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几年,他连续登上央视舞台,6岁时更以惊人的诗词储备量和现场反应力夺得冠军,收获“中华小诗库”的美誉。
2017年,一个奶声奶气的3岁男孩因能识千字、背百首古诗在节目中一鸣惊人,被赞为“神童”。
接下来几年,他连续登上央视舞台,6岁时更以惊人的诗词储备量和现场反应力夺得冠军,收获“中华小诗库”的美誉。
王恒屹
但“天才”光环之下,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路平坦,不少人质疑其未来是否会如《伤仲永》中预言般泯然众人。
那么现在8年过去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男孩是否兑现了他的天赋?
王恒屹和奶奶参加《挑战不可能》
王恒屹在三岁时,他识字3000多,能够背诵超过百首古诗词,在这一年,他不仅完成了汉字的系统学习,还展现出百科全书般的认知能力。
例如能够快速识别200多个国家的国旗,甚至仅凭听歌的开头旋律便能说出歌名,他的天赋让身边的人啧啧称奇。
2017年,年仅4岁的王恒屹走进公众视野,他登上江苏卫视《了不起的孩子》,用流利的朗读、惊人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震撼了全场观众。
节目中,主持人随手翻开一本书,王恒屹看过一遍后就能从容不迫地读出所有文字。
随后他还在主持人的考验下,通过短短几秒钟的旋律,快速报出歌名,准确率远超成年人,这次登台让他成为舆论焦点,迅速吸引了众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酵,人们开始将王恒屹贴上“神童”的标签,然而,赞誉与质疑如影随形。
有人被他非凡的天赋折服,也有人对他的天才表现表示怀疑,认为这是节目效果的刻意营造,更有网友担忧,他是否会如《伤仲永》中的主人公一样,昙花一现后便泯然众人。
面对外界的质疑,王恒屹的家人选择用实力回应,为了证明这个孩子的天赋绝非虚张声势,2019年,6岁的王恒屹登上央视《挑战不可能》的舞台。
这一次,他面临的是更加严格的挑战:从300首古诗中随机抽取10首,并将打乱的诗句在短时间内还原成原文。
现场的难度让许多成人观众都感到紧张,但王恒屹表现得异常冷静,他仅用几秒钟便给出答案,流利背诵出整首诗的同时,还将诗句的意义一一解释清楚。
主持人撒贝宁评价他“眼神里透着一种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自信”。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陆续登上《中国诗词大会》《中秋诗词大会》等多个知名节目,他的知识储备和对古诗的敏锐理解能力让人称奇。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中,他凭借精准的反应速度和深厚的诗词积累,多次与成人选手旗鼓相当。
他与奶奶组成的“知否”组合在《中秋诗词大会》中大放异彩,最终摘得冠军,6岁的他,在聚光灯下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实现的成就。
然而面对公众的目光和层层赞誉,他能否保持初心?家人又是如何引导他的?
王恒屹的奶奶何霞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长辈,从王恒屹牙牙学语时,就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
她从不采用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王恒屹从小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王恒屹两岁时,何霞开始尝试用《三字经》《弟子规》以及简单的唐诗宋词引导他,让他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接触古典文化。
比如,讲到《静夜思》时,她会生动地描述月光下的场景,鼓励他想象诗人李白漂泊在外的心情,这样不仅让孩子记住了诗句,还初步理解了其中的情感。
正是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中,王恒屹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
但兴趣的培养只是第一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成功的关键,王恒屹的家庭被人们称为“书香门第”,家人始终以阅读为日常生活的核心。
何霞规定,家人在孩子面前绝不能玩手机,也不能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陪伴。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王恒屹养成了自律和专注的学习习惯,四岁之后,他已经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不需要大人的监督。
在幼儿园时期,他的日常是背诗、识字,并主动用点读机学习英语单词,他不仅记得快,而且用得灵活。
一次,家人带他去新疆旅游,他遇到一位同龄小女孩,两人以背诗比赛为乐,王恒屹不仅背出了所有诗句,还将其中的历史背景讲给对方听,令周围的游客都啧啧称奇。
除了诗词,何霞还格外注重品格培养,在她看来,一个孩子即使才华横溢,如果骄傲自满,就难以持久发展。
她经常用古诗中的哲理来教导王恒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并让他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王恒屹从不因为知识比同龄人丰富而沾沾自喜,每当班级中有孩子对诗词表现出好奇,他都会热心地为他们讲解,并将自己背诵时用到的诀窍分享给大家。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创新工具的使用,在何霞的帮助下,王恒屹不仅背诵少儿版的古诗,还逐步转向专业版的经典著作。
为了提升他的英语能力,奶奶为他配备了点读机,并选取寓言故事和简单的文学段落作为学习素材。
王恒屹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大大提高,到五岁时,他已经认识600多个英语单词,并能够简单交流。
而这些努力也在他担任班级历史故事分享会的主讲人时得到展现,在这次活动中,王恒屹不仅讲述了多首经典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还将内容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
他的条理清晰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同学们十分佩服,这次经历也让王恒屹萌生了一个新目标:未来成为一名历史老师,用自己的知识感染更多人。
然而何霞常常提醒自己,成名是暂时的,唯有保持学习热情和谦逊的品格,才能走得更远,这种理念帮助王恒屹始终专注于学习,而没有被外界的光环所迷惑。
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是否能继续保持对学习的专注?面对学业与公众的双重压力,他的兴趣是否会逐渐转化为责任?
在家学习的王恒屹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恒屹逐渐从“神童”的光环中走出来,对他来说,早年在聚光灯下的辉煌不过是序章,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兴趣转化为目标,将学识用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小学阶段的王恒屹,已经有超过1400首诗词的储备量,背诵范围从少儿版诗词扩展到更为专业的中华书局版本。
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背诵,而是开始深入学习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他不只是记住了诗中的每一个字,还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了安史之乱的背景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把这些知识整理成自己的笔记,作为日后分享的内容素材,这种钻研态度不仅让他的诗词学习更加立体,也让他对中华文化的厚重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学校里,王恒屹的表现依然出众,尽管他的知识储备远超同龄人,但他始终保持谦逊。
在一次历史故事分享会上,他被班主任选为主讲人,负责为全班讲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这场讲座是他第一次在班级正式演讲,也是他真正感受到“传递文化”这一使命的开端。
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设计了完整的讲解流程,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讲起,再到诗句中“马嵬坡”的历史背景,以及杨贵妃的故事。
这场分享不仅赢得了全班的掌声,也让王恒屹明白了,将知识变成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才是最有意义的成长。
与此同时,他开始将国学与实践结合,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从现实中寻找诗词的影子。
他在一次家庭旅行中参观长城时背诵“秦时明月汉时关”,并试图在现场感受古人保家卫国的豪情。
他在新疆的草原上,背诵描写西域风情的古诗,将自己的所见与诗中描绘的场景一一对照,这样的经历让他逐渐理解,诗词并非孤立的文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表达。
2022年,王恒屹再次站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这一次他已经告别了幼时的稚嫩,以更加沉稳和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
在“百人姓氏飞花令”环节,他面对众多成人选手的“刁难”,始终保持冷静,精准作答。
整整20轮对决下来,他对答如流,没有一丝犹豫,比赛结束后,主持人感慨,他已经从那个萌态十足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在舞台上散发成熟气息的少年。
然而逐渐淡出聚光灯的他,并没有被公众所遗忘,近年来,他更多地将时间用在学业与兴趣深耕上。
他减少了节目的参与频率,但每一次露面,依然能够用充实的表现赢得关注,他的职业目标也愈发清晰,他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历史老师。
用更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王恒屹看来,诗词和历史并不是书本上的死文字,而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接触中华文化,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点。
如今,王恒屹的成长轨迹给许多家庭提供了启发,天赋固然重要,但兴趣引导、品格培养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逐梦少年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如何在天赋之外,塑造出更广阔的未来。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2022年3月15日《会背诵1400余首诗!不愧是在《中国诗词大会》长大的小朋友》的报道
来源:江卿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