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回溯到191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下葬近一年后,孙中山先生带着10多万人来到黄花岗公祭革命英魂。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时光回溯到191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下葬近一年后,孙中山先生带着10多万人来到黄花岗公祭革命英魂。
彼时为了表达大家对这些革命烈士的敬畏之心,广仁善堂送来4棵马尾松,希望孙中山先生能亲手种植。
随后祭文被宣读完之后,孙中山先生来到墓地的东边,将送来的4棵小树慢慢种好。
就这样,4棵小马尾松就扎根在了墓地的旁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墓地旁边就剩下了1棵马尾松。
这1棵马尾松守护着72位烈士的墓,也看着广州这百年来的变化,所以它成了当地罕见的历史和人文集于一身的树,人们给它取名“中山树”。
一直以来,中山树都是黄花岗公园名扬中外的著名景点。
公园方面对它格外重视,不仅专门给了弄了一个小园子独立出来,还给它树立了一个纪念碑。
这样往来的游客就可以进入园中瞻仰这棵被砖石围栏环绕的中山树。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棵古树,公园不仅设置了围栏,还专门设立了避雷针,全方位守护着它。
但是这样的树在百年之后却遇上了大麻烦。
2010年7月,中山树被发现好像患上了松材线虫病,第二年的春天之后就没能再长出新的叶子。
要知道松材线虫病几乎是没法治愈的,但是黄花岗公园的工作人员们都不愿意放弃,于是请了很多专家会诊。
就这样前前后后抢救了60多次,最终专家们也没能挽救中山树的生命。
中山树死亡之后,当地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它做成“古树活标本”,让它继续树立在墓地旁边。
于是人们对中山树进行了加固和防腐,所以它的树干虽然略显干枯,但表面却是有一点点光泽,乍一看,好像中山树还活着一样。
只不过现在它就剩下光秃秃的主树干,还有一些树丫,叶子和其他的一些树枝树枝已全部凋零。
为了防止树体歪倒,园方在它身上装上了一个四脚架,四脚架用两个铁圈稳稳地包围着树身,将整棵树牢牢固定在原地。
由于防护工作得当,3 年来古树没受白蚁侵蚀,且树干防腐处理效果良好,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形态。
那么松材线虫病究竟是什么毛病,为什么无法治愈呢?
«——【·无法挽救的松树·】——»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松材线虫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微小的蠕虫状线虫,其成虫和幼虫存活于松树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以树体内的薄壁细胞和树脂道细胞为食。
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传播主要依靠媒介昆虫,其中松墨天牛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松墨天牛在羽化时会从感病松树上携带大量松材线虫,当它飞到健康松树上取食时,线虫就会从伤口侵入松树体内,进而在树体内大量繁殖,破坏松树的生理结构。
而人为传播则更为复杂且难以防控,人们在木材调运、苗木移栽等活动中,如果没有严格进行检疫,携带松材线虫的松木及其制品就可能被运输到其他地区,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
松材线虫病难以治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病害本身的特性来看,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繁殖速度极快。
一旦侵入松树,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它短时间内就会进行大量的繁殖,迅速破坏松树的水分和养分运输系统。
松树的树脂道是其抵御外界侵害的重要防线之一,但松材线虫能够突破这道防线,致使松树无法正常分泌树脂,失去了自我防御的能力。
同时,松材线虫在树体内的活动极为隐蔽,初期很难被发现,当松树出现明显的外部症状,如针叶变色、萎蔫等情况时,往往已经到了病害的中后期,此时松树内部的生理结构已遭受严重破坏,救治难度极大。
从防治技术层面来讲,目前针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化学防治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向松树体内注射药剂来杀死线虫,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操作,同时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生物防治虽然相对环保,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高效且稳定的生物防治方法,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此外,物理防治主要是清理病死松树,防止病害扩散,但由于松材线虫的传播速度快,一旦病害发生,往往需要清理大量的树木。
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彻底清除所有感病树木,存在遗漏的风险。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松树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松树因松材线虫病大量死亡,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松树的死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依赖松树生存的其他生物,如鸟类、昆虫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松材线虫病防治的难度。
中山树的逝去,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毕竟它不仅仅是一棵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树,更是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者。
它的死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松材线虫病的危害。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力度,防止更多的古树和松树遭受类似的厄运,守护好我们珍贵的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让每一棵承载着记忆的树木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
参考:
广州日报《“中山树”虽死犹生仍立黄花岗》2015-9-1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