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位老师跨科教书“太秀了”!

摘要:44位作者、108首诗、109幅插画,今年5月,一本名为《芰(jì)荷风》的诗集出版,其中43名作者是来自同一班的小学生,这引起了中华诗词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你有没有想过出版一本书,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成年人才能实现的梦想,但如今,一群小学生们已经用他们的诗歌和画笔完成了这一举动。

44位作者、108首诗、109幅插画,今年5月,一本名为《芰(jì)荷风》的诗集出版,其中43名作者是来自同一班的小学生,这引起了中华诗词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群“小诗人”均来自深圳市莲南小学2024届六(1)班,于他们而言,这本《诗集》不仅记录了童年的生活,还见证了六年来徜徉于诗词中的成长,无疑是最有意义的毕业礼物。

这份毕业礼物如何诞生的呢?多年前,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刘琴宜来到莲南小学,她走进周璐所带的班级,看到了墙上贴的孩子们所写的诗,感到非常惊喜,仔细读了后,便竖起大拇指:“孩子们的诗已经有了浓厚的‘诗味’。”并鼓励周璐把孩子们的诗集结成书。

自那时起,有了目标的周璐和学生们更加有动力。为让诗集有更丰富的主题,家长们也十分支持与配合,在寒暑假里带孩子们跟随诗词的脚步走出户外,让他们开阔眼界;平日里则与孩子们走进深圳的各大公园,一同探索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聆听虫鸣鸟叫……到六年级,学生们写的古诗累积了上百首,诗集出版便成为了他们最为期待的毕业礼物。

有了诗,何来画作配?这时,大家都想到了热爱画画的王者同学。王者的画作很有个性,通常以自己为原型去表达作品,而这次为诗集配画同样保留了这一特点。因莲南小学注重打造诗教特色,王者也见事能诗、读诗能画,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为每一首诗配上独一无二的插画。

当拿到这本诗趣盎然、充满灵性的诗集后,孩子们十分自豪地收藏起来。毛含章第一时间向妈妈展示这份独一无二的毕业惊喜。“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星光,他整个人明媚而耀眼!”毛含章妈妈回忆道。

毛含章边拉着妈妈坐下,滔滔不绝地分享了当时的创想和老师指导后的升华,用欣赏的语气感叹同学们的优秀。毛含章妈妈感叹道,那天孩子兴奋了一晚,一会拿起捧着、一会儿翻开来看,还将诗集摆在客厅最显眼的玻璃柜子里,得意地嘟囔着:“这样就不会落灰了”。

马赫拿到诗集后,也迫不及待地和父母一起翻开自己作品的那一页,异口同声地读了起来,短短的四句古诗让他们回味无穷。“太神奇了,从来没想过孩子能写诗!”马赫的妈妈表示特别感动,当看到孩子的诗刊印在诗集上,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芰荷风》的成功出版也离不开中华诗词学会的支持。为鼓励孩子们继续读诗、写诗,支持深圳诗教落地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题下“芰荷风”三个字;副会长周达特为此作序,他提到:“我相信,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后,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本《芰荷风》不仅是孩子们创作的结晶,更是他们一路成长的见证,如要回溯学诗的心路历程,他们必定会提及且着重感谢启蒙老师——周璐

“很多同行朋友看到我带着孩子们出版了一本诗集,就很好奇是怎么开始写的,我的回答也很简单,‘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原来,周璐是数学专业出身的,机缘巧合下,十六年前开始跨科执教语文。用她的原话来说:“转岗教语文十六年,前十年都在打基础,第十一年开始在语文学科找到了自己的‘赛道’。”

在进入莲南小学后,因学校注重打造诗教特色,周璐便从零开始学习诗教,恰好带的就是一年级,她就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迁移给学生。在这六年的诗教中,可以说她以老师的身份为学生播种诗词种子,又以学生的身份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周璐回顾起六年来的诗教历程——

一年级以积累背诵为主,孩子们在学校和班级的诗词氛围熏陶下,对诗词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则开始了解平仄格律,熟练诵读吟唱;

三年级便开始尝试对对子练习,从云对雨、雪对风等单字对过渡到晚照对晴空、绿叶对红花等双字对;

四年级过渡到写对联,以熟悉的古诗为一联,孩子们对下联,越写越起劲……

“逐渐地,比起去游乐园,他们更喜欢游览名胜古迹;追的综艺也变成了《中国诗词大会》。”周璐欣慰地说,“当情动于衷自然行于言,写诗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这个故事开始于他们三年级那年夏天的一场大雨。周璐看着暴雨如注的场景,诗意大发,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夏雨》:“黑云铺满天,白雨泻如泉。电闪雷车转,风翻树影旋。”

尽管自觉不是很成熟,但她在当天午后的语文课,迫不及待地分享给了学生们;听完老师写的诗,学生们马上投以崇拜的目光,在他们眼中老师俨然是一位大“诗人”了,写诗的兴趣悄然地被调动起来。

一周后,钟佳乐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写的一首《雨晴》:“雷声滚滚炸晴空,骤雨翻盆倾刻中。雨过风来云渐散,是谁天上划长虹?”颇有呼应之意,这让周璐感到意外又欣喜。这一来,其他学生突然发现写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写诗的种子在周璐的班级里开始扎根萌芽。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周璐的诗教之路上,教育的本质有了具象表达。

周璐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诗作和生活中的灵感,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诗歌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说实在的,最初只是想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多背诵一些经典古诗文,以增加积累、丰富感悟。”周璐坦言,“抱着‘从自己做起,去影响学生’的心态,至于孩子们的天性发展是怎么样的、能够到什么程度,随他自然”。但在实践中,周璐发现孩子们的吸收和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诗教进度也自然而然地推动了。

为了让学生们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周璐给他们讲述诗人的平生,播放诗词相关纪录片;为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连接起来,她去旅游时会在明信片写上一句诗,寄给每一位同学;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诗歌融入生活,她在生活中有感而发时便作诗一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作诗的过程。

“没想过出诗集,也没想过他们要写100多首诗,最初觉得能有一个孩子写一首,我就高兴了。”

周璐没想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拿自己写好的诗词给她看,“每当这时,笑容总会不自觉地爬上我的嘴角”。到后来,学生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写生涩稚嫩的模仿诗,到后来写出更多独具风趣的自创诗。

当走近春天时,孙悦芯同学看到的是“桃花三月红如火,杨柳摇丝绿满梢”;

秋日里,别人拾捡落叶、落花以观赏,钟佳乐同学却“拾捡”来作诗:“枫叶层层红似火,桂花黄菊整齐开”;

参观西安秦始皇陵时,王子齐作诗以纪念所见所闻所想,写下“历经千载犹成列,模样分明叹绝工”;

与家人走在乡间小道上,肖晴曦同学写下“袅袅炊烟鹅戏水,闲庭信步看斜晖”;

因病请假独自在家,裴典同学看着窗前的茉莉花,作下“朵朵花开堆似雪,不施粉黛亦芬芳”以安慰自己;

校毽球队队员林予欣同学把踢毽子的日常场景写进了诗里:“跳跃倒勾旋转舞,声声笑语似银铃”……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随着年复一年的坚持与积累,学生们写下的诗词累积到上百首,一本见证周璐和孩子们的成长的《芰荷风》应运而生。

诗词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热情,培养了他们的诗性思维,这一过程不仅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积累了丰富的诗词知识,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年来的历程,周璐颇为感慨:“正是因为诗词是中国人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所以诗教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真正的热爱。”这也印证了那句话: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

闫书嘉同学仍坚持读诗、写诗,她朝着在文学读物上发表诗歌目标前进,“不管会不会出名,我喜欢就足够了”;

肖晴曦同学以诗词为载体,在新的班级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启学习诗词的新阶段;

罗子涵同学也继续诗歌创作之旅,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前不久秋游时落笔生花当即写下一首《拾秋》;

得益于诗词学习,毛含章同学表示自己逐渐改变了原来焦躁的性格,面对问题有了更多耐心去思考;

吴俊烨同学把诗集带到现在班级后,语文老师拿着带领全班一起赏析,这让他十分自豪……

“现在他们不仅自己读诗写诗,还带着家长和弟弟妹妹一起加入,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家庭中去。”

这让周璐更加坚定地坚持“诗教”,“我想,育一颗诗心,燃璀璨星河。”周璐表示看到诗教延伸到家庭中,十分意外。

她所带的班级中,很多家长在孩子们的影响下一同写诗,并请孩子品评。一下子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学生们兴致高昂,把所学的知识一一传授给家长。其中,林予欣和裴典同学的妈妈在孩子的指导下,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

在这一届学生毕业之际,周璐用他们的名字分别写了一句诗,作为一个美好祝愿送给他们当毕业礼物,她表示:“希望在经典诗词的照耀下,孩子们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加从容。”

古人云:“遇良师,择良友”,周璐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诗词启蒙者,更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随着这些孩子们逐渐成长,他们将把这段与周璐老师共同走过的诗词之路深藏心底,成为自己人生旅程中的力量源泉。

正如《芰荷风》所展现的那样,这段成长的诗意旅程不仅是他们的毕业礼物,更是一份永久的精神财富。

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远远超越课堂,而是为孩子们指引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

来源:小风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