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大洗牌透视人才培养新动向

摘要:“我们专业停招了,没有2025级的学弟学妹了,真成‘关门弟子’了。”前不久,在辽宁一所高校读广告学的余明(化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帖子,称老师在课堂上告知,此后自己所在专业将不再招收本科生。余明表示,目前学校还未正式公布撤销本科专业布点的官方信息。

中人社传媒记者 李娜

“我们专业停招了,没有2025级的学弟学妹了,真成‘关门弟子’了。”前不久,在辽宁一所高校读广告学的余明(化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帖子,称老师在课堂上告知,此后自己所在专业将不再招收本科生。余明表示,目前学校还未正式公布撤销本科专业布点的官方信息。

记者注意到,今年来,不少高校的本科专业进入密集调整阶段,曾经的“热门专业”因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匹配被逐步撤销。与此同时,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兴起,深度交叉融合专业开始转型升级。哪些专业成为被撤销的焦点?新增和撤销调整是出于怎样的原因?记者进行了梳理。

不少高校本科专业面临“大洗牌”

四川大学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布点;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本科专业布点;重庆交通大学拟撤销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布点……今年,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拟撤销本科专业布点,高校本科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在重庆一所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张丹(化名),不久前得知了自己所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将被撤销的消息。她发现虽未有官方文件出台,但是学院官网上已经找不到该专业介绍。她细细对照过新一届本科生的课表,发现课表中新增了不少与智能传播相关的课程。张丹和同学们感觉学院的专业调整还处于过渡状态。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高校就读的学生称,尽管自己所读专业并未被撤销,但是与其他专业合并重组改名后,继续招生。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新增1673个、撤销1670个。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12年来,全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今年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就业率成为影响专业撤销的重要因素

记者发现,今年来,本科专业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话题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执行主任、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申树欣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从专业调整的规模幅度和速度来看,文科专业一直动作明显。近年来,文科撤销专业的数量逐步增加,部分学校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新增了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在推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增加专业的同时,也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撤销或者停招。”

今年,在教育部的多份文件中,专业调整的动作越来越大,指向性越来越明显。

今年3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一大明显变化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每年更新。此外,该《通知》强调,连续5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

教育部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则明确提出了与就业相关的“红黄牌提示制度”,即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

依据教育部2018至2022年度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张小强教授“小强传播”团队近期对相关高校及撤销专业进行了数据分析。团队成员谢玲怡介绍,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而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

谢玲怡解释:“专业撤销的重要考量因素,是就业率低,尤其是哲学、历史学这些专业,虽然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比较少,所以被列为撤销的候选对象。另外,一些高就业率的专业,也可能会被撤销,尤其是工学专业。大多数与产业发展已经不匹配的专业,比如,传统的制造业,还有过时的技术领域,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的需求。”

事实上,尽管数据显示工科和管理学等专业的就业率分别高达100%和95%以上,远超学校整体的平均水平,但高校在决策时,并非仅依据单一的就业率指标。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教育政策引领、突出办学特色、匹配人才培养方向等都成为影响因素。

储朝晖表示,这些高校把相关的专业撤销、合并,除了就业市场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学校可能觉得在同类型学校的比较当中,其所办的专业不具备优势。从学校的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上来说,需要把所开设的这样一些专业进行撤销。“也就是说,专业撤销本身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考虑。”

以产业为导向

成高校人才培养新思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记者注意到,此次高校新增专业有不少是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而设。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是今年新增的专业之一,校方介绍,该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是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满足海洋工程领域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9月开学季,这一新专业迎来了首批20名本科生。

记者梳理还发现,今年新增的24个专业中,有12个是工学类专业,占比50%,且大多数属于交叉学科,如智能海洋装备、交叉工程、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等,这和国家在学科专业布局上的调整方向高度一致。

专家表示,除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专业调整的第二个依据,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职业,这些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此次新增的24个新专业中,如咖啡科学与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马术运动与管理、汉学与中国学、应用中文等,就属于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新设的专业。其中,汉学与中国学是北京语言大学今年新增的面向国际学生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认为,高校办学要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密切跟踪社会发展变化,及时优化调整专业。

来源:原始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