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儿|为老人代写回忆录成为银发经济“新赛道”

摘要:他们生活的时代波澜壮阔,个人故事的背后往往是时代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诉说。早些时候,回忆录可能是企业家、名人的专属,后来随着网络普及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

最近

为老人代写回忆录这个新职业突然火了

相关话题频上热搜

打开社交软件

与代写回忆录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

有个人职业故事分享的

也有写作者们寻找客源的

还有借此传授经验、兜售课程的……

在上海部分社区

甚至出现了教老年人写回忆录的培训项目

截至2023年底

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6亿人

占总人口的21.1%

“银发经济”的蓝海中

代写回忆录真是一门“好生意”吗?

“靠给老人写传记,赚了18万”

但其实这一行的门槛并不低

找人写回忆录的老人们大多出生于1950、1960年代。

他们生活的时代波澜壮阔,个人故事的背后往往是时代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诉说。早些时候,回忆录可能是企业家、名人的专属,后来随着网络普及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

2024年,一大批人从各行各业加入这个“风口”,写传记成为“银发经济的新赛道”。写作者中有找兼职的白领、谋求转型的自媒体人、养老行业上下游从业者……

目前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写作者,以兼职和自由职业者居多,大多都从事过媒体、出版、广告文案等经常跟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他们本身具备丰富的文字创作经验,往往都是从身边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随着业务的增多,一些客户会主动找上门来。其业务拓展渠道主要包括线下的口碑传播和线上的自媒体账号运营。

一位全职写作者写传记可能需要花费3个月左右。至于收费,通常需“私下沟通”,依据文本字数与客户要求而变化。一些明码标价的服务价格在2万元至4万元不等,如果客户在外地,还有一定的出差成本。部分“入行”较久的写作者还提供技巧分享课程或私人指导服务。

目前,该领域也有初具规模的公司或员工人数在10人以内的工作室和小团队,但仍是少数。

记忆留存

36岁的丁满就是因为帮朋友“救火”,才入了行。他在2015年硕士毕业寻找创业项目时,就注意到美国有一家专门提供回忆录代写服务的平台,为客户和不同等级的作者撮合交易,一次代写服务的报价大约折合人民币3万元。不过,丁满亲身感受到国内的需求萌发是在2021年。那两年,目睹一些老人骤然离世,子女和孙辈感到紧迫,才付诸行动。

比后辈更常见的委托人是老人自己。丁满有意识地给委托他写作的老人作了分类。有的老人快退休了,知道单位要为他办一场欢送典礼,就想找人记录自己的一生,把回忆录作为资料保存在单位;还有的老人是为了增进儿女、子孙对自己的了解,以丁满在北京的房东为例,两位老人是北京一所高校的退休教授,孙辈出生、成长在海外,与老人交往甚少,老人希望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的人,便请丁满将他们一生的经历写成了20万字的回忆录。事实上,这些主动找来的老年委托人都很类似。他们多是因为自身阅历丰富,能深刻洞察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关系,到了一定年龄,工作节奏放缓,便开始渴望借助回忆录、家史的写作,回溯整个家族的来处,并把这些传承下去。

活跃在抖音上的写手韩萌,也是从老人身上捕捉到了需求而入的行。那是一年国庆节,韩萌受单位指派采访一位退休干部。韩萌的任务是了解老人对单位的贡献,但老人更想从青年甚至童年埋下的种子聊起。韩萌意识到,老人的一生经历了大时代的波澜,他的故事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当有人愿意倾听时,他乐意回溯总结,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人在单位工作的经历,要放进他个人历史中来理解。”

公众史学研究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陈新也有类似的经历,在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任职期间,他曾受学校委托,抢救性挖掘85岁以上的老教授在校任职期间的事迹,以弥补校史文献的不足。然而,陈新很快发现,如果只是关心老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很难与老人建立信任。研究中心采访了几十位老教授,最终为每位老人都做了一本口述史。

长期存在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除了占据名人和企业家传记赛道的头部作家,老年人回忆录市场的服务供给非常分散,从业者多是入行半年到3年不等的年轻人,以兼职代写为主,客源和产出都非常有限。以丁满为例,兼职代写3年,他写了6本回忆录。韩萌告诉记者,目前回忆录出品没有标准可言。从业者的能力、审美差异很大,通过平台晒出的回忆录包装品质也千差万别。更难把控的是文本质量。

通过比对从业者提供的回忆录文本,记者发现,一些回忆录偏重抒情胜于事实,将传主的个人经历传奇化,也有一些回忆录会更注重事实核查,力求将传主的口述与档案、公开历史资料互相印证,形成真实、可靠、准确的叙述。

“市场已经分层。有的团队有能力在高端客户群体中拓展客源,他们的用户更注重传记作为家族历史资料的价值,强调真实性、传承性和可读性。而有的团队则往下沉市场拓展,他们更看重回忆录的包装,对文字的要求不一定很高。不同的客群对情绪价值、仪式感的理解也不一样。”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

“个人史,首先要满足传主的个人需求。在这个基础之上,到了家庭层面,他希望孩子看了以后,对家史或者对自己更认可。最后才要考量对更大社会范围的影响。”陈新告诉记者。

只需数千至1万元出头

AI写回忆录,可行吗?

一位从业者介绍,AI写作回忆录收费往往只需数千至1万元出头,不到一个月就能完成撰写。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AI编写软件,使用者戴上耳机回答问题,AI会根据使用者回答中的关键词调整提问,从用户提供的照片、文字和其他资料中提取信息。完成资料收集后,AI进行写作,之后,人工编辑进行校稿审核,审核通过后,用户可以查看,并继续使用AI修改章节内容。

更多写作者对AI的介入表示怀疑。汤小白尝试了AI生成文字后选择放弃,“虽然有时候AI可以提供给你一个写作框架或比较华丽的措辞,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构思和结构还是要靠自己去创作。AI只能是辅助手段,我不太愿意用。”

明微所在的团队开发了自己的AI写作平台,每个月可以量产4至5篇人物传记,不过明微自己没有使用过。“那样的文章虽然第一眼看着不错,但它没有情感,没有人的影子,就是资料的堆叠。”她也怀疑,当老人叙述时情绪激动或跑题,AI是否有能力安抚老人的情绪,把叙述逻辑重新拉回正轨?

多位代写回忆录的写作者表示,回忆录固然具有传承意义,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辈、写作者与老人闲聊时提供的情绪陪伴,或许才是他们更需要的。陪伴带来的情绪价值,AI大概无法替代人类。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的研究提到,“人生回顾法”是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心理治疗方法。对老年人来说,写一本回忆录,价值或许不仅来自最终的文稿,更来自撰写过程得到的耐心倾听,甚至,老年人如果能够自己加入写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醉翁之意不在回忆录?

背后或有一门“教人赚钱”的生意

一位在上海高校从事创意写作教学的青年教师表示,很多开写作课的人,本身并不靠写作挣稿费,在互联网上宣传“代写回忆录很赚钱”这件事,有点接近这个套路,可能主要也是靠教别人如何赚钱来赚钱。变现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培训课程、写作提纲,更有人已经开出“AI+回忆录写作训练营”。

一份博主“初中毕业,代写回忆录月入2万”标题下,培训课包正在火热销售。该课包标价298元,目前已售37份。一位只写过3本回忆录的写手,更开办了数期AI+回忆录写作训练营,培训百余学员,每人收费499元。对此有评论戏称,“已经脑补出录音笔直接转文字,再扔给大模型整理的一条龙了。”

“不要让老人觉得,只有付钱才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故事。”听说网上流行“代写回忆录”并做了一番研究后,00后大学生小屏决定,“今年寒假回家,为家里的长辈做一份轻量级的回忆录。”

产业仍处于初生阶段

未来写回忆录可能像拍婚纱照一样自然

代写回忆录这一新兴服务的兴起,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体现了银发人群的精神需求,这一点,在行业内从业多年的创业者赵宇希感同身受。在他看来,一本回忆录带给老人的是多重精神价值。

“首先,老人在和采访者回忆过去故事时,他的倾诉欲望得到满足。”赵宇希告诉记者,有些时候,采访者的角色更像是一名心灵疗愈师,在老人回顾过去经历时,给予安抚或肯定。

“比如说,有些老人在访谈中,提到当时他作出的某些决定,可能现在回顾起来不太合适,我们会告诉他,你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因为某些原因,这样他们听了就会心情很好,也会聊得更加开心。”

当老人们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回忆录时,往往也是老人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会将书推荐给亲朋好友,宣传自己的生平纪事,别人也会对他报以尊敬和欣赏,这也是一种满足感。”赵宇希告诉记者,甚至这种满足感,还将延伸至家庭。

“他们的孩子看到后,会明白老人们年轻时的不易与艰辛,也会更加体谅老人。”赵宇希认为,这往往也是增加家庭凝聚力,加深感情的重要方式。这些厚重的情感,带来了老人们更多精神需求价值。

今年以来,帮老人代写回忆录频频登上热搜,成为银发经济中的热门赛道。但在赵宇希看来,代写回忆录这个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他期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将产业做得更大。

赵宇希看好代写回忆录这项产业的未来,他时常用婚纱照来和行业进行类比,未来回忆录可能发展成像婚纱摄影一样庞大的行业。他还阐述了回忆录和婚纱摄影之间的三点共性:

一是都是充分个人定制化的产品,无法复制;二是都具有较高的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三是这两件事都是一个人到了一个重要人生阶段,给自己的一种仪式感。

“在未来,可能退休了写一本回忆录,就和结婚时去拍婚纱照一样自然。”赵宇希告诉记者。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