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脉在青少年心中“活起来”辽宁考古博物馆沉浸式探索之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6-05 16:42 5

摘要:6月2日上午,辽宁考古博物馆内光影流转,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联合沈阳市和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平区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和平区马路湾街道电业社区少工委开展“触摸历史脉络,点燃未来之光”主题公益研学活动,组织来自40所学校的50余名名少先队员,以“分批

沉浸式场景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

6月2日上午,辽宁考古博物馆内光影流转,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联合沈阳市和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平区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和平区马路湾街道电业社区少工委开展“触摸历史脉络,点燃未来之光”主题公益研学活动,组织来自40所学校的50余名名少先队员,以“分批沉浸式体验”形式,叩开辽宁历史文化的厚重之门。

此次活动突破传统参观模式,以三大创新场景设计打造穿越体验:在红山文化展区,孩子们通过触控屏参与“为红山人体检”互动,直观观察五千年前先民的骨骼结构与复原容貌,配合讲解员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彩陶坡遗址陶器的解读,立体解码“中华第一龙”诞生地的文明密码;辽宁长城文化展以“行走的城墙”动线设计,引领孩子们穿越战国燕长城、明代辽东镇长城微缩模型,让历史场景触手可及;馆内特别呈现的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仿铜陶礼器,以及牛河梁遗址、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群,成为讲解员口中“生活化类比”的鲜活案例——如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陶器形制与现代生活器物关联,让文物从展柜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意象。

双向互动教育:从“被动倾听”到“主动解码”

一个半小时的探索中,活动以分层互动设计激活青少年参与热情。在“辽宁古代文明timeline”互动屏前,孩子们触屏点亮朝阳牛河梁、沈阳故宫等历史地标,结合讲解员对“营口金牛山遗址将辽宁人类活动史前推至28万年前”的讲述,逐步勾勒出“多元一体”的地域文明脉络。来自皇姑区塔湾小学的董雨萌同学分享:“当看到牛河梁的玉猪龙时,我仿佛穿越回了五千年前的红山部落,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智慧!”和平区振兴街第二小学白雨灵同学感叹:“触摸着长城模型,耳边响起金戈铁马的投影音效,才真正明白‘守护边疆’四个字的分量。”“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如何守护家乡文脉?”活动现场发起的“文物保护小卫士”倡议,收获全体队员响应。

公益实践价值:构筑青少年文化自信“护城河”

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宋世辉介绍,此次活动是其“青少年文化根系培育工程”的关键实践。选择辽宁考古博物馆,因其独特教育特质:作为集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示传播于一体的省级考古专业场馆,其藏品体系完整串联辽宁从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明演进——从牛河梁遗址实证五千年前“红山古国”的礼制雏形,到东大杖子墓地揭示战国时期辽东族群的社会结构,再到长城遗址展现古代边疆治理智慧,成为青少年认知家乡的“活教材”。馆内“考古发掘现场还原”“文物修复过程展示”等特色板块,更以实证视角培养青少年的探究精神。此外,活动特别组织困境儿童、乡村学校少先队员参与,推动文化资源均衡化,让博物馆教育突破地域限制。

未来展望:让文化探索成为“成长刚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的此次探索,将牛河梁玉猪龙的神秘、东大杖子礼器的庄重、古代长城的雄浑等地域文明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生活体验,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这类兼具知识性、体验性与公益性的文化实践,正逐渐成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新刚需”。

来源:宋世辉文艺爱心总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