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新播种的油菜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的同学们拿起工具,踏上田垄,悉心管护刚出土的油菜嫩芽,田间又开始了新一场收获的轮回。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
劳动教育品“田味” 启智润心尝“甜味”
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劳动科研基地油菜花盛放
(图片由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提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新播种的油菜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的同学们拿起工具,踏上田垄,悉心管护刚出土的油菜嫩芽,田间又开始了新一场收获的轮回。
近年来,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利用地理优势,开设一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以劳动教育为引擎,推动“五育”融合发展。
开荒拓土 “品味”农田
近日,在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老师和学生们将收获的大米进行真空包装,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名为“赣创壹号”的大米正式诞生。一袋袋大米饱满均匀、排放整齐,即将开启它们的回家之旅。
2022年秋,在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的助推下,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与赣县区储潭镇田心村签订合同,租赁45.38亩土地,打造校外综合劳动科研基地,包含入口展示区、水旱轮作区、淡水养殖区、蔬菜种植区、种苗繁育区、山边果林带和生态缓冲带的“两带五片区”。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空间,为幼儿及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搭建食育坊与小菜园。
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江西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帮扶下,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引入“稀土转光膜”等科研成果,并利用江西省农科院优良种苗,形成具有本土资源优势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1+N” 融合发展
“晓色初开露未干,稻香四溢满人间。”在今年校庆的金秋诗会上,各年级的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与文字,通过对经典及原创诗歌的倾情演绎,歌颂丰收的喜悦,吟唱秋天的赞歌。将劳动与文学相结合,以心为笔,让劳动教育更“走心”。
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学科”的创新方法,利用稻草秸秆作为美术课手工原材料、收获的大米成为体育比赛的奖品、举办“‘赣创壹号’大米测评实验挑战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测评实验,培养探究思维。
“在比赛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用控制变量、分类讨论等研究方法,并记录数据,让我们知道了实验需要严谨的思维方式。”参赛学生陈峻杰饶有兴致地讲述这次比赛的收获。
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以“劳创融合”为抓手,探索幼小初高劳动教育一体化螺旋式发展路径,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四段三维”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劳动基地科创化、劳动实践项目化、劳动成果品牌化、延伸活动集群化四个层面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中,体验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旨在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劳”以启智 “动”以润心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一场盛大的“丰收节”在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劳动教育基地正式开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手握稻穗,挥动镰刀,捆扎、传送,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而有力。捕鱼、采摘、挖红薯等活动也在同步进行,丰收在此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粮食,可以带回家做成饭菜,饭菜的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甜’。”参与劳动的学生肖家辉还没放下手中的农具,就感慨地向笔者说道。
劳动教育,劳动是基础,育人是核心。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探索出幼小初高一体化进阶性的劳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了“家、校、社”高度协同的一体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农耕文化“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的精神,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正内涵,形成珍惜自然的优秀品格,让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执行校长刘建阳表示:“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同时,将劳动与育人相结合,拓展劳动教育的边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被评为赣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多个劳动教育课题成功立项,论文成果在核心期刊成功发表,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在全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徐 旖)
来源:诗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