就决定着订单不可能爆发式增长。

即使走向国际市场且出现订单快速增长的实际情况,也不会带来产能压力。该工作人员表示,客户提交订单后,都会为三花智控预留充足的生产周期,从而完成新订单排产。因此,无论外部需求如何波动,产能调控的主动权都在三花智控手中。

何况经过多年的成长,三花智控的海外布局也有了众多成绩。中泰证券报告显示,2007年通过并购兰柯正式开始拓展海外市场,随后在2012年与2015年收购德国亚威科与三花微通道,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结合港股招股书数据,截至2024年9月30日,三花智控在全球共有48个生产工厂。其中包括美国、波兰、墨西哥、土耳其、奥地利、越南、泰国及印度的13个海外生产工厂,开利、松下、大金等国外主机厂商均已成为其固定客户。

至于新能源汽车,同样有挖潜的空间。工作人员表示,新能源汽车普遍以电池、电机、电控为核心构件,需要安装更多热管理控件,因此需要更多技术投入,实现零部件之间的协调运转。更高的技术要求,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为三花智控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截至目前,在汽零业务板块中,90%的业务贡献来自新能源热管理产品,只有10%收入来自传统燃油车热管理。”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渗透,相应业务占比也在快速提升。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全球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级。受益于各地区的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量逻辑),以及热泵技术升级(价逻辑),量价齐升有望驱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2026年CAGR维持在16%的水平。

这样看来,三花智控的稳定发展具备较强的确定性。

叁 | 等待机器人爆发

当然,只有热管理与汽零两个业务的确定性,难以让投资人看到未来的增量空间。三花智控如何在机器人产业链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撬动投资价值的关键增量。

东吴证券报告显示,机器人的旋转关节和线性关节等电执行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精细化电机,这与三花智控的热管理阀、泵等产品逻辑与技术需求方向相通。因此未来向机器人产业链迈进的战略决策,符合三花智控的基础能力,这也成为其落实布局的重要依据。

不久前,《年内振幅79.61%,拓普集团如何处理特斯拉依赖症》曾介绍,2016年,通过与特斯拉签订《供应商定点书》,拓普集团顺利进入整车供应链体系,成为Model 3轻量化底盘结构件供应商。

依托该基础,特斯拉推进机器人项目Optimus时,该公司通过行星滚柱丝杠与滚珠丝杠的两套解决方案,成功切入机器人“T链”,市值顺势快速上行。

相比之下,三花智控同样是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甚至切入“T链”的时间更早(2015年),同样可以基于现有成果,围绕机器人零配件建立“第三增长曲线”。

东吴证券曾经调研多家已经布局机器人行业的厂商。通过客户关系、响应能力、集成能力、软件能力、精密加工能力、成本优势等六个维度,评判企业的优劣势。能够在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只有三花智控一家。

“按照合规要求,我们不能对外公开相关统计数据,只能说2024年,在相关领域的营收,已经达到千万元人民币的级别。”据工作人员表示,虽然财报中没有明确列出,但三花智控已经“悄悄”完成“从0到1”的突破。规模不大,意义非常。

根据第三方机构赛迪顾问报告,"十五五"时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渗透率快速提升期。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82.6亿元,2030年进一步达到105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5%。或许未来三花智控建立全新的估值框架,根源就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三花智控明确表示,通过推进全球化的发展路线,现已在波兰、墨西哥、泰国、越南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已经成为重要阵地;相比之下,出口美国业务占比不足20%,中国生产直接出口至美国的业务占比不到5%,且大部分订单采用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模式,由客户承担关税及运费,关税影响有限。

为此,国元证券发布研报表示,经过与下游客户研发仿生机器人取得积极效果,该业务条线有望在2025年成为“第三增长曲线”。配合现有二级市场回购计划,对该公司的发展持有正面态度,并给予“买入”评级。

这样看来,或许短期内波折难以避免,不过放眼长远还是要给三花智控一些时间和耐心。

来源:财经思享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