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诧异,国家那么多人力物力,甚至印刷可以提供劳动就业,为何偏偏选用犯人印刷呢?而且一两个月他们都挤在狭小、阴暗的监狱环境,对所有人都很严苛。可你一旦发现背后的原因,就会明白国家用心良苦。
编辑丨tx
高考明天就要开始了,一人高考,全家揪心,而你一定想不到,考生6月7号、8号拿到手里的试卷,其实都是从监狱里印刷后,送到考场的。
很多人都诧异,国家那么多人力物力,甚至印刷可以提供劳动就业,为何偏偏选用犯人印刷呢?而且一两个月他们都挤在狭小、阴暗的监狱环境,对所有人都很严苛。可你一旦发现背后的原因,就会明白国家用心良苦。
要理解高考试卷的特殊“出身”,得从它还没成形的时候说起。为了确保这份国家绝密文件万无一失,它的安全链条,其实早在考试前大半年就已启动,核心原则就一个字——“锁”。
光是挑选那些写出题目的人,他们的标准极其严苛:不仅学术要顶尖,背景审查更是重中之重,这份“清白”不只关乎个人操守,更延伸到他们的家族:直系亲属、兄弟姐妹,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里,都不能有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目的只有一个:从源头切断任何人情干扰和泄题可能。
一旦入选,这些专家就像“人间蒸发”一样,进入完全封闭的状态。提前数月,他们就要放下手头的一切,被送到指定地点。这个地方可能是戒备森严的部队招待所,可能是条件不错的疗养院,也曾在一些资料中提到,不排除某些封闭场所就设在特定监狱区域内。
在这里,手机、网络全部屏蔽,与外界联系彻底切断,他们就在这个如同“隐居”的环境里,夜以继日地打磨每一道题目,直到最终多套备用试卷定稿。而这份与世隔绝的日子,直到当年高考结束才算走到终点。他们牺牲了数月的自由,只为千万考生的起点能多一份公平。
为何是高墙内,而非普通印刷厂?
当试题千锤百炼定稿后,接下来就是将这份“蓝图”变成全国数千万考生手里的纸质试卷。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级的工程:去年超1300万考生,就算每人一套试卷,也需千万份,通常还会准备多套备用卷,实际印制量可能高达四五千万套甚至更多。
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工程,同时确保丝毫信息不外泄?这就是监狱成为关键环节的原因所在。
往前追溯,本世纪初中国高考曾有过触目惊心的泄密事件。比如2003年,南方某地考生通过手段突破了保密室防线,盗走试卷,直接导致全国启用难度大增的备用卷,影响了无数考生。
更关键的是,印刷环节的漏洞也曾是泄题的重要风险点,外部印刷厂的管理松懈,人员混杂,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这些惨痛教训,促使国家下决心升级保密措施。从2004年左右开始,将高考试卷的印刷和初步封存环节,移到条件特殊的监狱里进行,成为了一个重大决策。
为什么非监狱不可?因为其天然的封闭性和高等级管理,是普通机构难以复制的。高耸的围墙、电网、无处不在的监控、严密的信号屏蔽——这些是监狱最基本的硬件。更重要的是,监狱内人员流动性极低,管理高度集中和模式化,外部渗透和内部串通的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参与印刷任务的,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服刑人员。他们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机器操作能力,更关键的一条是:绝不能是即将刑满释放者。这一条是为了最大化降低他们为短时利益而冒险泄密的可能性。
在印刷期间,所有参与人员的活动范围和时间都被严格限定在极小的区域内,甚至有规定,非必须不允许两人单独交谈,所有交流必须有第三方在场。
据说这项工作强度极大,往往持续一个多月不间断。对于服刑人员来说,这份工作无疑艰苦枯燥。但巨大的诱惑是:参与这项国家机密任务且表现优异的,有机会获得减刑。对于渴望自由的人而言,这是最强大的激励,足以让他们成为这条保密链上最听话、最可靠的一环。
印好的试卷不会马上运走,它们会被整齐堆放在监狱内的特设保密室里,由武警等专职人员24小时轮班、持枪看守,直到考试前夕才会离开高墙。
这时,卷子会由全副武装的特警全程押运,运往全国各地的招考部门,再分发至各考点。整个运输过程比运送任何金银财宝都更加戒备森严,每一个环节的交接都有严格记录和监管。
走进考场,先是现代版的“搜身”——严格的电子设备检查,屏蔽仪伺候,将任何借助外部设备作弊的可能降到最低。古代科举有独立的号舍防作弊,现代考场则有不低于两位的监考老师全程“鹰眼”锁定,配合无死角的监控探头,基本断绝了夹带、抄袭和串通。
考场里的氛围凝重,笔尖声、呼吸声仿佛都能听见,这氛围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安全防线。考生最终拿到手的那个牛皮纸袋,边缘那条完好无损的密封条,就是它经过所有极致安全关卡、最终毫发无伤抵达你面前的无声证明。
保障高考的公平性,印好、送到只是上半场。下半场同样关键,甚至更为复杂——考生怎么答,以及卷子怎么改。这里同样延续并发展了古今智慧。
答题卡扫描后,计算机系统会自动切割图像,把你的语文作文、数学选择题等不同部分分开,发送给不同的阅卷老师。现代的“糊名”做得更彻底,阅卷老师看到的答卷图片,通常会模糊化考生的笔迹特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认字徇私的可能性,除非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字迹。
主观题的批改是公平的关键环节。通常一道大题会由两位不同的老师“背靠背”独立评阅,他们看不到彼此给的分。如果两位老师的评分差距超过预设阈值,系统就会自动将这份答卷发给第三位老师仲裁。
如果三位老师的分数仍有较大分歧,这份答卷会直接提交给由资深专家组成的学科组,进行集体复议、商议评分。这种多层级的、基于大数据判定的纠错和仲裁机制,极大地减少了个人偏见和误判对最终成绩的影响。
从出题人的与世隔绝,到高墙内的秘密印刷,从押送途中的荷枪实弹,到考场的技防人防结合,再到阅卷场上严谨的“糊名”和多评仲裁——高考的整个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国家巨大的投入、精密的设计以及无数幕后人员不为人知的艰辛。
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标:守护这份公平,给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纯粹的、凭借自身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被无数人通过高考切切实实走过的路。国家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和精力,正是因为深知这条上升通道对于社会稳定的意义。它尽最大努力,让背景、财富、关系的影响在这里降到最低。
所以,当你终于坐下,撕开封条,看到那份印着你考号、等待着你作答的试卷时,也许能多一重感触。这张纸,不仅是考核工具,更是一道国家为你、为所有普通孩子精心筑起的公平之墙。愿你在此墙内,不负光阴,落笔生花,以汗水丈量未来。
来源:一号游戏解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