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宣宗朱瞻基的出生,就伴随着一段传奇色彩。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瞻基出生前夕,他的祖父朱棣做了一个梦,梦中朱元璋将象征权力的大圭赐予他,并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后,便听闻长孙朱瞻基降生,他见小瞻基英气十足,十分喜爱,认为这是上天的预示
明宣宗朱瞻基的出生,就伴随着一段传奇色彩。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瞻基出生前夕,他的祖父朱棣做了一个梦,梦中朱元璋将象征权力的大圭赐予他,并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后,便听闻长孙朱瞻基降生,他见小瞻基英气十足,十分喜爱,认为这是上天的预示,这一梦境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也有着不小的影响,仿佛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自幼,朱瞻基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深得朱棣喜爱。他不仅聪明伶俐,还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在骑射方面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朱棣认定他是可堪大任的 “好圣孙”,对他寄予厚望,给予了他特殊的培养与教导。
永乐二年(1404 年),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而朱瞻基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永乐七年(1409 年),朱瞻基跟随朱棣巡幸北京,朱棣特意让他观看农家耕种所用农具及田家衣食,并作《务本训》赠给他,希望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培养他的治国理政意识。
永乐九年(1411 年),朱瞻基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他被册立为皇太孙,这意味着他成为了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其地位在众多皇室子孙中脱颖而出。此后,朱棣无论巡幸还是征讨蒙古,都将朱瞻基带在身边。在朱棣的悉心培养下,朱瞻基不仅增长了见识,还锻炼了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
永乐十二年(1414 年),朱瞻基跟随朱棣二征漠北,在这场战役中,他遭遇了危险。李谦鼓励皇太孙朱瞻基追击九龙口,却遭到瓦剌骑兵围攻,形势危急。幸得朱棣派来的骑兵及时救援,朱瞻基才得以脱险。这次经历让朱瞻基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危险,也更加坚定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朱棣还命学士胡广等人到漠北军中为朱瞻基讲论经史,让他在行军打仗的同时,也不忘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在父亲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他的地位并不稳固,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而朱瞻基常常保护父亲,使其免遭叔叔们的打击,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立场,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父亲的坚实后盾。
洪熙元年(1425 年),对于朱瞻基来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的父亲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便突然驾崩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宫廷局势。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为父亲朱高炽计划的迁都事宜做准备。
朱高炽的突然离世,使得皇位继承问题瞬间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他认为这是自己夺取皇位的绝佳时机。朱高煦自恃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且性格凶悍、野心勃勃,一直对哥哥朱高炽和侄子朱瞻基心怀不满,早就觊觎着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在得知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后,朱高煦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策划了一场在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奔丧途中的截杀行动。他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设下重重埋伏,企图一举除掉朱瞻基,从而扫除自己登上皇位的最大障碍,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然而,朱瞻基也绝非等闲之辈。尽管在奔丧途中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冷静应对。他深知二叔的野心和此次行程的凶险,于是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能采取了秘密出行、改变路线等策略,巧妙地避开了朱高煦的埋伏。
关于朱瞻基究竟是如何躲过截杀的,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提前得知了朱高煦的阴谋,于是选择了一条秘密的小道,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北京,让朱高煦的伏兵扑了个空;另一种说法是他乔装打扮,混入普通百姓之中,沿着水道潜行北上,成功避开了朱高煦的眼线 。
不管是哪种方式,朱瞻基最终成功地摆脱了危险,安全抵达北京。他的这一经历,不仅展现了他在危机时刻的应变能力和决断力,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未来皇帝的卓越才能和非凡胆识。回到北京后,朱瞻基在众人的拥护下,顺利登基,改年号为 “宣德”,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朱瞻基登基后,深知国家历经多年征战,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国家需要稳定发展。他继承并发展了父亲朱高炽的治国理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明朝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父亲统治时期并称 “仁宣之治”,将明朝推向了盛世的高峰。
朱瞻基深刻认识到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他多次下令蠲免一些地方的逋赋和官田租税 ,减轻百姓的经济压力。宣德五年(1430 年),他听闻嘉兴、湖州等地遭受水灾,百姓生活困苦,便立即下令减免这些地区的赋税,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对受灾地区的百姓给予赈济,发放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朱瞻基重视农业生产,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他积极推行招抚流民、鼓励垦荒的政策,组织流民复业,为他们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三年(1428 年),他下令各地官府对流亡在外的百姓进行招抚,让他们回到家乡,重新从事农业生产。对于愿意开垦荒地的百姓,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优惠,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瞻基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他在位期间,组织人力物力对各地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如修复了泾阳洪渠堰、都江堰,修建了济南运河、眉州新津通济堰,并疏通了太湖入海水道,解除了苏松地区的水患。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的丰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瞻基还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其繁荣。他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种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他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设立了许多集市和市场,方便民间进行商品交易。他还大力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条件,便利了商品的流通。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政治上,朱瞻基致力于整顿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他深知官员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只有拥有一支廉洁奉公、高效能干的官员队伍,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他严格考核官员,对不称职的大臣予以黜退。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员的政绩、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坚决予以罢免。宣德三年(1428 年),他对都察院的官员进行考核,将不称职的御史全部罢免,重新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担任御史,加强了都察院的监察职能。
朱瞻基任用了一批贤能之士,如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他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共同辅佐朱瞻基治理国家。杨士奇博古守正,善于谋划;杨荣明达有为,对军务十分熟悉;杨溥操守很好,深受众人敬重;蹇义简重善谋,在人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见解;夏原吉含弘善断,擅长管理财政。朱瞻基对这些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关系融洽,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领导核心,为 “仁宣之治” 的缔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加强了内阁的权力,完善了内阁制度。他赋予内阁更高的权力,让内阁成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提拔内阁官员的品级,让他们兼任部院的主官,逐步将内阁的职能从纯粹的咨询机构转变为具有实际决策能力的核心机制。内阁在朱瞻基的支持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朱瞻基的治理下,明朝的政治清明,官员廉洁奉公,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朱瞻基在位期间,还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自恃功高,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着皇位。朱棣称帝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但他一直不肯就藩,多次改封后,最终被封于山东乐安州。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朱高煦对仁宗的皇位本就心怀不满,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就突然驾崩,这让朱高煦觉得有机可乘。他认为朱瞻基年轻,刚刚登基,根基不稳,于是在宣德元年(1426 年)八月,悍然起兵反叛,妄图效仿父亲朱棣,重演 “靖难之役” 的故事,夺取皇位 。
面对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他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当时,朝中大臣们意见不一,有人主张派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但大臣杨荣则力主朱瞻基御驾亲征,认为这样可以振奋军心,震慑叛军,夏原吉也表示赞同。朱瞻基深知此次叛乱的严重性,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纳杨荣和夏原吉的建议,亲自率军出征 。
朱瞻基深知战争的残酷,也明白此次出征的风险,但他毫不畏惧。他精心筹备,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的部队,包括三大营五军将士,这些士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勇士。他还任命了得力的将领,负责指挥军队的行动。在出征前,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让他们充满了战斗的热情和信心。
在行军途中,朱瞻基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他不仅要应对战场上的敌人,还要处理军队中的各种事务,确保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他时刻关注着战场的局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部署。他深知朱高煦的性格特点,判断他不会轻易进攻南京,而是会固守乐安。因此,他提前做好了防备,派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瑄防守淮安,防止汉王朱高煦南逃。
朱瞻基一边派人到乐安城宣诏,晓以利害,令其投降,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冲突;一边大军直抵乐安城下,将城池重重围困 。他命人放箭书到城中,劝降城中的将士,承诺只要他们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还会给予重赏。这些箭书如同一颗颗炸弹,在城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让叛军的军心开始动摇。
朱高煦原本以为朱瞻基会派大将前来征讨,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乐安城的防御工事,与朝廷军队一决高下。但当他得知朱瞻基御驾亲征时,顿时惊慌失措,没了主意。他没想到朱瞻基如此果断,敢于亲自率军前来。面对朝廷大军的强大压力,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意识到自己的叛乱可能无法成功,自己的野心即将破灭。
在朱瞻基的劝降和围困下,朱高煦的军队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城中的许多将士看到朝廷大军的强大阵容,又看到朱瞻基的劝降书,纷纷动摇了对朱高煦的忠诚。他们不想为了朱高煦的野心而送命,开始考虑投降的事情。朱高煦看到自己的军队人心惶惶,知道大势已去,最终被迫出城向宣宗请罪 。
朱瞻基成功地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这场叛乱从发起不到一个月便被迅速平息。这次胜利不仅彰显了朱瞻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朱瞻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生活情趣的皇帝 。他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才华,为明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瞻基对书画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书法刚劲有力,绘画技艺精湛,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无一不精。他的画作风格独特,笔墨细腻,意境深远,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情趣 。他的《武侯高卧图》,画面中诸葛亮在山林间悠然高卧,神态安详,意境清幽,充分展现了他对人物的刻画能力和对自然的感悟。《三阳开泰图》则以三只羊为主题,寓意吉祥,画面色彩鲜艳,构图巧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还曾画过一幅扇面《松下读书图》,这把折扇纵 59.5 厘米,横 152 厘米,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把 “巨型扇” ,上面的画作细腻入微,展现出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
朱瞻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上。他重视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命杨士奇、杨荣于馆阁中择能书者 10 人,取五经、《说苑》之类,各类副本,分别贮藏于广寒、清署二殿及琼花岛,以资观览。他还建造了 “通集库”“皇史晟” 等藏书场所,用于收藏古籍、档案,使得内阁藏书约 2 万余部,近百万卷,史称 “当是之时,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在他的支持下,明朝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和艺术家。
除了书画,朱瞻基还有一些独特的个人爱好,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斗蛐蛐 。他对斗蛐蛐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因此被后人戏称为 “蟋蟀皇帝”。在他的影响下,宫中掀起了一股斗蛐蛐的热潮,每年都要从民间征集大量的蛐蛐 。据明人吕毖《明朝小史》记载:“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可见当时为了满足他的爱好,民间对蛐蛐的追捧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尽管这一爱好在后世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因此玩物丧志,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在繁忙政务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不能因此否定他的治国功绩。
朱瞻基还喜爱射猎、蹴鞠、击鞠、捶丸、投壶等各种体育活动,从《明宣宗行乐图》中就可以看到他参与这些活动的场景。在这幅图中,他时而兴致勃勃地观看射箭比赛,选手们张弓搭箭,箭靶前的气氛紧张而热烈;时而专注地欣赏蹴鞠,球员们奔跑、传球、射门,充满活力;打马球时,骑手们在马上风驰电掣,挥杖击球,场面激烈;捶丸时,他亲自下场,手持球棍,瞄准小球,神情专注;投壶时,他和众人一起投箭,气氛轻松愉快。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 。
朱瞻基的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生活,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书画作品和文化活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皇帝的多才多艺和独特魅力 。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宣德十年(1435 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意外地死去,年仅 38 岁 。他的英年早逝,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的突然陨落,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无尽的遗憾。
关于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一种观点认为,他可能因长期服用仙丹而导致身体受损。在古代,许多皇帝都渴望长生不老,朱瞻基也可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痴迷于炼制和服用仙丹。然而,这些所谓的仙丹往往含有铅、汞等有毒物质,长期服用必然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 。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朱瞻基的家族可能存在某种遗传性疾病。他的父亲朱高炽同样英年早逝,在位仅十个月就突然驾崩,这或许暗示了家族中存在某种遗传因素,导致他们的寿命相对较短 。
还有人认为,朱瞻基的早逝可能与他长期的劳累和巨大的压力有关。作为一国之君,他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政务,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问题。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可能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
朱瞻基的离世,使得明朝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也让 “仁宣之治” 的盛世局面戛然而止。他的儿子朱祁镇当时年仅九岁,继位后即明英宗 。由于朱祁镇年幼,无法亲政,朝政大权便落入了太皇太后张氏和 “三杨” 等大臣手中。在他们的辅佐下,明朝初期还能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内部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朱祁镇开始亲政,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干预朝政,使得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在军事上,朱祁镇贸然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明朝的国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此由盛转衰 。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无疑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遗憾。他在位期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创了 “仁宣之治” 的盛世局面,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离世,使得明朝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也让后世之人对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成就充满了怀念和敬仰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