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星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完啦,这是什么暴论,弹幕肯定要给张雪峰做面膜了。谁知道他继续举例说,化工行业就很好找工作,本科毕业后去化工厂倒班,工资5到8千。
前几天看张雪峰直播,他说大家不要被社会新闻吓到,其实大学生很好就业,但很多工作大学生们不想干。
大星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完啦,这是什么暴论,弹幕肯定要给张雪峰做面膜了。谁知道他继续举例说,化工行业就很好找工作,本科毕业后去化工厂倒班,工资5到8千。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
这个话糙理不糙的说法非常接地气。
这几年就业市场的情况是有共识的。
每年1000多万的大学生走向市场,是20年前的近4倍。
对此有关部门想了很多办法,硕博扩招、公务员招考年龄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放宽、禁止招聘单位规定歧视性条款等等,有媒体还做了统计,各部门发文的时间相比往年越来越早,频率越来越高。
但另外一些数据确实体现了求职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
比如民营企业一直是就业市场的招聘主力军,8成以上的城镇就业都是它们解决的,但是在某招聘平台的数据里,给民营企业投简历的同学们只占总数的:
18%
还有数据说,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3000万。
大星理解大家,求稳是这几年同学们的共性心态,考公、央国企、大厂这些自然是好的,但要是大家都去挤这几个赛道,那肯定是要踩踏的。
大星刚毕业的时候,工作也不好找,阴差阳错找了个在报社写字的工作,实习期一个月700。隔壁有个一起摊煎饼的家伙那时候也找了个写字的工作,不过是写黄段子,可比大星赚得多,当时把我羡慕坏了。
跑题了,其实大学里学啥并不一定到社会上就要干啥,孔子那都圣人了,第一份工作不也就是看仓库么,马云现在那么大生意,一开始不也就是西湖边的野导游么。
这社会上不是只有军公教和大厂,不管干什么,都可以骑驴找马,先在社会上历练历练,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大星还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同学把气撒在招聘平台上,说现在找工作的说难,招人的也说难,是不是招聘平台把双方都隐藏起来了,好让大家长时间使用平台,这样用户使用时长就起来了,还能逼着大家付费。
集齐多少个找不到工作的人是能召唤神龙吗?
大星想了想还是能理解提出质疑的同学,毕竟 “这个事儿不简单,一定是有坏人”。
但现实是,招聘平台是吃成功率这碗饭的,如果应聘的人长时间没有人搭理,他们还会打开这个软件吗,招聘企业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它们还会给钱吗?
大家看看这些招聘平台吧,为了让人找到工作,花了多少心思。
就比如BOSS直聘,用各种方式引导大家添加求职期望——即多报几个“志愿”。多一个选择,就多一条路。
然后产品经理心想这怎么把求职者推出去啊,是不是简历不会写?那就手把手教一下吧。现在不是流行什么AI大模型,也拿来用用,给大家伙儿润色一下简历。
要是HR太忙没工夫仔细看你简历怎么办?不同HR看重的点不一样。行,算法来一下,好好提炼简历亮点,给这些HR做千人千面的展示。
你看,算法除了让人沉迷,还能想办法让人对你着迷。
招聘者那边呢,也有人发现近两年BOSS直聘经常没事整个提示、整个推送,要不要发个兼职职位啊?要不要发个校招职位啊?你那个职位过期了要不要再来发一下啊?
我一个创业的朋友还挺开心的,之前招聘要花钱的产研岗,今年不花钱了。而且招到的同学背景比以前好。
确实平台变不出岗位来,但招聘方手上有啊。岗位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
所以你看,招聘平台这操作,是真的想让人找到工作。现在的条件下,先不论是不是理想工作,让人能先有个选择,生意才做得下去。
大星看到一个案例,2013年毕业的邢先生,先在教育机构做市场专员。2022年,行业不好,他直接转行下厂干起了蓝领。工作之余,他偷学设备维修知识,有技术找到机会跳槽,成为一个设备维修员,实现工资翻倍。目前已经考下了电工证,还在学习CAD画图,他说希望以后能成为机械工程师或电气工程师。
这两天的美国英雄Luigi Mangione跟邢先生有点相似,名校毕业的他并没有滞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而是刻苦学习了CAD等技能,然后凭一己之力改变了美国医疗保险行业的众多顽疾。
你看,没有马的时候要先骑驴,能多骑几头驴就更好了,保不齐哪天就骑上别的了呢。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