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11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3岁

摘要:徐教授身上,有两个标签特别显眼:“上海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主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主任”。这两项履历,放到任何一个学术圈,都是沉甸甸的分量。然而,撇开这些头衔,你可能会发现,关于这位教授的新闻寥寥无几。他是那些默默无闻、埋首书桌的学术工作者之一,而非那种

徐宗良教授的离世,似乎在朋友圈掀不起什么波澜。毕竟,谁还会为一位73岁的老教授驻足哀叹?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某种隐喻吗?

徐教授身上,有两个标签特别显眼:“上海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主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主任”。这两项履历,放到任何一个学术圈,都是沉甸甸的分量。然而,撇开这些头衔,你可能会发现,关于这位教授的新闻寥寥无几。他是那些默默无闻、埋首书桌的学术工作者之一,而非那种时时站在媒体聚光灯下的人物。

我们常说,社会需要英雄,需要那些改变时代进程的人,但我们是否忘了,也需要一群像徐宗良这样不声不响、却在日常中铺路架桥的学者?他们的贡献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悄无声息地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其实,徐教授的离世背后,还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对学术界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只停留在“出圈”的人和事上。无论是热搜上的“天才少年”,还是用段子讲马克思的“网红教授”,都得到了更多的流量支持。而那些甘于寂寞、没有刻意迎合时代节奏的学者,却似乎被埋在了学术高墙里。

有人说,学术界的平凡也是一种伟大。徐宗良教授或许不是那个“顶流学者”,但他从上海医科大学到复旦大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问题,为学生们搭建思想的基石。这样的职业生涯,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行文至此,笔者想问:在浮躁的流量时代里,我们是否还能真正看见这些默默付出的学术工作者?在功利化的社会中,谁又能为他们的价值呐喊?对此您怎么看?

2024年12月11日,徐宗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4岁

来源:时事评论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