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已于2024年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迭戈盛大召开。全球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共享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更新与完善全球突破性临床数据。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的双抗,格菲妥单抗已于2023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R/R)DLBCL成人患者。该获批主要是基于NP30179研究1。此次ASH年会中更新了NP30179研究相关进展,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进行解读,并就DLBCL治疗进展及格菲妥单抗的三线治疗潜力分享真知灼见。摘要: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已于2024年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迭戈盛大召开。全球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共享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更新与完善全球突破性临床数据。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的双抗,格菲妥单抗已于2023年在中国
本文亮点集锦
Oral 865:经过≥3年的长期随访,固定疗程的格菲妥单抗治疗R/R DLBCL可获得持久缓解,安全性仍可控。
Poster 1726:在格菲妥单抗治疗和随访期间,患者的HRQoL和功能以及淋巴瘤相关症状得到了改善或维持。
格菲妥单抗单药在R/RDLBCL治疗中疗效持久
DLBCL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尽管大约2/3的患者可通过初始化学免疫疗法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复发或难治。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药物的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中CD20xCD3双抗的进展备受关注。全球I/II期NP30179研究已表明,固定疗程的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可诱导R/R DLBCL患者获得高完全缓解(CR)率,且78%的CR患者在12个月时依然维持CR状态1。今年ASH年会更新了NP30179研究的相关进展,为DLBCL三线应用格菲妥单抗提供了更多支持。【Oral 865】日久见功,固定疗程格菲妥单抗单药在R/R DLBCL患者中展现出长效缓解
该研究报道了格菲妥单抗治疗R/R DLBCL患者的延长随访(≥3年)后的最新结果2。为评估固定疗程方案的长期获益和风险,研究对治疗结束(EOT)时达CR的患者进行了事后分析(包括PFS和OS分析),并通过收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了动态ctDNA监测,将每毫升血浆中的平均突变分子数(MMPM)作为ctDNA定量指标。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所有持续缓解的患者在EOT后≥2年未接受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ORR为52%,CR率为40%;2年的持续CR率为56.4%。在CR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37.7个月,中位持续CR时间为29.8个月。在EOT时达CR的患者中,EOT后的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57.3%和77.2%。基线ctDNA水平可反映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即肿瘤负担和疾病进展)。随访分析显示,对于EOT时达CR且基线ctDNA可评估的患者(27/45;60%),其中位ctDNA水平在治疗期间和12个月随访期间快速、持续下降(基线:MMPM 37.48,C3:MMPM 0.55,EOT:MMPM 0.29,12个月随访:MMPM 0.04)。
此次随访分析未报告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感染、其他血细胞减少事件或致命性不良事件(AE)。整体上,经过≥3年的长期随访,进一步证明固定疗程的格菲妥单抗治疗R/R DLBCL可获得持久缓解,安全性仍可控;且缓解患者的B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应答功能在EOT后可逐渐恢复。
格菲妥单抗三线及以上治疗助力改善DLBCL患者HRQoL及疾病相关症状
对于R/R DLBCL患者而言,治疗前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改善或维持至关重要,故重要的是治疗时不会出现对患者生活质量(QoL)产生负面影响的副作用。
目前,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是广泛用于癌症患者HRQoL的度量之一3。此外,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Lym)可用于评估淋巴瘤症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研究所的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PRO-CTCAE)可用于补充现有肿瘤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4,包括治疗相关症状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Poster 1726】心系患者,解读NP30179扩展队列中R/R DLBCL患者生活质量数据
NP30179扩展队列研究探索了格菲妥单抗单药对R/R DLBCL患者的HRQoL、疾病和治疗相关症状的影响5。扩展队列中共148例患者,研究期间(从基线至12个月随访)的问卷完成率高(66%~93%)。结果显示,在基线时,患者表现出中高水平的HRQoL(平均QLQ-C30整体健康状况/QoL评分:56分)和功能,以及低水平的疾病和治疗相关症状(平均FACT-Lym评分:45分)。在治疗期间,患者保持基线水平的HRQoL和功能,淋巴瘤相关症状(2-5分)和疼痛(4-14分)症状有所改善,且治疗相关症状无具有临床意义的增加。在治疗的第7周期第1天(C7D1),84%的患者获得了淋巴瘤相关症状的显著改善或维持。治疗后随访数据显示HRQoL和功能以及淋巴瘤症状有所改善或维持。
从基线到C7D1,大多数患者未出现脱发(>84%)、手脚麻木/刺痛(>71%)、头晕(>79%)、记忆问题(>73%)和头痛(>55%)等治疗相关症状;部分患者在基线(37%)或C7D1(33%-63%)时无关节疼痛。大多数患者(>55%)的治疗相关症状在随访期间得到改善或维持。
总体而言,在格菲妥单抗治疗和随访期间,患者的HRQoL和功能,以及淋巴瘤相关症状得到了改善或维持(图1)。PRO-CTCAE结果表明,仅少数患者出现了可能与格菲妥单抗相关的症状。这表明,格菲妥单抗治疗可改善或维持治疗相关症状,且患者可耐受。
图1. 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淋巴瘤相关症状的变化趋势
专家点评
李增军教授:
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R/R 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患者正迫切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单抗、双抗等抗体类新药的不断涌现,R/R 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愈加丰富。现阶段双抗已经在R/R DLBCL后线治疗中显示出较为不错的疗效与可耐受的安全性,其中格菲妥单抗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年ASH年会中更新的NP30179随访疗效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格菲妥单抗治疗R/R DLBCL的持久疗效,有望推动其成为DLBCL三线治疗的新标准方案。未来,相信格菲妥单抗可为面临“无标准用药”困境的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转机,推动我国淋巴瘤治疗进入双抗新纪元。
黄海雯教授:
DLBCL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目前临床实践中针对R/R DLBCL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受限。随着新型药物和新型方案的出现,DLBCL三线治疗格局开始转变。其中格菲妥单抗的获批上市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助于改善三线及以上DLBCL患者的预后。未来随着缓解时间的延长,患者将对更高的生活质量发出需求。今年ASH年会中NP30179扩展队列的HRQoL数据表明,格菲妥单抗有助于改善或维持R/R DLBCL患者的生活质量,助力患者“活得久”、“活得好”同步可及。此外,全新的固定周期的格菲妥单抗治疗方式,可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控制药物毒性,保障用药安全性;同时可避免冗长复杂的管理程序,便于患者用药管理,提升生活质量。这也将促使临床医生在R/R DLBCL尤其是其三线治疗中广泛应用双抗,以期为更多患者迎来新的“生机”。
黄海雯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博、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2005-2006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
2006-2007 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住院医师、获法国血液学专科医师资格
2009-2010 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高级访问学者
2013.8-2013.1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2023年人民好医生(淋巴瘤领域)杰出贡献奖,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自然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是《中华血液学杂志》、《Annal of Hematology》、《Hematology Oncology》杂志审稿专家
李增军 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慢淋工作组委员;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成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干细胞与细胞应用转化医学专委员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肿瘤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编委;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文章50余篇;2018版《中国慢淋诊治指南》和《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执笔人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MJ,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387(24): 2220-2231.
2. Dickinson MJ, et al. 2024 ASH Oral 865.
3. Iravani K, et al.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8 Sep 14;16(1):183.
4. Kluetz PG, et al. Am Soc Clin Oncol Educ Book. 2016:35:67-73.
5. Bachy E, et al. 2024 ASH Poster 1726.
编辑:Arden
审校:Arya
排版:Baa
执行:Mol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