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5 06:50 1

摘要: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召开的民营经济人士形势政策座谈会提出,民营经济人士要激发创新精神,带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法治思维,着力打造法治民企诚信民企清廉民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召开的民营经济人士形势政策座谈会提出,民营经济人士要激发创新精神,带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法治思维,着力打造法治民企诚信民企清廉民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在稳就业促共富中发挥示范作用,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未来,要让民营经济有更好的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一招。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坚持依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不断推动制度体系全面构建、地方创新接踵涌现、法治根基日益稳固,在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准入壁垒、保障就业优先、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为各类民营经济依法依规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31个省(区、市)全面实现“一件事”并联办理,在企业开办环节,整合登记注册、公章刻制、税务办理等程序,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同时,通过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度体系,陆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国家立法+地方配套”的立体规范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根基不断筑牢。数据显示,2024年《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施行后,当年全国共修改调整政策措施7312件,提出审查意见近6000条,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1.4万余件,各种形式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陆续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入良性法治轨道。

不少地区也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出台有力举措。例如,上海市推出国内首份省级《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率先开展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探索;广东省东莞市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整合立案、审判、执行、破产全链条资源,创新“执破融合”机制,打造“1+1+N”协同模式,为困境企业提供“风险预警—分类救治—资源出清”全周期司法服务;甘肃省在西部地区率先组建营商环境建设局,以“减环节、减流程、促集成、优服务”为突破口,实现政务服务提档升级,打造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一键举报”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

也要看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准入受限”等问题依然存在;涉企行政检查“频次高、交叉多、随意性大”等突出问题依旧时有发生;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尚存短板,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据跨境等新兴领域的立法呼声也亟需回应。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给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经营、安心发展吃下“定心丸”,继续推动民营经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向好向优。

筑牢制度基础,厚植发展根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为契机,继续推进配套法规制度落实落细。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填补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和薄弱环节立法空白,以规则确定性赋能产业创新。加快完善全方位、立体化商业秘密保护的机制体系,增强涉外法律服务质效。科学把握政策出台节奏,统筹开展“增量”政策审查和存量政策清理,谨防“政策打架”导致合成谬误。

强化服务意识,激活市场动能。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法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经营环境优化、纠纷化解、企业退出等制度安排,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做优做实公共法律服务,健全多元解纷机制,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保障维权,提振消费信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构建“一键维权”全国平台,推广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建立商家“红黑名单”闭环管理,实施消费侵权“黑名单”,强化信用刚性约束。填补直播、预付、数据监管漏洞,实现消费者从“敢投诉”到“愿消费”的信任跃升。持续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邢文静)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