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4日,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暖阳和煦,天蓝如镜。瀛湖波光闪跃,鳞浪层层,络绎不绝的游船缓缓驶过,激荡起阵阵涟漪。村子里的农家乐和民宿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记者 来庆琳 刘渊
孟发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再次拿起摔过两次的渔网。
12月4日,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暖阳和煦,天蓝如镜。瀛湖波光闪跃,鳞浪层层,络绎不绝的游船缓缓驶过,激荡起阵阵涟漪。村子里的农家乐和民宿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村民孟发明正带领着一群人扛着抄网,沿着湖岸巡护,看到漂浮物就立即打捞起来。这件事,他们已经自发干了3年多。
瀛湖是我省最大的库区型湖泊,位于汉江干流,水域面积77平方公里,库容26亿立方米,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对汉江水质有重要影响。
1989年,安康水电站下闸蓄水,年仅13岁的孟发明跟随家人,作为库区后靠移民搬迁至桥兴村。
“库区的水渐渐地蓄起来,变成了大大的湖,可是我们一家人心里却空落落的,因为耕地在水底下。”孟发明说,农民丢了土地,就意味着丢了饭碗,搬迁安置款总有吃空的一天。
刚刚步入初中的他,看着父母紧锁的眉头,一个计划悄然在心中酝酿。孟发明用假期上山挖草药换来的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张渔网,并学着村里大人们的模样,划上自制的木筏去湖中捕鱼以补贴家用。
孟发明说:“捕鱼,捕鱼,只要有空闲我就去捕鱼,每年能给家里增收2000多元。”通过全家人的努力,他们在村里购置了耕地,也建起了新房。
湖里的鱼越捕越少,他也厌倦了这种枯燥的生活。1996年,身边的伙伴们都风风火火外出打工,按捺不住内心躁动的孟发明砸了木筏,摔了渔网,一溜烟儿跑到广东省汕头市的一家电子厂去上班。
“打工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工厂拖欠工资、要求加班是常有的事……”
孟发明细数着那段时光的不易。
没熬过两年时间,他便返回家乡。
彼时,瀛湖湖面上已经有零星分布的养鱼网箱。在家无所事事的孟发明从中嗅到机会,伐木材、买渔网、购鱼苗,他花光打工时攒下的积蓄,在湖面用废旧汽油桶和木头组装了4口网箱,开始养殖鲤鱼。
孟发明捕鱼多年,对各种鱼的习性摸得很透,自认为网箱养鱼也会手到擒来。然而,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鱼苗放进网箱里没几个月就病死了一大半,好不容易挺到秋汛,2个网箱的木质框架又被水流冲击解体,鱼全跑掉了。”他羞愧地说。
两年摸索下来,孟发明亏完家底,还欠人家上万元饲料钱。后来,在渔业部门的技术帮扶下,他网箱里的鱼苗成活率翻了一番,还学会养殖草鱼、鲢鱼、鸭嘴鲟等。盈利后,他把网箱扩展到20多口,年收入达到7万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渐渐地,瀛湖两岸的老百姓纷纷加入到网箱养鱼的队伍,养鱼也成为大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好,孟发明望着瀛湖上密密麻麻的网箱,心里却有种莫名的惆怅。
安康境内汉江流长340公里,常年流量262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也就是说,受水地群众用水六成以上来自安康。
2018年,为了更好保护汉江水质,安康市顶住压力叫停了年产值超过4亿元的瀛湖网箱养鱼产业,全面取缔库区3万多口养殖网箱。
听到消息,孟发明气得再次摔了手里的渔网。
“给首都供水,兹事体大。但除了捕鱼、养鱼,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养家糊口。”孟发明说,拆除网箱那段时间,他夜夜失眠,发誓再也不碰渔网了。
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孟发明重拾信心。领到补偿款后,他“上岸”再次创业,先后流转了50余亩土地,带领乡亲们一起种植枇杷和茶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累计输水660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超过1亿。10年间,安康市始终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持续加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瀛湖镇共有枇杷种植农户1176户,杨梅种植户400余户,农家乐35家、民宿11家,生态茶园3万余亩。去年瀛湖枇杷产量500余吨,茶叶产值2500万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人均收入较2014年增加了9000多元。
孟发明开心地说:“今年管护得当,枇杷产量高,套种的茶叶也进入丰产期,两项毛收入加起来有30多万元。我们的家庭收入比10年前增长了3倍多。”
同他一样尝到保护生态的甜头后,库区自发加入瀛湖水质巡护的群众越来越多。孟发明的“摔”与“拾”之间,也正是安康市抉择发展方式、加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本文来自【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