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风云录——隆裕太后与皇朝落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6-06 01:12 6

摘要: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为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均为满族八大姓之一。爱新觉罗氏是明末建州女真的贵族姓氏。叶赫那拉氏是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叶赫部的贵族姓氏。在清朝建立之前,两个氏族之间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时相互残杀,

北海公园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为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均为满族八大姓之一。爱新觉罗氏是明末建州女真的贵族姓氏。叶赫那拉氏是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叶赫部的贵族姓氏。在清朝建立之前,两个氏族之间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时相互残杀,是朋友时开始联姻。事实上,他们世世代代都有血统之亲,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孟古,生下儿子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率军剿灭叶赫部统一满洲女真时,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临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最终,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清帝国确实亡于叶赫那拉氏女人之手。是慈禧太后的保守和固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是隆裕太后签署了清帝退位诏书,宣告大清王朝的落幕。

叶赫那拉氏-静芬——隆裕太后

一、出身名门,失宠后宫

叶赫那拉氏·静芬是慈善太后的侄女,父亲叶赫那拉·桂祥是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爵位三等承恩公。静芬出身于显赫的皇亲国戚之家,乳名“喜子”,一个多么吉利的名字。她小时候每天除了向父母请安外,就是吟诗作画。要不就是与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过得无忧无虑的日子。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亲妺妹的儿子,与静芬是表姐弟。那时的人们都喜欢表亲联姻,亲上加亲。慈禧太后也不例外,她认为将亲侄女嫁给光绪皇帝,可以让她帮助自己更好的监督光绪,避免皇帝脱离自己的控制。整个桂公府的人都为静芬即将成为一国之母而欣喜若狂。唯独静芬一人忧心忡忡,她曾经进过宫门,见过表弟光绪,知道这个小三岁的表弟并不喜欢自己,而现在却要成为他的皇后,那以后的日子该如何相处呢?

慈禧太后

但慈禧太后的旨意谁也不敢违背。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遴选叶赫那拉氏-静芬为皇后,并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五举行大婚典礼。户部右侍郎长叙家的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光绪皇帝大婚在即,宫廷上下忙碌不堪。桂公府内,静芬亦忙着学习宫廷礼仪。不料紫禁城居然起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太和门。这也太不吉利了吧!不祥的预感涌上静芬心头。清朝皇帝成婚之时,依礼皇后要坐大婚的轿子从紫禁城外一路进入内宫,期间必须通过太和门。可是,大火竟把太和门给毁了。虽然慈善太后也觉得此事晦气,但坚持不改婚期,并当机立断地决定造一个假的太和门应付一下。匠人们夜以继日,终于在大婚前搭了一个彩棚充作太和门。

光绪皇帝

大婚之夜,光绪帝面色阴沉。他带着哭腔对静芬说“我们是表姐弟,可为什么要做夫妻呢”?静芬听了心都碎了。按照大清规矩,光绪帝与皇后在钟粹宫住了三天。这三天,无论皇后怎么苦劝,光绪帝就是衣不解带。静芬虽然成了隆裕皇后,但她只是一个不受皇帝宠幸的皇后。隆裕皇后的长相真也不讨人喜欢,一张长脸,两眼无神,背有点驼,一点也没有母仪天下的风范。而与她同时进宫的珍妃五官端正,气质优雅,生性活泼,工翰墨,善棋艺,人聪颖,引起了光绪的注意,渐渐地填补了皇帝内心的空白。珍妃与光绪帝相依相伴,俩人情投意合,感情日渐深厚。隆裕皇后知道自己比不上珍妃,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慈禧很是生气,让人叫来皇后训斥了一顿,让她负起后宫之主的责任。隆裕皇后便向慈禧太后诉苦,哭说珍妃迷惑皇帝,独享皇恩,徒存觊觎皇后位置之野心。慈禧决定出手修理珍妃。

叶赫那拉氏·静芬——隆裕太后

光绪皇帝大婚后,慈禧不敢违背祖宗之法,退隐颐和园。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训政下终于亲政了。但朝中大臣都是慈禧的亲信,一切事情先请懿旨,再于皇帝面前奏闻,这让光绪很是无奈。珍妃仰仗光绪的宠信,利用皇帝急于培养属于自己近臣的机会,除了极力推荐自己的老师文廷式、兄长志锐外,居然在私下里还干起了卖官的勾当!她把上海道这么重要的官职,卖给了一个从未踏足仕途的文盲富翁鲁伯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重要职务,是先由军机处拟出名单,呈给皇帝选定的。而如今却由光绪帝直接下旨,就这么被珍妃高价给“卖”了。慈禧岂会不知珍妃暗地里的勾当,当即命人把珍妃召来,按照处罚宫女例,当众“褫衣廷杖”30竹竿子。瞧着爱妃隆肿的嫩腚,光绪皇帝心痛不已。他把珍妃在慈禧那边受的委屈与伤害迁怒于隆裕,从此更不把隆裕放在心上了。

珍妃

二、生逢乱世,身不由己

光绪二十年(1894)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大清帝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提出维新变法倡议。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在慈禧太后默许下,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开始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积极策划推行新政,史称“戊戌变法”。但遭到守旧派的猛烈抵抗,新旧两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为使维新得以推行,维新派和光绪皇帝寄希望于“武力”。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命袁世凯和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9月18日,军机处章京谭嗣到法华寺夜访袁世凯,请他必要时出兵相助,但没有得到回应。

颐和园——铜牛

隆裕皇后博览群书,虽然对西方历史与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容易接受维新变法的观点,但她遵从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更没有勇气冲破"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在伦理道德与祖宗家法的双重束缚下,决定了她只能请示和服从慈禧,劝戒和忍让光绪,必然会被视为保守守旧的一党。而珍妃自幼随曾‬任广东将军的伯父长善在广州长大。广州是五口通商的开放‬口岸。珍妃耳闻目染,思想受西方影响较深,一心支持维新变法。且她向光绪皇帝推荐已任翰林院进士的文廷式及已任翰林院编修的志锐,亦积极协助光绪帝参与维新,推进新政。就在新旧两派斗争日趋激烈之时,9月21日凌晨,被守旧派蛊惑的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以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为由,将他幽禁于中南海瀛台。

中南海——瀛台

光绪被囚之后成为无枷之徒。他怀疑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就用朱笔写了“必杀袁世凯”的手谕密藏于砚台内。慈禧太后只允许隆裕皇后去看望光绪。但光绪已经对慈禧太后恨之入骨,始终把隆裕当成太后的替身。每次皇后来时,他都闭上眼睛不发一言,直到她离开。一日,皇后不知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光绪怒气冲冲地将她头上的发簪拔下来扔到地上摔碎了。那个发簪是慈禧太后赏给她的乾隆时期的遗物。隆裕知道光绪的一腔愤怒实际是冲着慈禧发的,这让她感到无比委屈。事实上她比光绪还可悲,只不过她的囚所是无形的而已。而珍妃日子更是难过。她再次被慈禧施以褫衣廷杖,并幽闭于钟粹宫后的北三所。正门被牢牢锁上,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逢年过节必须跪着听老太监训斥,被训完了还得磕头谢恩,真是惨不忍睹。

钟粹宫

在光绪帝被囚禁的同时,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烧教堂,杀教士,严重影响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列强的强烈抗议。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联想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慈禧太后怒火中烧。她听信了端亲王载漪之言,想利用义和团“刀枪不入”的“仙术”,以抗衡西方列强。她宣召义和团“入京勤王”,并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宣战,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惨剧的发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慈禧决定携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她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由,命太监将她推入乐寿堂前的井中溺死。八国联军入京后,烧杀戮掠,生灵涂炭。1901年1月29日,在庆亲王奕劻与议和大臣李鸿章接受了十一国公使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后,八国联军开始撤离北京。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三、垂帘听政,勉其所难

1901年2月13日,痛定思痛,慈禧太后在西安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进行改革,开始了继洋务新政、戊戌新政之后的晚清第三次新政,史称清末新政。当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两宫起驾返京,光绪继续其囚禁的日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病重。当她听说光绪得知后喜形于色时,不由勃然大怒,决定要让光绪帝死在自己的前面。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绪亦病重了。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年仅三十八岁。慈禧选择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新帝,是为宣统皇帝;尊隆裕为皇太后,自己‬为太皇太后。第二天,统治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亦去世了。她留下遗诏:"摄政王载沣奉太皇太后懿旨监国。军国机务,中外章奏,悉取摄政王处分,称诏行之,大事并请皇太后懿旨"。

摄政王载沣与

宣统帝年仅三岁,隆裕太后仿照慈禧垂帘听政,与摄政王载沣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开始了她三年短暂的政治生涯。在清理光绪遗物时,隆裕发现藏在砚台内光绪用朱笔写的“必杀袁世凯”手谕。虽然光绪生前与隆裕关系并不好,但一日夫妻百日恩。丈夫的遗愿不能不完成。隆裕悄悄地将此事交予摄政王载沣处理。载沣与光绪是‬同父异母‬兄‬‬弟,早就忌惮袁世凯北洋势力的扩张。他利用皇室亲贵煽动御史上疏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将步曹操、刘裕后尘”之机,拟好将其革职法办的上谕,却遭到军机处首席大臣奕劻及张之洞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隆裕太后与载沣都是没有主见的人,思前想后,只好修改谕旨,以袁患足疾为名,将其开缺回籍养疴。

闲居河南彰德的袁世凯

之后,隆裕太后对北洋势力采取笼络的手段。在载沣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时,她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亦为军机大臣。这一下载沣被惹火了。虽然最后他也答应让两人同时为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了。载沣虽没明说,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让她不要越位。经此一遭,隆裕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保住溥仪的帝位,必须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危及自己的位置。隆裕拉拢的主要对象是庆亲王奕劻。在戊戌政变中,奕劻坚定不移地支持慈禧得到恩宠,受封为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在朝中权力很大。在得到庆亲王奕劻的支持后,隆裕才具备了有限抵制载沣专政的实力。

庆亲王奕劻

受光绪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隆裕决定继续推行慈禧时期的新政,并期望通过新政继承光绪帝所进行的改革。国内立宪派应运而生。1910年,大清帝国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立宪请愿运动,迫使清廷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并提前召开国会。自1906年慈禧派载泽等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后上奏请求立宪,立宪事宜迟迟没有进展。面对各地迅猛的立宪请愿运动,载泽再次上奏请求立宪。1911年5 月8日,清廷组成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的责任内阁,完成了清末新政国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廷公然蔑视皇室不入阁这一源于英国宪制的惯例,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而已。所谓的立宪已成一纸空文。这直接把立宪派推入敌对阵营,导致了自己不久之后的败亡。

皇族内阁成员留影

四、退位让国,黯然离世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而拉开了序幕。10月11日,革命党人与湖北咨议局议员和绅商代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指出武昌起义是推倒清朝,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会议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爆发后,举国震动。隆裕太后惊慌失措,急令陆军大臣荫昌率两镇北洋新军赶赴湖北镇压革命。当时,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创建的北洋新军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新军是国内两支最为强大的军队。湖北新军作为武昌起义的主要武装,腐朽没落的八旗军与绿营根本不是对手,北洋新军成为清廷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但北洋新军从将到兵均听命于袁世凯。第二镇军统冯国璋在率军南下途经彰德时,只身去洹上村向袁世凯请示机宜。袁世凯授意其"慢慢走,等等看"六字秘诀。

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

时任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的徐世昌是汉人中最受清廷信任的枢臣。徐世昌早年与袁世凯相识,两人义结金兰。他联手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强力推荐袁世凯出山,以力挽狂澜。迫于无奈,隆裕太后于10月14日下诏召还正在湖北前线的荫昌,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授为钦差大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曾是慈禧太后派往欧洲考察的“五大臣”之一的徐世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他给袁世凯的策略是:由剿而抚,由抚而和,逐渐由君主专政过渡到君主立宪,再转向民主共和。袁世凯对此赞赏有加。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电令冯国璋发起阳夏战争,率军攻打汉阳和汉口。10月18日,冯国璋指挥三协北洋军轮番猛攻汉口,并借风势命令士兵放火,一时间整个汉口便成了火海,三天三夜未熄,使方圆30里的繁华商埠成为一片焦土。

武昌楚望台

11月1日,清廷接受奕劻的辞呈,改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他重新组织内阁,阁员大部为袁世凯麾下的北洋集团一系。清廷明知袁世凯未必可靠,但别无他法,只好全权托付袁总理了。时任江苏省咨议局长的立宪派首领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状元,为公认的士林领袖,人望甚高,且曾为袁世凯的老师。此刻他已看出了时局之走向,毅然以咨议局长名义及自身威望,向全国各省发出通电,呼吁各省起义推翻清朝,拥护共和。短时间内,关内十八省除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仍效忠清廷外,其它省市先后独立。张謇又给袁世凯打了电报,劝他尽快与南方和谈,达成协议,避免内战,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革命党领袖黄兴亦致函呼吁袁世凯拥护共和,并以中国之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

立宪派首领——张謇

袁世凯一面与南方革命党人眉来眼去,另一方面又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在攻陷汉口后,11月27日北洋军又攻占了汉阳,与革命军据守的武昌隔江对峙。历时一个半月的阳夏战争,是辛亥革命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为实现自己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袁世凯决定逼摄政王载沣下台。他鼓动内阁成员将所有重大问题都推给无能的摄政王载沣处理,弄得他焦头烂额。又扬言应由摄政王率军亲征,吓得他腿脚发软,情愿辞职归藩。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12月7日,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进行长达1个小时的对谈。袁世凯抓住清廷缺兵少饷的弱点,向隆裕太后提出与南方和谈的意向。

湖北军政府都督署旧址

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她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得到南方“一旦南北统一共和政体成立后,将保举其为总统”的许诺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他先到庆王府与奕劻密商,略谓:“全国大势倾向共和,民军势力日甚一日。试想战火在延,度支如何?军械如何?统是没有把握。倘或兵临城下,君位贵族,也怕不能保全,徒落得落花流水,不可收拾。若果到了这个地步,上如何对得起皇太后?下如何对得起国民?这正是无计可施呢!”奕劻闻了此言,也是皱眉搓手,毫无主意。随后只能问其救世方法。袁世凯随之提出“优待皇室”四个字,谓:“皇太后如能俯顺舆情,许改国体,那革命军岂不感激?就是百世以后,也说太后皇上为国为民,不私天下。似王爷等赞成让德,当亦传颂古今。还希王爷明鉴,转达朝廷”。

庆亲王府

奕劻踌躇一会方道:“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法子,且待我去奏闻太后,再行定夺”。过了一日,隆裕太后宣召袁总理入朝。袁世凯谒见太后时,仍把变更国体的好处说了一番,太后泪落不止。袁总理连吓带劝,絮奏了好多时,最后闻得太后呜咽道:“我母子二人,悬诸卿手,卿须好好办理,尽快与南方商议“优待皇室条件”,总教我母子得全,皇族无恙,我也不能顾及列祖列宗了”。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也假惺惺地陪着流泪。12月28日,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变更国体及“优待皇室条件”,得到一致赞成。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皇族子弟溥伟、载涛与铁良等成立宗社党,并推举被称为“晚清五虎”之一的良弼为宗社党领袖,力求阻止与南方的和谈。在皇族成员会议上,变更国体遭到良弼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极力主战。

晚清五虎之一——良弼

数日后,宗社党首领良弼被人炸死。满清权贵闻风丧胆,多数选择走离北京,至天津、青岛托庇外国租界,苟延生命。在袁世凯的授意下,1月23日,段祺瑞致电内阁:军心动摇,共和思想有难遏之势。1月26日,段祺瑞领衔47名将领再次致电清廷:各将领力主共和,闻溥伟、载泽阻挠,愤愤不平,拟即联衔陈请。这47名将领的通电是致命的一击。清廷权贵们连一个黎元洪都平息不了,当然无力平息47位将领了。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发布诏书,接受“优待皇室条件”,宣布清帝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当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预言终于实现了。建州女真创建的大清帝国最终亡于叶赫那拉氏女人之手。1913年2月22日凌晨,"让国仍存亡国恨"的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于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与光绪帝合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崇陵焚帛炉

来源:韶溪渔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